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約瑟難題的二三猜想

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李約瑟難題實質上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何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我在這裡所論述的重點在於第二部分,即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於中國。

我們首先從問題的題干出發,也就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在過去已經有很多學者對李約瑟難題本身產生了質疑,我同意其中的一個觀點,即中國古代確實對人類「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而不是科學。關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我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描述了,相信有一些科學技術基礎常識的諸位都能夠明白。

所以,李約瑟難題就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部分,即中國古代產生了很多巧奪天工的技術,為人類的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為什麼近代的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問題的前提和得出的結論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但是問題的確還是存在的,那就是為什麼近代的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層面:這個是大部分人解答李約瑟問題的研究方向,通過對比中西方的歷史,從而得出結論。但是我認為歷史的原因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根源不在於此。科學誕生於16世紀這是目前公認的觀點,即經過了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一直到牛頓,為近代科學奠定了基礎,也是所謂的「科學方法」的創始人。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明朝的中後期,內憂外患不斷,但是各種發明也不斷地湧現,但是總體來說已經落後於西方。所以時間再往前推,我們現很奇怪的一個點,就是古代西方從古羅馬時期到中世紀,一直處於一個和中國類似甚至遠不及中國的封閉時期,那時的中國早已從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社會,又從封建制社會進入了中央集權制社會,在中央集團制的社會中,已經誕生了民主與解放思想的種子,因為國家的實際掌權人有兩個,一個是皇帝另一個就是官僚集團,而且我認為其實中央集權制真正的主人是官僚集團而不是皇帝本人。而西方卻長期處於奴隸制與封建制的社會當中,思想封閉,生產力匱乏,那麼為什麼這樣的西方卻產生了近代科學呢?

我認為西方的真正崛起是源於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之後的,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脫離了宗教的束縛,並且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各種各樣的思潮充分湧現,近代科學也就此產生與崛起了。雖然明朝時期的中國也有民主的種子,甚至出現了東林黨這樣龐大的官僚集團,但是國家的實質還是集權國家,而且在中國即將誕生自己的資本主義和科學之際,滿清入關,外來少數民族的入侵打斷了歷史的進程,在清朝的統治下,科舉考試逐漸僵化,內容囿於文本,在加上皇帝不重視科學技術,認為西方的「奇淫巧技」都是不入流的把戲,所以中國錯過了誕生科學技術的最佳時期。

哲學層面:自古以來中國的哲學就和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中國的哲學可以歸結為一種政治哲學、倫理哲學,它完全是為政治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了論證天子政權的合法性,成為了政治的「婢女」,這種現象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佛學也一直沒有成為官方之學,在三武一宗滅佛之後佛學就成為了民間之學,而掌握官方話語的一直都是儒學。在老莊之後就很少有純粹關於世界觀的哲學學說,即使有也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而服務的。而西方哲學卻和中國哲學有著天壤之別,從誕生之初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再到後來轉向了認識論,雖然在中世紀時期一度成為了神學的「婢女」,但是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後再次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由此誕生了近代科學。在西方很多哲學家都是科學家,因為兩者有著同樣的任務: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而近代科學就是由此誕生的,它產生與對自然與上帝的好奇,希望揭示世界的本來面貌,尋找世界的真理。這也是神學帶來的好處之一——探尋世界的本質被認為是更接近上帝的一種方式。而中國哲學為皇權服務,皇權並不需要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與真理,只要能論證他政權的合理性,提出一套所有人都認可的共同價值觀即可。

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中國哲學是非常矛盾的。在理論上中國哲學重視形而上學,而在實踐中卻重視實用之學,即只關注技術而非科學。《易經》裡面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就指的是哲學理論,在理論中我們過多的關注一些形而上虛無縹緲的本體論建構,而忽視很多形而下的具體的東西,比如觀察、實踐。而在客觀實踐中,人們只關注於一些純粹的器物,而忽視它的原理與內在的屬性,比如明朝從西方引入的各項技術,當時的人們僅僅關注於技術的優劣,但是注意到這背後的科學原理的人卻很少。而且在中國本土誕生了很多的技術,但是卻很少有人從技術反推出科學原理來。近代的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實證科學,而實證就是經驗觀察,即「格物」,可是中國卻朝著倫理方面的相反方向走去,而不是選擇了科學。

雖然在中國本土也誕生了類似「科學」的理論基礎,但是卻是建立在缺乏實證的陰陽五行學說上,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而近代科學不僅是建立在實驗中誕生,還建立在嚴謹而又邏輯的數學基礎之上,所有近現代的自然科學都離不開數學,而古代中國卻沒有正視過數學。就比如說中醫與「西醫」,所謂的「西醫」更嚴謹的叫法是現代醫學體系,它是以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體系,一般稱之為生物-醫學模式,它是一門科學,而中醫屬於傳統醫學,是一種經驗的系統總結,雖然說有的時候有奇效,但是缺乏現代科學的基礎,為人所詬病。

語言層面:這是我認為中國為何沒有誕生科學的真正原因。我們知道,語言對於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養成,民族文化的傳播,信息的交流和保存有著重要的意義。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的本質是指生物同類之間由於溝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圖像)指令。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分為兩個部分:聲音和文字。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而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在語系的劃分上就已經很不一樣了。從使用的文字上面來看,漢語使用的是意音文字,又稱語素-音節文字、語詞-音節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語法單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語法單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語法單位,依次是短語、詞、語素。)而英語使用的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是相對象形文字的概念,它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最初是把象形文字中簡單的「字」做為「字母」再進行組合成「拼音文字」。二者無所謂優劣與好壞,但是單從邏輯上面來說,我認為字母文字是優於意音文字的,因為字母文字通過不同方式的排列組合,形成了許多新的詞語,這本身就蘊含了數學的規律,而且字母文字相比意音文字更加的嚴謹,很多詞只有一個意思或者所有意思都很相近,而漢語辭彙蘊含了更多的含義,有些含義甚至南轅北轍。

然後是語法,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的語法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嚴謹程度和時態的問題。拉丁語、希臘語、和英語都屬於印歐語系,我們以英語為例,英語的語法是很嚴謹的,基本每一句話都有主謂賓三者的區分,同理適用於印歐語系的其他語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希臘人的思考從謂語動詞存在(to on即be)開始,他們探尋的就是這個「be」即「是」到底是什麼,而漢語沒有這麼嚴謹的語法規定,我們說一句話不一定非要有主謂賓這三種成分,所以對於所謂「是」或者「本原」的探求也就遠不及印歐語系的人們了。還有一點就是時態的問題,在漢藏語系中的單詞沒有強烈的時態上的區分,這也就導致了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觀點——著眼於當下,不去追溯前世,不去期盼來生。所以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向也是如此,著重於當下之事,著眼於現實社會。可以說是語言的結構限制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式,但由此產生了遠多於西方的文學作品(因為更注重於內涵)。而印歐語系有著分明的詞語時態的劃分,由於時態不同對應的語法也會發生變化,所以這就導致西方人思維方式與中國人的不同——他們對過去與未來更加的關注。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一種猜想而已,我認為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語言方面的差異導致思考模式的不同。說到底科學是誕生在印歐語系環境下的,它起始於對宇宙的思考,以數學與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總結,從而得出結論,最後上升為科學理論,這種模式在中國是不可能誕生的,因為中國人更關注於眼前的社會,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人與自然。而且同屬於印歐語系的希臘語、拉丁語及英、法、德語有一種傳承的作用,幾個民族之間相互交流也不會特別的困難,這又會造成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加速科學的發展。

歷史上的任何事件不是單一的因素就能造成的,而是多種多樣事件的合集,從而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結果,李約瑟難題也是如此,無數的學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哪個才是真正的原因我們卻沒有一個定論的標準,這可能也是人文學科的弊病所在吧。

推薦閱讀:

人類出乎意料的偉大發明(日用品篇)
清朝天文儀器解說–陳遵媯–筆記
一本另類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讀《給世界的答案》

TAG:科學哲學 | 科學 | 科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