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國三大國劇之一
全男班「歌舞伎」——日本國三大國劇之一
——林八月
日本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同世界其他各國一樣,日本也有自己傳統的戲劇。在日本,能樂(Noh)、文樂(Bunraku)、歌舞伎(Kabuki)被稱之為「日本三大國劇」。而歌舞伎作為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也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在日本國內被列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財產,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1600年發展為成熟的一個劇種,演員只有男性。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一起保留至今。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漢字,正名以前原來的意思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後來結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圖1,1858年7月在江戶市村屋劇場,歌川豐國(Utagawa Toyokuni III)的三聯木刻版畫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Okuni,約1572—約1640),她是島根縣出雲大社( Izumo Grand Shrine,日本古代最重要的神社之一)的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專事奏樂、祈禱等工作),為修繕神社,阿國四處募捐。阿國表演時還即興加進現實生活中詼諧情節,演出引起轟動。阿國創新的《念佛舞》,又不斷充實、完善,從民間傳入宮廷,漸漸成為獨具風格的表演藝術。阿國創建了歌舞伎後,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演劇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並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展,劇團變更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
「若眾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員因為年輕貌美,深受武士的喜愛,演員生活作風糜爛,經常和觀眾發生同性戀情,時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發生。幕府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加以改善,但難見效果,也就是現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從此改變了側重以美媚之貌蠱惑觀眾的做法,轉而追求演技,逐漸發展成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員都是男人。
圖2,阿國最早的畫像
1629年—1673年:過渡到青年歌舞伎(yarō-kabuki)
在1629—1673的這幾十年中,被稱為青年歌舞伎(yarō-kabuki)的現代全男歌舞伎成立了。男演員穿著女性的衣飾,代替了女性進行表演。年輕男性因為外表美麗,聲音高於成年男性而更適合女性的角色。此外,由於青春期男性的魅力,劇場經常選擇的吸引力年輕人出場,伴隨著表演者性別的變化,表演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因為觀眾經常粗暴的爭吵,或者兩個觀眾同時青睞於一個年輕英俊的男演員時,便爆發了爭鬥。於是,幕府禁止了「女性角色」和青春期男性進行歌舞伎的表演。但是這兩個禁令在1652年之前都被廢除了。
1673年—1841年:黃金時代
以元祿時代為中心的約半個世紀,是歌舞伎發展躍進的時代,許多表演的形式是在這個時代確立的。後人稱這個時代的歌舞伎為元祿歌舞伎。在元祿時期歌舞伎的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名演員,包括了在上方以和事(戀愛場面)出名的坂田藤十郎,在江戶以和事出名的中村七三郎及荒事(打鬥場面)出名的初代市川團十郎。在這個時期,歌舞伎有著正式的結構、風格和諸多元素。日本的歌舞伎戲劇和後來被稱為「文樂」的精巧的木偶劇開始緊密結合,各自影響和促進著對方的發展。著名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 Chikamatsu Monzaemon,1653 —1725),日本國內的歌舞伎的劇作家之一,也是在這一個時期裡面創作出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圖3—4
1842-1868:Saruwaka-chō kabuki
到了安政年間,另一位歌舞伎大文豪河本默阿彌出現,他的作品被稱為白浪物,主要以盜賊作為主角。主要作品包括三人吉三廓初買、青砥稿花紅彩畫(白浪五人男)。默阿彌的作品台詞帶有音樂性,被稱為默阿彌調,且受到許多人喜愛。
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由於反覆的乾旱,自然火災使得江戶地區的居民開始恐慌。傳統上由木頭製成的歌舞伎劇院不斷被燒毀,迫使他們進行搬遷。1841年,中村地區被徹底摧毀時,幕府以防火為理由,禁止建造歌舞伎劇院。幕府十分反對城鎮商人與演員、藝術家甚至是妓女之間的交易。幕府則利用1842年的火災危機,迫使中村、市村和河垣崎遷移至江戶北郊。歌舞伎演員其他與表演有關的人也被迫離開。以劇院為中心的地區和生活方式也在遷移,但新的地區所帶來的不便降低了歌舞伎的演員和觀眾的人數。種種因素,以及幕府嚴格的規定,使得江戶地區的「歌舞伎」大部分屬於「地下運行」,以避免當局的干擾。
劇院的新址則被稱為Saruwaka-chō或者Saruwaka-machi。德川幕府最後三十年的統治往往被稱為「薩魯瓦卡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日本歷史上最誇張的歌舞伎。
1868年,德川幕府垮台,明治天皇恢復了權力,並從京都遷移到新都江戶,即東京,開始明治統治時期。歌舞伎又重新回到了江戶地區。歌舞伎在明治時代變得更為激進,也是在這一時期,歌舞伎現代風格出現,新劇作家在傳統故事中創造了新的流派。
圖5,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收藏的歌舞伎場雙連畫
歌舞伎的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歌舞伎來說是一個困難時期。除了戰爭的破壞之外,還有許多人拒絕過去的風格和思想——歌舞伎。
如今,歌舞伎是日本傳統戲劇中最受歡迎的一種,其明星演員經常出現在電視或電影角色中。歌舞伎甚至還以動漫形式出現在流行文化作品中。今天一些歌舞伎團任然使用女演員在扮演女性角色。全女性劇團在1953年首次亮相,但是沒有開始受到特別多的關注。在1991年,東京最知名的歌舞伎劇院之一開始了全年的表演,並於2005年開始銷售歌舞伎院電影。歌舞伎劇團定期進行亞洲巡迴演出,歐洲和美國也有過幾個以歌舞伎主題製作的西方戲劇。西方劇作家和小說家對歌舞伎的主題進行了嘗試,例如傑拉爾德·維澤諾(Gerald Vizenor)的《廣島布吉人》(Hiroshima Bugi,2004)。2005年,歌舞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台設計
旋轉舞台(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位於舞台上,是歌舞伎演出里重要的換景設備。歌舞伎對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設置於劇場的旋轉舞台。
升降平台(セリ):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換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則用來讓演員出其不意地登場或退場。
舞台陷阱區(奈落 ならく):位於舞台與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自觀眾席後方左側的休息室通聯至舞台的表演區域,通常與舞台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員登場的重要通道之外,就演出而言,和舞台一樣屬於表演空間。花道在歌舞伎的演出中是固定配置,偶有另外架設於觀眾席右側的假花道。
懸吊設備(宙乗り ちゅうのり):位於花道上方,用來使亡靈或動物角色的演員騰空飛行。古代的懸吊設備由人力控制前進與升降,現代化的劇場中都已採用自動控制,並且也有在舞台上左右飛行的可能。
圖6—9,歌舞伎劇場舞台
在日本,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歌舞伎也面臨著如何發展的問題,理解和觀賞歌舞伎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藝術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問題。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則就不能稱為歌舞伎,而是新劇。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要求,各種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現將成為必然。
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種古典戲劇更受歡迎,近幾年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劇本和製作。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讚美道:「玉蕭聲里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異鄉境里遇故知」了。
圖10—12,日本圖繪,早期歌舞伎演員
在日本傳統的文化藝術中,歌舞伎從一度是妓女的演藝成為大雅之堂的高尚藝術,今天,它已經走過了400餘年的歷史。周作人曾驚嘆:日本摹仿中國文化,卻能唐朝不取太監、宋朝不取纏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鴉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禪宗和歌舞伎,恰恰是這種兼收並蓄構成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400餘年的歷史演變,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經成為日本傳統國粹文化的代表。在歷史上以寫歌舞伎劇本聞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被稱為日本的莎士比亞,其數十本歌舞伎劇作,成為日本文學史的寶貴遺產。一些歌舞伎演員不斷磨練演技,成為名門,至今在日本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圖13,位於東京都中央區銀座四丁目12番15號,日本首屈一指的歌舞伎座
歌舞伎通過傳統的舞台形式,使我們看到了幾個世紀以前的江戶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樣子。這是歌舞伎在世界戲劇歷史上創造的藝術成就。也是歌舞伎能夠在世界戲劇舞台上創造的藝術價值。也正是它能夠在日本取得這樣高的社會地位的原因。日本歌舞伎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的洗禮,今天在全世界的舞台上正綻放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