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粥
一碗白粥,幾碟小菜,構成了許多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食,是最割捨不了的習慣。
兩手捧著厚實的瓷碗,看著泛起的米油,在清晨的陽光下,閃閃發亮。沿著碗沿,一邊輕輕吹涼,一邊小心翼翼的小口啜粥,細膩、綿稠,帶著溫度和米香的白粥,滑過舌尖,溜進胃裡,暖暖地,唇齒間,留著溫潤的谷香與甘甜。
「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粥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人最早是以粥食為主的,後來通過對米和水量的控制,便出現了不同烹煮效果,也就出現了米飯。《禮記·月令》雲: 「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粥,古時也稱糜,是一種把稻米、小米或豆類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至今,南方的潮汕人仍舊把白粥叫做「糜」。粥和飯一樣,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里的主食。
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五穀」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是指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其實始終是一個變化中的概念,所以也有六穀或九穀之說。稻:水稻,去殼為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中國特有的作物。
將穀物放置在陶鬲中,放入水,亦或加入蔬菜或肉類,一份熱騰騰的粥就等待出鍋了。粥在鬲上,是鬻(yǖ)字,原是粥的本字。兩個弓字,是開鍋時的冒出來的騰騰熱氣,多麼生動的描繪啊。距今六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中國的先民們,已經能夠製作出陶鬲、陶甑之類的炊器。這些烹飪炊器,讓人們將食物與火分離,與水相融,產生出煮、蒸等更多樣的加工方式,在後世演繹出無數的美味,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煮麵條,煮粥,火太大,沸滾的時候,水就會溢出。「鬻(yǖ)鍋了」,就是用的這個字。現在,在很多方言的日常用語里,還時常出現在我們嘴邊。其實,天天熟悉的東西,多問個為什麼的時候,才發現這背後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和好玩的東西存在著。如同黑格爾所說,熟知的東西之所以不是真知的東西,就因為他是熟知的。
在所有烹制食物中,粥應該是最為簡單,而又最富於變化的吧。僅用單一的穀物,亦可飽腹充饑;若有雅興,投入各色食材,亦可變化出各式粥品。北方多用乾果、雜糧入粥,如臘八粥、小米粥。南方入粥的食材更為豐富,生猛海鮮,蔬菜植物,皆可煮粥。不同時代,不同的粥品,帶著自己的故事,與中國人的生活廣泛、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不分貴賤,無論南北,時至今日。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小小一碗粥,簡簡單單,歷經千年,粥伴隨著中國人歷經災禍,享盡盛世。為中國人提供著最為基本的生活給養,承載著中國人堅韌、溫潤的民族基因。中國人的生活就像這粥一般,充滿著堅韌的張力,於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不滅。也許,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早已經離不開這樣的親切而質樸味道。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食物?其中有什麼典故?
※青燈思壚卷首語『讓孩子們回來吧』
※文化的力量?
※如何評價綜藝節目《見字如面》第二季?
※魏晉南北朝市民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