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目前全面屏、異形屏的手機交互體驗的探討
由於安卓的開放性,關於手機的交互,各家廠商都拿出了不同的方案,從4.0開始,原有的安卓四大金剛按鍵已經被縮減為三個按鍵,即「返回」、「HOME」和「多任務」,早些年,還有菜單鍵、和搜索鍵,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淘汰掉了。
在16:9屏幕比例的年代,手機導航的交互有了以下幾種方式:
作為安卓的親爹,谷歌的手機也是極力推崇屏內導航的,這種手機的外形一般是這樣的
把手機多底欄做到極致的非HTC莫屬,我們知道安卓的虛擬導航欄很占視覺空間,因此很多定製UI都會提供隱藏ActionBar的功能。當然隱藏後視覺體驗好了,但是操作起來並不方便,因此屏外提供觸摸按鍵也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方案,如下圖所示。
這樣一看,完美的解決了虛擬按鍵占視覺空間的問題,但是這個時候指紋識別技術發展起來了,受限於安卓的原生交互邏輯,採用這種布局的手機,都把指紋識別做在了手機背後。應該說這樣外形設計的手機在安卓機當中佔了絕大多數。
如果沒有指紋識別解鎖技術的誕生,我想,可能手機就會一直這樣子。
如果一種設計和交互不完美,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效仿。
魅族mBack的誕生就是要革了安卓交互的命!直接將安卓三大金剛按鍵和指紋識別全都整合在了一個按鈕上。
「返回」:輕觸HOME鍵(輕觸時間較長則可以取消返回操作);「HOME」:按壓HOME鍵;「多任務」:底部屏幕上劃;「指紋識別解鎖」:按壓HOME;「指紋驗證」:輕摸HOME。
因此手機界的設計風格轉眼間就變成以下這個樣子了。
感覺在16:9屏幕比例的框架下,這已經是最完美的形態了。
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第一次全面屏手機進入國人大眾眼帘的正是小米MIX手機,直到現在的小米MIX2,我都認為這是目前量產的最接近我認為全面屏的手機。
受限於目前技術和手機內元器件堆疊所限,我們有太多的元器件無法縮小、整合。但是我相信不遠的將來,這些壁壘肯定會被打破,來到尋常百姓家的。
然而目前很多廠商所推出的全面屏產品是以使用了18:9屏幕的稱之為全面屏,極致一點的會將上下兩邊盡量做得短小,而一般一點的呢,則只是換了18:9的屏幕,上下兩塊的邊跟16:9屏幕時代是一樣的。
在這樣的全面屏時代,的確有著無可比擬的視覺優勢。隨著屏幕變長,手機的屏佔比的到了提高,因此在全屏應用中的視覺體驗得到了極大提升。但是對非全屏應用而言,大部分情況下卻永遠躲不去那礙人眼的導航條啊,雖然可以採用手動隱藏導航條的方式來獲得視覺快感,但是操作上,永遠比直接按按鈕來的繁瑣。如此一來手機交互形態不就是仍舊回到16:9時代,採用虛擬屏內導航的方式了么,無非屏幕變長後,把原先屬於虛擬導航的部分給留了出來。
上圖為1440x720的18:9比例和1280x720的16:9比例的手機框圖。1280x720的屏外虛擬按鍵手機可視解析度為1280x720。
以安卓L標準尺寸進行計算,在720P解析度下 ActionBar的尺寸為96像素 。18:9下屏幕解析度為1440x720,實際除去ActrionBar的96像素,可視像素為1344,比1280像素高出64像素,而64像素能做點什麼?如果不調整桌面布局,連增加一行圖標的能力都沒有。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可以把ActionBar做的小一點,但是做的小了如何解決誤觸問題呢?
所以說這種內屏虛擬導航的全面屏能增加多少實用體驗嗎?我認為這種交互下的手機跟16:9做屏內導航的手機是具有相同槽點的,並沒有多少先進性可言。
作為mBack的開山鼻祖,同樣的也在全面屏的交互中遇到了瓶頸。雖然魅族推出了Super mBack,進化和延續了mBack的操作方式,但是仍舊不能解決虛擬導航條占空間的痛點。在全面屏時代,我們需要能滿足視覺和功能上極致體驗的交互還任重道遠。
在全面屏之戰中,另外的一大陣營就是以iPhone X為首的異形屏了,採用異形屏後為了掩蓋各種開孔,就再也沒人敢推出白色面板手機了。
在iOS中,由於圓弧角和異形劉海,iPhone X的頂部狀態欄可使用區域非常少,iOS狀態欄就沒法承載過多的信息,純粹看下時間、信號和電量。 可以這麼說,iPhone X狀態欄位置的區域就是無任何功能意義的,因此也就衍生了很多人將這個區域徹底改為純黑色,以消除劉海帶來的視覺缺陷。
但是在安卓中,我們的狀態欄可謂百花繚亂,各種APP推送,簡訊快捷預覽,各種設備圖標等都會在狀態欄佔據空間和位置,既然劉海遮住了頂欄,那麼這些內容如何顯示呢?寬頂欄嗎?這不就是又降低了屏幕的可視區域了么?(上圖僅作示意)
重回實體鍵對我而言,實體按鍵給人的穩重感受要遠大於虛擬按鍵。
首先實體按鍵有觸感和按壓鍵程,可以給用戶非常直觀的操作反饋。我不會擔心我手指觸摸的位置到底是不是HOME鍵,也不用擔心按壓的力度是否達到發出指令的條件。而不是像虛擬鍵,如果眼睛不看一眼確認的話,會有種不踏實的感覺,怎樣的力度算是重壓也很難掌握。
除非像iPhone X一樣,採用手勢操作來代替物理按鍵也是一個很正確的方案,因為手勢操作範圍較大,不用擔心會存在誤觸發,觸發失效的問題。然而iOS生來就1個HOME鍵,可是安卓有三個按鍵,操作最頻繁的當屬「返回」按鍵。目前在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之前,前置HOME鍵,我覺得仍舊是不錯的一個方案。
想必大家都已經看到過魅族15系列的諜照了,從造型上來說,15系列可謂是MX系列的延續,看到極窄的屏幕黑邊,極致的對稱設計,很容易就讓人聯想起這是魅族MX 3或者MX 4的復刻版,可以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漂亮的白色面板手機。對於我這種白色手機控來說,又是一款必入的產品。
前面說過18:9的手機進一步縮減了手機上下部分的厚度,以提升屏佔比,對於16:9的手機當然也可以最求極致進一步縮減這個區域,從上圖中就可以看出,魅族15的框架如果採用相同尺寸屏幕,比原有的16:9手機來說還顯得更為小巧。相信手感肯定會非常不錯的。
2018年,互聯網戲稱是全面屏之年,如此混沌時代,要麼就隨波逐流,18:9、異形屏,要麼就繼續把原有產品迭代到極致。
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選擇怎樣的設計方案呢?歡迎大家互相探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