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完成MIT33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
斯科特·揚大學時是學商科的,然而為了展示學習方法,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麻省理工33門公開課,基本上就是計算機專業的學位要求的哪些課程。其中有一些科目還是非常難的,比如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以及演算法設計等等。雖然水分還是有的(課程只求及格,沒有完成作業只做了期末考試),但是鑒於沒有相關基礎,全憑自學,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尤其是,他堅持了一年。
後來,他還進行了一年週遊世界學會四門外語,以及一個月學會畫肖像兩個挑戰。如有興趣可以戳這裡圍觀。
帶著崇敬的心情,我讀了他的書《如何高效學習: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先說結論:
書寫得乾巴巴的,主要是一堆技巧的堆砌,其主要原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將一門學科的各種知識點組成一張相互關聯的網。
重要提示:後面的內容是我對整體性學習法的個人理解,不能保證反映作者原意,意在幫助你馬上實踐這種方法。不喜的,可以自行搜索其他總結。
上述網狀結構從他的流筆記中最可以明白:
每個學科的各種知識點都是相互聯繫的整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大批量的攝取知識,然後將這種知識也內化為一個互相聯繫的知識模型。
在上面的筆記中,Young將知識點簡要的列出,並且通過圖更加簡明的說明這些知識。之後,他將這些知識點的關係也標了出來。
但是這些筆記本身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學習的過程中,Young在自己的大腦中建立了關於該學科的一個模型,也類似於筆記本的樣子。但是這是一張包含所有知識點的巨大網路。構建這個網路的過程就是你理解所學內容然後記住的過程,也是一種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這樣,你在複習的時候也就只需要記住這幅圖了。
【文章需要繼續完善】
友情支持:
《如何高效學習: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在知乎平台上售賣,是一個200多頁的小書,寫得不是很好,不過有興趣仍然可以瀏覽一下。
推薦閱讀:
※想看的書很多,但閱讀、消化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有什麼好方法提升閱讀、學習效率?
※辦事效率高的人不喜歡結伴?
※劉磊談效
※高效做事的五個原則
※如何提高matlab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