《沉思錄》:與自己對話

哲學,愛智慧之學。用智慧理性闡釋人及人之外的現象的學科。

哲學家,最愛討論三大終極問題。

「三觀」,不錯,就是「三觀」。

人生觀:問自己;

世界觀:問宇宙萬物;

價值觀:對外界(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

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雖然以上「三我」三問已經被很多人用作戲謔語,和「理想」遭遇類似。

但是,我們仍然忍不住想問:你已多久沒與自己對話?

你已多久沒與自己對話?

《沉思錄》可以說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作者只是為了愉悅自己,並沒有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宏偉願望。

本文作者瑪克斯·奧勒留,為古羅馬帝國皇帝,斯多亞哲學信奉者,活動於公元二世紀(121-180),距今已19個世紀。

他曾在筆記里記錄:每個人都不應該在乎同時代或後世人對自己的評價,浮雲而已。沒想到他的《沉思錄》流傳了下來,其書不知暗自打動了多少讀者,我們不得不對他做出評價:你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本關於安身立命的書,共收錄警句箴言十二卷四百餘則。作者利用四方征戰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後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仔細閱讀四百餘則警句箴言,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奧勒留就是「三教合流」的產物。

總的指導原則為:宇宙理性,可視為「道家」。

他認為宇宙是一個大整體,自有一套運行法則,通過理性主宰萬物生滅。世間萬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萬物的職責就是合於「自然之道」。

其二,在「宇宙法則」下,人生萬物不過是一場幻化,可視為「釋家」。

人的生命短暫,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與永恆不斷的宇宙大道相比,生死只是一個自然定律而已,因此生死之間的名利、權力、物慾,到頭來都是虛妄。

與佛教不同的是他不強調輪迴,他對生死的看法頗似莊子,死亡即回歸宇宙大道。把一切都看得十分平淡,一切都不能激起心中的波瀾,因為世間萬物最終都會同歸於寂滅,外在一切只是夢裡夢落一場空。

最後,奧勒留看似是一個「得道高僧」,但仍然對社會抱以極大關注,可視為「儒家」。

重視真善美,重視美德與自律,重視公共利益。

你做一件善事,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希冀的?你做了一些與你本性相合的事,難道這還不夠?你還想有什麼報酬嗎?好像是眼睛能看也要索酬,腳能走路也要索酬,眼和腳就是為這特殊工作而設的,做了這工作才算是盡了本分。人也是一個樣,生來就是為加惠於人的,對人有恩惠或是用任何別的方式對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時,他正是盡了本分,得到了所應得的報酬。

1.心有丘壑,自有安處

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裡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所謂寧靜亦即有條不紊之謂。

一個人不管是抱著何種價值觀,他的生存本質都是為了滿足自己。你追求功名利祿,渴望建功立業,可能是因為你心存此志或期望改變某些事情;你不願與世俗苟且為伍,嚮往自然,詩酒田園,這也是你對某些現象的規避。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以「滿足自己」而告終,都是「尊重自己」的表現。即跟著你的心靈走。所以儒家「入世」與道家「出世」根本就沒有對立不可調和之處。

最好的隱居不在山林,也不是遠離塵世,或避免某種功利性追求。最好的隱居就在你心裡,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外在表現就是「樂觀知足」。

現代人侈談「理想」,開口便是金錢。嘲笑「詩與遠方」。他們認為沒有錢,沒有一定物質基礎,何談「理想」?沒有金錢,如何到達「遠方」?

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從沒有一個人說過追求理想不以追求物質基礎為前提。但是絕大多數人在追求過程中或被動或主動忽略放棄了自己內心的召喚,漸漸淪為平庸。理想就是在滿足一個人肉體生存的基礎上,給你精神上帶來愉悅,讓你感到自己有價值很重要的期待性目標。甚至我們可以說理想最終實現與否是無所謂的。因為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它曾經一直予你動力,是重複枯燥生活中的一抹清涼。

「詩與遠方」也不僅僅指具體現實中的「詩與遠方」,它其實就是「理想」的抽象別稱。

不一定非要到過海角天涯,不一定非要前往斯里蘭卡,不一定非要攀過珠穆朗瑪。「遠方」就在你心裡。此刻,打開《沉思錄》,與哲人對話,與自己對話。這就是「遠方」,這就是「詩意」。

2.無為而無不為

適應你命中注定的環境,愛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這句話不是指人要被動順應命或命運地安排,而是強調不抱怨,接受現狀,自然前進。

敬業樂群,各司其職,真心誠意,經營好「目前」,不去懷念過去或憂慮未來。像極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也包含一種「知足」思想。

3.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凡是你自己所無從選擇的事物,如果你以為其中某一件對你是好的,某一件對你是壞的,那麼一旦遭遇了一件壞事或錯過了一件好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你要怨天尤人,認為那必是或可能是致禍之由;而事實上常是我們自己犯了錯誤,因為是我們自己硬把價值觀念加在事物上面。

很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於出生,認為家庭背景影響了自己,然而本質根源還是在於個人。

所有的官一代、富一代不都是從無到有打拚起來的嗎?外在因素往往只是錦上添花,沒有花,你依舊是錦。個人內在的態度才是治根之本。

你不是不能減肥,而是你真的下定決心了嗎?若下定決心,你自能管住你的嘴,自能驅動你的腿。

4.快樂在於轉移,幸福在於比較

如欲鼓起歡欣的心情,你可以想想夥伴們的優點;例如,這一個精力過人,那一個謙遜有禮,另一個慷慨好施,還有一個另有特點。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從他們的性格上反映出來的美德盡量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乃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永遠要把這些印象留駐在你的眼前。

有時我在想:樂觀的人的「樂觀」憑藉在哪裡?現在基本上已經有了答案:心態。具體的做法就是忘掉「黑暗」、忘掉「麻煩」、忘掉「缺點」,「忘掉」不是真的忘記,而是指對已經發生過的「不好」事情,記住並且避免再次發生。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到「崇高」、「優點」、「光明」上來。大到對戰爭、政治的看法,小到宿舍舍友間的相處。

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每一個階段,尤其是大學時期,一個宿舍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的習慣,它們往往只適用於個人,卻不一定適用於整體。於是矛盾衝突便在這裡發生了。

每次當自己看到這些「現象」時,在那一瞬間總是恨得發火,幾於爆發,可是幾分鐘過去,胡思亂想間,忽然發現不久前自己還受過對方的「恩惠」,一下子心情又變得晴朗起來。

大學時,有些同學喜歡坐在上鋪剪指甲,每當聽到咔嚓、咔嚓、嗶剝、嗶剝的聲音,腦海里立刻浮現出「群甲亂舞」的畫面,心中也跟著咔嚓聲亦跳亦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當你想到「群甲」源自「人腳」之後,心中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過一想到同學的無私、公正、熱心……很多小事也因此不值一慮。

在這個急功近利、虛華浮躁的時代,很多人做事總是帶著某種目的,因此總會有人疑問:讀書有什麼用?閱讀的作用正在此:當你陷入困境,給予安慰;當你迷茫,點亮指路明燈。

書本就是記載歷史的載體,通過文字,我們總能找到某種力量(優點),重新滿血復活。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只要端正了心態,你會發現整個世界彷彿都和顏悅色起來。原來討厭的人事物,此刻看起來竟有一點可愛。

5.把本分工作做好,就是成功,就是愛國

受益之事,無人嫌其多;按照自然的法則去行事,本身便是益處。所以不要疲於去做「既利己而又利人的事」。

近來,在網路社交媒體上,「愛國」似乎已經被說成一種既「無關」又「神聖」,既「腦殘」又「偉大」的行為。甚至追根溯源,跑到「形而上」去探究,國家的起源是什麼?愛人民、愛民族與愛政府之間的區別?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

總之,在太平年代討論「中國人必須愛國嗎」「愛國與個人有何關係」「國家不愛我,我為什麼要愛國」等類似問題,都是典型沒事找事做。

愛國只有在危急存亡之秋才有談論的必要,就像檢驗什麼是「真朋友」?當你生一場大病或陷入絕境向他求助時就知道了。

當然,這種危急、絕境發生概率不大。因此,在太平年代就別再評價歷史上發生過的「愛國」事件,也別評價歷史人物,所有的評論者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麼,對於當今時代又該如何定義「愛國」呢?

非常簡單——做自己。

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為個人為家庭而奮鬥。

換句話說,別認為愛國就是指為國奉獻,就是指立大功行大善。

順其自然,你把自己打理好了,把你的「小家」打理好了;整個社會,整個「大家」自然一派和諧。這就是「愛國」。

如果你是一名邊防戰士,每天準時保質完成巡邏站崗任務,就是愛國;

如果你是一名辛勤園丁,培養更多的自然科學或人文學科精英,就是愛國;

如果你是一家跨國公司,不偷稅塑造民族品牌,就是愛國。

「愛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你已多久沒停留?

《沉思錄》十二則

1.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2.如果不管別人心靈里進行著的是什麼事,一個人便很難得不快樂;但是如果不密切注意自己心靈的活動,則必定是不快樂的。

3.縱使你的生命可以延展三千年,甚至三萬年,要知道一個人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所以,頂長的壽命和頂短的都是一個樣。因為所謂「現在」,對大家是一樣長的,我們所喪失的根本便不是我們的,所以我們所放棄的顯然只是很短暫的一段時間而已。

4.客觀的事物並不能涉及靈魂,只是在外面靜止著;煩擾皆由內心而起。

5.雖然一個人可以束縛我的活動,實則我的主動和我的心理態度是不會受到束縛的,因為具有隨機應變的力量之故。任何足以妨礙心靈活動的事物,都會被心靈轉變而成為助長心靈活動之事物,障礙能轉變而成為助力,我們途中的阻礙反倒可以使其變為格外平坦。

6.在生活中,肉體尚未屈服而靈魂先行屈服,那是一件恥事。

7.太陽之下沒有新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常見的,一切事物都在消逝。

8.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你——你迷途有多麼深,從未度過真正的生活。所謂真正的生活,並不在於邏輯的玄妙,或財富,或名譽,或享受,或任何地方。那麼究竟在哪裡呢?在做人性所追求的事情中。人應該怎樣做呢?要有宗旨以充當「他的動機與行為」之泉源。

9.你遭遇外界挫折而煩惱的時候,使你困擾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對那件事情的判斷。

10.實際上使我們惱怒的,並不是人們的行為——那些行為屬於「他們的」理性的領域——而是我們對這些行為的看法。

11.我常驚訝,我們每個人愛自己勝過愛其他的人,但是對於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之重視,遠不如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

12.你終於會覺察——你在內心裡有一點什麼,比產生情慾並使你成為傀儡一般的那些東西要好得多,要更近似天神。我的內心在忙著做什麼呢?恐懼嗎?猜疑嗎?肉慾嗎?其他類似的事嗎?

推薦閱讀:

20歲女,沒相貌沒身材,大三學生。專業學的極爛。四級考了三次還沒過,沒朋友,感覺活不下去了,該怎麼辦?
老家的年粑,你還記得嗎?
人間煙火
你做過最叛逆的事是什麼?
年輕人學會留白,是一種自救

TAG:書籍 | 書籍推薦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