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遵義的元宵節
在中國的詩詞里,有一闋專門講元宵節的詞恐怕是人人都知道的,那就是《生查子·元夕》,元夕即是元宵節。從這首詞里,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對元宵節就過得很隆重了。那張燈結綵,花市如晝的景象,貫穿上千年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再過幾天,便又是元宵節了。便又可以延續古人留下的習俗,賞花燈,賞月,吃元宵了。
遵義這個地方,相對大小年來說,元宵節似乎過得並不是很隆重,但總不至於遺忘,每年的元宵節,也是不緊不慢地過著。也吃元宵,也有地方賞花燈。作為一個遵義人,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的元宵節常纏著父親給我做燈籠,父親脫不過,便只好用竹條做骨架,用白蠟紙糊好,再在中間點上一支蠟燭,我就可以提著這個燈籠到處玩了,幾年前,燈籠的骨架還放在故鄉的閣樓上,但現在卻不知道去哪兒了。
如今,這些記憶恐怕不能重現了,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過元宵節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不斷地改變著,但元宵節最核心的倒是沒怎麼改變,比如說吃湯圓,以前是吃湯圓,現在還是吃湯圓。畢竟吃湯圓的寓意從古至今就沒有改變,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對團團圓圓的願望都是沒有改變的。
遵義人做湯圓,看似很簡單,但也頗費心思。首先要選合適的糯米來磨成粉,假如選了陳年的糯米,做出來的湯圓大概就沒那麼潔白了。再有,如果一些人吃不了太糯,就可以在糯米里添加適量的粘米,這樣湯圓就不會太糯了。湯圓粉要揉得合適,要揉得勁道,這樣怎麼煮都不會破皮了。至於湯圓裡面的餡料,傳統的一般是黃糖和肉餡,黃糖在市面上都可以買到,切碎了包進裡面就可以,這是那些不吃葷腥的人常吃的湯圓。再有就是肉餡了,肉餡要選肥瘦相間的,太瘦吃起來會柴,太肥吃起來會膩,肥瘦合適吃起來才好吃。後來,人們又新引進了不少餡料,酥麻的,芝麻花生的,數不勝數。餡料其實沒什麼優劣,自己喜歡吃什麼餡料就做什麼餡料好了。
吃湯圓要在元宵節的一大早,天未亮就要起來和面揉面,天剛亮就差不多做好了。其實對吃湯圓的時間並沒有固定,但人們好像就習慣了要一大早就吃,我常是起不來的,都是父母將湯圓做好再起床的。做好了湯圓,還需要先祭祖,祭祖之後才能吃。父母說,用來祭祖的湯圓不能直接吃,要倒入鍋中重新盛才行,據說要是吃了直接祭祖的湯圓,記憶力會不好,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後讀書便不好了。
有些人吃湯圓很厲害,能吃十幾個,有些則一個都吃不下,然而元宵節,怎麼都要吃湯圓的,不然怎麼團團圓圓呢?所以愛吃不愛吃的人,都必須要吃上幾個。後來,大概是北方文化的入侵,南方的元宵節也有餃子上桌了,這無疑是給不能吃糯的人的福音。對於所謂吃湯圓還是吃餃子的南北之爭,我覺得大可不必。就像元宵節,只要是中國人,不分南北都要過的,那湯圓餃子,只要愛吃,就可以吃嘛。
吃完湯圓,晚上就要賞花燈,逛燈會了。從古至今,關於燈會的詩詞文章可不少,大概是天上有明朗朗的皓月,地上有流光溢彩的燈火,極能激發人們的靈感吧。當然光是看燈看月也沒什麼意思,所以又有了猜燈謎的活動。在那斑斕的燈下,掛一條燈謎,讓圍觀的人猜去,也是挺有意思的,好玩的燈謎要制謎的人製得好,射謎的人夠聰明才好玩,不然那些粗製濫造的謎一出來,又逢著那些一竅不通的人在那裡射謎,那可無聊的緊了。《紅樓夢》里。元春省親回大觀園時,就是元宵節,也一樣的賞燈賞月猜燈謎,那可真是熱鬧,燈好看,謎也好,射謎的人更個個可憐。想到元宵節,怎麼不會聯想到《紅樓夢》里這出熱鬧的大戲呢。
遵義有些地方也有這樣的活動,不止遵義,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活動。可見,全國人過的元宵節差別也不是很大。但遵義這個地方,山脈縱橫,將聚居地割得細細碎碎,有些元宵節習俗區別也頗大,比如吃湯圓的時間,有些早上吃,有些下午吃,還有些正月十四就把湯圓吃了。又比如,有些地方過元宵節比年還為隆重,有些地方則極端地輕描淡寫。像是我的故鄉,在遵義的一個縣下,便不是很重視元宵節,反而重視前一天的正月十四。可饒是如此,元宵節也自有魅力,任誰也無法忽視的。
今年的元宵節恐怕也不能回故鄉過,但都在省內,差距並不會很大,不過按照我的習慣,元宵節來了,我也許也是在不知道中就過了的,如果記得,真想去看看燈會。
2018/2/25於貴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