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住的才能變成你

上大學的時候,我超級熱愛一門學科《生物化學》。為了滿足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好奇心,我我跑去愛課程網重新學了這門課,這個網站上的共享課都是足課時錄製的:

《生物化學》

南京大學的楊榮武教授講得太棒,有些地方聽的拍案叫絕,本來就很喜歡這麼學問(這門學問學完之後讓我的世界觀具體了很多很多),聽完楊Sir講完徹底痴迷了。但是如果故事這麼簡單就結束了就沒勁了。

後來發生了什麼,也比較簡單,就是:我全忘了,連三羧酸循環我都忘了。。。這件事對我的傷害是巨大的,你熱愛的學問,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習過的東西已經在頭腦中片甲不留。我常想,如果我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然後我忘記了我一生的種種,我愛過的人,我走過的路,我讀過的書和我一切那麼具體又清晰的悲喜,那麼,我還是我嗎?

於是,我明白了:我記住的、理解的、認可的、深以為然的,並且能組織出語言傳播出去的就是「我」。

2015年底,我在三個工作offer里選了最安全的一個,然後生了一場病,身體恢復的過程讓我有時間休息,所以我花了一個月學了一門全英文的課,就是著名的現象級的: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這是我曾有過的最大的又最痛苦的反思,大學時光,我並不是不努力,而是在方法論上出了重大問題,或者說由於我自己的認知水平沒有到一定的高度,導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門課給我的一個最重要的認知是:illusion of competence.翻譯成最貼切的人話是:你覺得你挺牛逼的,屁!

現身說法:

大學之前是幾乎不學習的,所以大學之前完全沒什麼學習經驗,我能舉出來的自己的例子都是讀大學的時候的經驗。然而我的學習模式是這樣的(Learning how to learn這門課里的反面典型):

上課聽課全聽懂了→覺得自己懂了→洋洋得意從不複習→期末考試前發現知識跟新的一樣→從頭到尾把書看一遍去考試→考完試全忘。

然後比如你考研去,這些玩意還得重新學一到三遍才能上考場,分數還不一定高,多少人專業課連百分之六十的分數都沒拿到。可是即使分數高也不一定代表你真懂了,很可能只是背下來考點。後來你工作了,當醫生了(本人不才讀過幾年醫學院,最後成了醫學院里最不成器的那批人),由於基礎課程你學的時候就是熊瞎子掰苞米,工作之後基礎課就更還給老師了,你對人體的了解就永遠局限住了,只能期待於「臨床經驗」。有一次我聽中山大學的外科學,裡面的一個教授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讓我幾乎送出了我的膝蓋。

所以,你理解的然後牢牢記住的才是你的,才能成為你的一部分。

簡單的一句話,但是這是多麼痛的領悟。那些當年學習的時候因為認知的局限挫傷了自尊和自信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然而這些本來全部可以避免。

當然,我曾意識到過這個問題,於是我找到了一個軟體——Anki,也是我本文的主角。

它大概是個這樣的東西:將你學習到的重要知識點製作成卡片,正面寫上問題,反面寫上答案,你看見正面的時候回憶一下答案,然後點擊卡片,看見答案,然後選擇自己對應的記憶程度,日後它會根據你的記憶程度在你快忘記的時候提醒你複習,你需要的只是每天將學習的新的知識整理成這樣的卡片,每天乖乖的複習就好。

大四的時候我曾經連續兩天兩夜幾乎沒睡覺批量的製作卡片,具體是哪本單詞書我忘記了,但是我這樣批量製作完成之後,就沒有之後了,因為我並沒有學習那些卡片。而我沒有學習的原因並非我沒有意志力或者懶惰,真正的原因我會在下文敘述。

回想我用Anki學習的經歷,或者說我本身學習的經歷,一句話就夠了:沒有經驗全是教訓

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馬後炮,你們不要學我如此不長進,快三十了才頓悟:

第一、 理解要學的知識點,拒絕死記硬背

有一個詞是我深惡痛絕的:rote learning,中文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記硬背」,我覺得Cambridge Dictionary解釋的好:

所以,一定要深入的而不是泛泛的理解你學的知識,然後再將這些知識及時複習,把知識從working memory(可以看作瞬間記憶)轉化進入long-term memory(永久記憶),並達到能立即調用的程度。

我解釋一下這句話,順便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曾經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比如一本書三百頁,每天讀10頁,一個月就能讀完,然後在設定這個目標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讀完的成就感,但是當我們真的讀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可能一天一頁都讀不完,於是在開始不久就放棄了,跟那個由來已久的「abandon」的笑話差不多。真正的原因是你閱讀的書是知識密度非常大的,你會定這種目標的書通常不是《暮光之城》對嗎?如果是《暮光之城》,我覺得你會停不下來的兩天之內搞定,根本不用賭咒發誓一個月之內看完。因為小說里只有情結,沒有知識密度,所謂的知識密度,我認為就是概念,而且是你不懂的概念

教科書由大量的概念組成的,一門學科歸根結底是無數概念的集合。你學一個知識點,實際就是在學這個概念,學它是什麼,不是什麼,它和另外一個概念有什麼區別。相當於《Learning how to learn》里介紹的一個心理學的概念「chunks」,即:組塊。我強烈推薦你去學一下這門課程,磨刀不誤砍柴工,花這個時間是值得的。

在知識密度如此大的教科書里,你甚至不知道下一頁書里有多少新的需要你努力消化的概念,就定一個一天看多少頁的目標,這種幼稚的行為類似心肺功能超級差從來不運動的人跑全馬,那是自殺,而由此你挫傷的自信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承認吧,你沒按照自己規定的時間完成計劃,可能是計劃本身設置的根本不合理,裡面有太多的變數是naive的你根本無法提前預知的。

我非常認同李笑來老師的一句話:讓人變傻的兩個辦法,一個是「概念不清」,另外一個是「概念混淆」。你都沒法準確的說出一個概念是什麼,又怎麼能知道它和別的概念有什麼區別呢?結果就是腦袋裡一片漿糊。所以,教科書里的每個概念是如此的重要,然並卵,你根本記不住它們。

上初中的時候,我同桌背一個單詞「picture」,他是這麼背的:p-i-c-t-u-r-e,p-i-c-t-u-r-e,p-i-c-t-u-r-e,p-i-c-t-u-r-e,p-i-c-t-u-r-e,p-i-c-t-u-r-e,p-i-c-t-u-r-e,p-i-c-t-u-r-e......你get到重點了嗎?他是在以令人疲倦的方式重複,但是根本記不住。這好像每到考試前就有人在圖書館的走廊非常感人的一遍遍重複教科書里的話,但你仔細聽TA一句句重複試圖記住的書里的原文,幾乎斷句都不太對,即使記住了也只是用瞬間記憶背下來了考試答案而已。

你懂的,本科時代的考題答案幾乎都是書里的原話,所以這種死記硬背是可以應付考試的。但是,你真的懂這個知識點了嗎?

再次重複(來跟我讀):

一定要深入的而不是泛泛的理解你學的知識,然後再將這些知識及時複習,把知識從working memory(可以看作瞬間記憶)轉化進入long-term memory(永久記憶),並達到能立即調用的程度。

請注意在學習的知識點在瞬間記憶變成永久記憶的過程中,有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理解」,理解像是一個強力膠水,將新的知識粘在你舊的知識網路中形成穩定的聯繫。這也就是為什麼你的知識儲備越大,學習新的東西越容易,因為舊的知識點和原有的知識網路是理解新的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沒有理解的rote learning不能形成和舊的知識框架的穩定聯繫。

第二、不死記硬背不代表不用記住

前面已經提到:

你理解的然後牢牢記住的才是你的,才能成為你的一部分。

那是不是不死記硬背就等於理解就可以了?還是上文提到的,你理解B是因為你懂A是什麼,但是如果你連A是什麼了都忘了還怎麼理解B?那就又剩下死記硬背B的份了。

第三、 我以為的Anki使用方法

這個部分就可以說明我之前不分晝夜的批量製作出幾千張卡卻沒有學習的原因了。我意識到記住概念的重要性,才選擇使用Anki來提醒我及時複習,但錯在我拿Anki當作了學習工具。Anki不是學習工具,而是複習工具,是你在深入的理解了一個概念、一個知識點之後,將它變成你自己理解的東西製作成Anki卡片之後及時複習。

所以:

批量制卡(通常意義上的)不可取

  • 專業課:專業課上的內容你很容易就能製作成一個概念(卡片正面)和一堆解釋(卡片背面),但是解釋這個概念的文字里可能又有許多你不懂的概念,這樣粗暴的製作出來的卡片,你看見它的時候其實不是在複習,而是在學習一坨你從來沒看見過的東西,用這些你並不理解的解釋(卡片背面)去理解概念(卡片正面)你需要很長很長時間,一張卡片恨不得得一天才能學完,這樣相當有挫敗感,久了就會放棄使用Anki。然後你可能就賴這個工具不好,殊不知,工具就只是工具。像是很多人不學習賴家裡有電腦,電腦有網線連著一樣。
  • 背單詞:看起來背單詞總是可以批量制卡了吧,其實不然。英語單詞一詞多義的情況非常非常多,你批量制卡,只能將一個單詞下對應的一堆意思都弄出來,然後繼續死記硬背。可是一個單詞的具體意義是在一個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顯現的,一個詞只有一個意思的辭彙也不是沒有,但是這樣是因小失大。

那麼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本文所有觀點均為我認為):

  • 專業課:閱讀並理解一個最小的概念,最小的意義是:解釋這個概念的背面描述沒有一個你不懂的概念,然後將它製作成供複習的筆記,日後在複習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你曾經已經深入理解過的概念,在你看到的時候恰巧就是你快要忘了它的時候。
  • 背單詞:將你正在閱讀的英文材料中的有生詞的句子拿出來,放進Anki里,背面是在這個具體的語境中該單詞的意思。

卡片正面

卡片背面

第四、 反覆複習會有額外收穫

Anki除了能及時提醒複習之外還可以讓你有機會在後續不斷複習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理解這個知識點的其他角度,也可能使原來角度進入更深的層次。

比如下圖中思考一欄中的文字其實是我在複習完其他卡片後再複習到圖中的卡片才寫下來的體會: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但是跟Anki使用以及本文主題無關。我只能說,成長永遠是慘痛的,不完美的,你可以選擇認了,也可以選擇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往前走,不求得柳暗花明,但求無愧於時光。

這是半年前的文章了,首發於微信公眾平台。今天我已經用了四個月的全部下班時間,以我的標準看完了一本380頁的語法書。年關將至,我還會繼續寫文章談談我是怎麼用以上的方法論學習英語語法,以及我的標準是什麼。

以上。


封面圖片來自於shutterstock正版圖庫


推薦閱讀:

天工開物重新發現?
春節期間,我看了一本很正經的書
推薦幾個適合學生黨的「走心」APP
學旅遊心理學有什麼好處?
Python中期小結 : 動態默認參數的描述

TAG:Anki知識記憶工具 | 學習方法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