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篇】第七篇·高祖所屬·攻楚先鋒·成侯· 將軍董渫

六年正月丙午,敬侯董渫元年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大漢帝國開國第二年,也就是劉邦成為皇帝後的第二年正月丙午日,新城人董渫受封成侯。

董渫,這位已經年過八旬的老人,也能夠封侯,可以說,真的是讓人難以置信。

事實上,在最初,當筆者查看完董渫的所有記錄之後,還真就以為他僅僅是漢軍之中的一員普通戰將,但,歷史真的太奇妙了,總會在不經意間,忽然顯現出一段塵封已久的秘密。

兵初起,以舍人從擊秦,為都尉。入漢,定三秦。出關,以將軍定諸侯功,比厭次侯,二千八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記載,便是成侯董渫在史書中能夠封侯的記錄:

秦末亂起,董渫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劉邦麾下,追隨劉邦進攻暴秦。在一系列的苦戰之中,董渫成為了漢軍中的一名都尉,而後滅秦,入漢,後又在漢王劉邦與大將軍韓信的統帥之下,平定三秦諸王,接著出關征戰天下諸侯,最終,受封成侯,食邑兩千八百戶。

當然,史書在記錄董渫能夠封侯的功績時,還加了一句,比厭次侯。

關於厭次侯爰類,筆者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其人能夠封侯,最大的關鍵就是守住了廣武,保護住了劉邦。那麼,這裡的董渫所謂的比厭次侯,又是何意呢?

同時,這裡董渫的功績中,卻如同先前的魯侯奚涓以及梁鄒侯武虎一般,沒有任何具體的功績,只是以一句「以將軍定諸侯功」點明,才可以封侯。

另外,不知道大家可否通過閱讀最近幾篇文章發現一點特殊?就是筆者寫過的這幾位功侯中,凡是沒有具體明確說明功績的,都在最後用了一句比其他功侯,來劃定他們的功績。

如:

魯侯奚涓——功比舞陽侯

梁鄒侯武虎——比博陽侯

成侯董渫——比厭次侯

故而,這都是巧合嗎?

還是說,這些人,都是因為從事的特殊工作,所以難以具體劃分他們的功績?

故而史家只得用一句「以將軍定諸侯」來說明他們參與了楚漢戰爭。最後,在封侯的時候,則為了凸顯和評定他們的功績,只得拿其他人來作為參照,從而對他們進行封賞。

對此,筆者只能說,目前也只有這麼一種尚且合理的解釋。

而在前面文章中,筆者對梁鄒侯武虎的猜測,他可能是放於大將軍韓信身邊的監軍;而對於奚涓的猜測,則可能是陳平麾下間諜組織中對外最得力的幹將;那麼,董渫又會是什麼呢?

關於董渫,事實上在史書人物列傳中也曾提到過這麼一下,只是,相信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一句: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史記·高祖本紀》

漢二年,劉邦率軍平定三秦後,出關到達洛陽。新城人董公遂攔住劉邦對其講述了義帝死難的故事。由此,劉邦聽聞後,大哭。

表面上看,這段話的確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是,如果知道緊跟其後的事,大家就會明白董公對劉邦說這番話的意義了。

那麼,發生了什麼事呢?

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祖本紀》

就在董公說完後不久,劉邦遂宣布全軍為義帝發喪,同時,正式發令與各地諸侯,並通告天下:從即日起,漢軍願與天下諸侯合力討伐暴楚,從而為義帝報仇。

是啊,別說是古人了,就算是今天,任何戰爭的發動,也都是要講究個名正言順。雖然,我們都知道劉邦從兵進三秦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在實質上對楚宣戰了,但,終究直到三秦平定,魏王豹歸附,漢軍也始終未和楚軍交戰,所以,至少在明面上,西楚霸王項羽依然是天下至高無上的領袖,天下諸侯之長。

然而,當劉邦的這道討楚通告正式發布全國之時,那麼,也就是從此刻開始,項羽這個天下之主的地位就蕩然無存了。一句話,你,項羽,你不配是諸侯之長,你就是一個坑殺義帝的叛逆,由此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所以說,董公當時對劉邦說的那番話是有多麼重要,正當劉邦實力迅速增長意圖對抗項羽之時,董公的一番話,無疑就是在為劉邦正名。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之前,劉邦若是對楚作戰,那就是叛逆,那就是背主亂上,是小人、

但是,之後劉邦再對楚作戰,那就是忠烈,那就是誅殺亂臣的明君。

為何?

說到底,還是因為劉邦拿到了對楚作戰最大的道義旗幟,即,為義帝報仇。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難道劉邦之前就不知道義帝死了嗎?

早在漢一年項羽就派遣英布坑殺了義帝,如此,難道劉邦就會一直不知道,還要董公來告知嗎?

所以,在筆者看來,或許事實上是這樣的:

劉邦並不是不知道義帝死了,但是,證據呢?

是,哪怕天下人都說是項羽殺的,可是你沒有證據,而項羽又是霸王,是天下公認的諸侯之長,如果沒有證據就隨便發通告,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你劉邦既然敢說是項羽殺的,那請問是項羽怎麼殺的?

我們後人自然知道是項羽派遣英布殺的,可是,放到當時,英布殺完了義帝,總不會天天喊著是我殺的吧,除非英布是智障。

故而,如果劉邦敢隨意捏造,那項羽就敢說義帝是劉邦派人殺的。

總之,雖然這個證據不一定要對,但,最起碼也要能讓天下人信服,能讓項羽無法反駁,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讓漢軍站在道義制高點上。

所以,說到底一切的關鍵都在那個董公身上,可是,這個董公又到底是誰呢?

【正義】:百官表云:「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三老掌教化。」皆秦制也。楚漢春秋云:「董公八十二,遂封為成侯。」

的確,在《史記》中只有那麼一段記載,不好分辨,可是,好在後人還是作出了一點貢獻。正如注釋《史記》最為權威的《史記三家注》中就明確說明了董公的身份。

在這裡注釋的,前面講的是三老的故事,說白了,意思就是董公德高望重,說話有分量,能夠讓人信服。而最為關鍵的就是後面那一段,雖然《楚漢春秋》失佚了,但是,這裡還是記錄了其中的一句,即,董公就是大漢帝國未來的成侯。

而再據筆者查證,漢初一百四十三位功侯中,只有一位姓董的功侯,也只有一位成侯,那就是董渫。

所以,一切就能解釋的通了。

目前,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年近八旬的董渫是如何探明了項羽殺義帝的事實,但,一句話,董渫的身份定然是極為特殊的,而再加上其人那麼大的年齡,所以其人所說的話,自然也為天下人所重。

由此,漢二年,董渫面見劉邦,親口告知項羽坑殺義帝的全過程。如此,正是有了董渫的背書,劉邦才有了討伐項羽的資格,故而才有了接下來的那道通告全國的討楚宣言。

所以說到底,董渫能夠最後封侯的關鍵,還是因為這件事。

而再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載,筆者便對董渫能夠清楚項羽殺義帝的全過程有了一個大致合理的推斷。

由功侯表中的記載我們清楚,在劉邦還未成為漢王時,董渫就已經加入了劉邦麾下,那麼,此時漢二年的這次事件,則說明了董渫在曾經離開了劉邦身邊一段時間,並且在洛陽才再一次和劉邦見面。

所以,目前筆者想到了兩種可能:

其一:

在項羽分封諸侯時,劉邦派出董渫,以背棄劉邦為由加入了楚軍之中,畢竟當時劉邦去漢中時,漢軍中將領逃亡的也不在少數,故而這一點是合理的。由此,董渫在加入項羽軍後,剛好親歷了項羽是如何殺掉義帝的全過程,所以,在漢二年,當劉邦率軍抵達洛陽時,剛好遇到了回來的董渫,由此,才有了那番對話。

並且,按照史書中的記載,當時董渫見劉邦時是「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

而這個「遮說」,如下記載:

樂產云:「橫道自言曰遮。」

橫道,便說明了當時董渫是在劉邦不知道的情況下突然攔住了劉邦的車架。如此也可看出了當時事件之緊急。

其二:

漢一年,當劉邦聽聞義帝被殺之後,隨即就派出了董渫前去查看真相。而後歷經大半年,董渫終於才查清楚了情況,遂在漢二年劉邦軍抵達洛陽後,急忙向劉邦說明了情況。

而對於以上兩種猜測,筆者是更傾向於前一種。

當然,項羽也不是傻子,所以,董渫唯一有可能瞞過項羽的理由還是他的年齡,正如上述記載的封侯時的董渫已經是八十二歲了,由此,才讓項羽疏忽了。

總之,董渫幾乎就是這樣從項羽手裡獲取到了真相,由此才一手將漢軍推到了道義至高點上,從而為漢軍之後聯合諸侯共討項羽奠定了法理基礎。

由此,再想到董渫得以封侯時所加的那句「比厭次侯」。

厭次侯爰類是靠著守住廣武保護劉邦從而得以封侯,而董渫則是靠著為大漢拿到了征討西楚的道義旗幟得以封侯,客觀上他們二者的功績的確不相上下,都是不可替代的,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下面,再說一下成侯董渫的最後:

元年,康侯赤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孝惠帝元年,八十八歲的董渫病逝,漢庭為其謚號,敬侯。

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逸周書》

最後的最後,多提一句,和厭次侯爰類相似的是,爰類的兒子雖然不咋地,但是他的那個弟弟爰盎可是在漢景帝時期煊赫一時啊;而董渫的後代中則是他的兒子董赤,在漢文帝時期官居內史,也算是一時之能臣。


下圖,為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漢書》中關於董渫的記錄(影印版):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救亂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制禮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嗣子之謎
論南京大屠殺對中國的影響
聶榮臻的臨終遺言?

TAG:楚漢戰爭 | 漢朝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