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教的一些思考。

有一天晚上文治哥想和我通電話了解一下我研究儒教的感悟。我很熊,尤其是面對精英高材生文治哥,沒敢通電話,怕緊張的說不出話,於是就整理了這篇很拿不出手的文字。不涉及乾貨,只做想法記錄,如果要去經注中找句子補全這篇文章那不知道的話多少時間,由於我沒有讀經的童子功,也沒有那個再回去檢索的時間。對真正的學術我也是真的腦容量不夠,知之為知之,有過則改。

簡單說一下:

儒教確實是教。有神,有信仰,有組織,有禮儀,有教義。但是與大多數「宗教」都不相同。

1.儒教超越了神聖與世俗的對立

儒教的原有形式有其他神教不具備的特點,就是人倫和教化是一體的、政教是一體的、神與理也是一體 。雖然儒家不擅長說理,但是其實不論是在漢代還是宋代的說法都包含了這些意思。

相較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印度教等神教,儒教的最大特點不是更加世俗,而是將神聖和世俗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儒教以血親孝慈為基礎,從家庭關係外延至五倫來組織社會,在社會體系里每個人都要承擔特定的祭祀責任,相當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職,這個神職是和個人所處的倫理地位相符的,並且這些事神的責任是動態變化的,隨著人倫中的角色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儒教里基本不存在政教衝突,也基本不存在人權與神權的衝突,這還可以遠離因無神論而導致道德倫理崩潰的世俗極端和今天普遍說的宗教極端。

我覺得宗教極端最明顯的體現其實是可以做出聽神的命令傷害親友(六親不認只聽神的)這類事,這些是在大多神教的經典中都有明文記錄(比如亞拉伯罕獻祭以撒,同樣吠陀里也有這樣的情節),本質上可能是因為人神相爭。

極端不一定是通常所說的超出國家法律和國際法律的恐怖襲擊,在我看來有些恐怖襲擊實際上或許具有一定的道義合法性,並不是說誰恐襲誰就一定極端,畢竟有時候恐襲也屬於一種復仇,正義的復仇是被道義允許的。比如去靖國神社扔汽油瓶的小夥子照樣可以大快人心。不能看的太表面,比起一般恐襲,文革中兒子揭發老子或者印度常發生的榮譽謀殺等等更加的極端不可饒恕。如果說恐襲置無辜的人命於不顧,那麼在儒教的邏輯中這一切就發源於在自身感情的譜系中親友沒有立於私人感情的第一位,失去私愛也就無博愛之根,人道失墜,才會幹出傷天害理的事,這是禍亂之源。

儒教則代表了【正常】的倫理政治秩序本身,而這種秩序的合法性來自神或理,而這種神諭是由聖人來傳達的,當然信理信神(天) 也不衝突,這可以照顧到所有人。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還是信神,信聖人之言。 在聖人的教化中,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蘊含在立體的從天到人的秩序里,換句話說天與人的距離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是有區別的。天子天命所歸,故而比普通人更得上帝眷顧,故而他有權力管理人民,而人民天然的要接受天子的領導。同樣的天子也要聽從上帝的命令,上帝的命令可以從民意中體現,也可以從經書(儒生朝臣的意見)中體現,也可以從占卜中體現(決大事,民意朝臣占卜缺一不可)。否則天命將會轉移。同樣的家族、鄉里、州縣、國、天下都有這樣邏輯一貫的、有親疏上下尊卑各自行道的倫理,它們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家國天下政教體系。也就是說儒教中國不存在上帝的國與人間的國之對立,中國的神聖不是建立在對人間之國的摧毀上的,中國世俗也不是建立在對上帝的背叛上的。儒教的靈魂是儒家的聖經,儒教的肉體就是中國本身。

另外由於儒教的上帝是仁義的、生生不息的,上帝的道轉化為人的德就是仁義禮智信孝廉恥忠勇讓等等,在理想的情況下在這個立體的體系下是名實相符的,人爵的本是來自天爵,天爵源自個人的德行以及能力。當人爵偏離天爵過遠,天下就亂,故為政必先正名。而且人有生知學知,人的天爵也是可以動態的改變的。換句話說,人面對天然的上下差等有天賦的流動自由。按照儒教的精神,政教體系也必須保證這種自由,即從人格上尊敬畏懼聖賢君子而無論人間爵位,以及保證有道德和能力的人可以獲得人間爵位做到天人合一。(應該還是可以比較方便的和基督教以及印度教作出區分,也很方便的和某些打著平等的旗號卻難以消滅階級並且無法保證階級有效流動的政體區分開)

有人說好的制度需要和人徹底分開才穩定,將正義具象化為程序,而不是依靠執行者個人。這個,我覺得的還是建設意見,但仍然偏頗。任何人間的事都離不開人。也都需要人來決策。

儒教判定真理的方法我覺的和佛教說的三量【聖教、現、比量】關係應該差不多,在認識方法上在未能直接接觸現量之時,首先以聖教量為真,也就是以聖人之言即經書為真。 其次以得到聖人師承的解經者為真。「《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唯我在..」在書經中這些說法似乎實際上是和「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默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有些形式上的類似的,當然他們的根本不同上面都描述了。

儒教的政教體系是立體的、動態的,人倫的。以家庭為本,有尊卑親疏,即使個人是面對上帝時也一樣有。 但一神教更像是一種由一個超絕存在的神和平等的信徒組成的團體 ,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是一種很普遍的表述。即使有神職人員,也是一種固定不動的只代表宗教的狀態。這也許是所謂的現代普世價值之所以產生的重要宗教背景之一。也因此個人認為儒教並不接軌現所謂的代普世價值,而是自成價值體系。

2.鬼神與彼岸

儒教本身的鬼神觀還有彼岸觀與佛教乃至道教都不太一樣。

三教在歷史中基本融合融合在民俗中,但處處可以看到儒教仍然是中國普通人的信仰底色。

儒教雖然是多神萬物有靈,但有上帝作為最高神靈。除了天神地衹之外,還有人鬼鳥獸甚至旗幟槍炮等百物之神。但級別不同,祭祀的範圍也不同,總體是以祭祀親人之神魄為主,非人鬼不祭祀,不在祀典不祭祀,只有天子和地方官員的祭祀範圍會大大擴大。這個親疏尊卑有別的規則和生活中的人倫秩序是一致的。這兩個特點可以和亞拉伯罕三宗教(相比之下,儒教多神)以及印度教區別開來(相比之下,儒教以人倫為教沒有政教階級分離)。也可以和普通的原始薩滿信仰分開(有祭祀規則,動物之鬼一般不祭祀)。

儒教似乎最初是相信人死後,濁者下落為魄,輕者上揚為神的。最初貌似沒有輪迴的說法。而是精神永恆,有德者可以位列上帝左右,這這種類似於兩世的死生觀基督教、伊斯蘭教比較接近儒教。 無德者,最後會絕祀淪為野鬼。

儒教似乎長期秉承人神不二、死生不二的傳統,人與神同列天地大化之中,幽冥與人界是相通的,功德決定位格。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命,還有歷史上屢屢出現生祠,以及筆記小說中經常出現人不怕鬼神的情況(比如魏徵夢斬龍王),應該是源於這個。

對於這些與輪迴的關係該怎麼看待呢?

3.關於教會

沒有外於人倫的教團組織應該是儒教的一大特點。

面對現代的衝擊,傳統的儒教組織就是自上到下的羅輯一貫的一整個國家,好像看起來力量不強。從康有為開始不斷有人想要改造儒教,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組織化。修建教堂,組織教團教會。對於這個該怎麼看,真是眾口不一。孟子批判墨家,這應該算是重要的一條了。一個外於人倫的組織,必然會和人倫中的家庭爭奪資源。

有人說我們這個專門搞人倫教化,但實際上如天主教,照樣也有一套以上帝的名義告訴人們要愛家庭愛孩子的說辭,比如母愛是上帝的光芒流出來注入母親靈魂的等等,上帝教導你要家庭和睦等等。但不管怎麼說,實際上這種外於人倫神教的教團,就是在和家庭爭奪資源,一旦涉及到上帝,教團中的兄弟姐妹們滑向極端就是分分鐘的事。這應該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面對科學教的衝擊似乎信仰是越來越弱,但這個東西我覺得根本說不準)

反正關於這個,我仍然不敢說很支持。

4.尷尬

現在社會就是不斷的細分,不斷的單元化,城市化的大潮應該不可避免,家庭也會越來越小,男女能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相同。似乎儒教的基礎越來越沒有了,陰陽失調,該怎麼應對這些問題,我也還不知道。儒教該以什麼樣的形態回到現實中,私以為當然是符合周禮藍本的形態最好。話說覺得目前這種情況真的是一種在基督教背景下才會產生的東西啊。

5.上帝創世觀

儒教非要描述創世觀,便是上帝永恆創世。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易有生生之德,天地一直在化育萬物,不是七天就造好了那種。沒有選民思想,萬物包括人都是天生的。沒有入教儀式,沒有退教的說法。但有貫穿人生的宗教禮儀。

6.由1、2的特點,我認為儒教可以擺脫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對立,不知道我表述的到底是不是清楚。(算了,根本沒說清楚)

7.左派

我推測事實上左派包括共產主義的產生和壯大與基督類宗教內核有著密切的聯繫。接受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同理,這個存疑)文化熏陶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些。這兩個宗教都有一神、普世的特點。

這種文化首先將個人從家庭內引入到更大的教團(換成歐洲或中東就是彌散為整個社會)中,在教團內一定程度的消彌了天然存在的差等,換血親為更加高高在上的父母(Father,Mother),以及天父聖母。這樣普通人(基督徒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更加的「平等」、「親密」。這種無君無父(代之以至高且唯一的父)的傳統社會基礎或許就是催生後世這種共產等精神實際源頭。

我們看清楚以上 ,再來回顧發現,天然的家族多數確實是共產的。比如中國幾千年來都實行是家族共產制,只不過是親疏有分,在大家族中的小家庭單元是完全共產,不同小家庭單元也共有家族公產。

如果說中國的傳統社會是從有親疏上下的血親家庭出發的家國同構,在家庭中有父子(親)在社會上有君臣(義),那麼在基督教社會中更像是將社會中複雜成分的一個個家庭經過消解重組成為一個人人不分親疏上下(對比中國的五倫,當於人在上帝面前僅有兄弟一倫)的巨大家庭(太過理想化往往會帶來嚴重惡果,或許就是後來社會主義實驗會出現種種問題的預演)。於是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虛擬家庭(社會)中進一步萌生在財富上損有餘補不足,直至進入共產主義的想法,這樣看起來就一脈相承了。

正如我們中國人最初接受社會主義往往會(因為互不了解而錯誤的)聯想到大同,歐洲人產生和接受左的想法或社會主義理想時同樣也是基於深厚的文化傳統。

而歐洲經歷過啟蒙之後,逐漸砍掉了這唯一的父,一盤散沙不知所措,最開始如青春叛逆,個體,權利,自由,是最熱門的追求。到了社會主義產生的時代平等這一維則更加重要。而相對來說後發的左派反而更像是深厚宗教文化背景的通過別樣的方式復活了,甚至更進一步,頗有建設真正的上帝之國(兄弟之國)的味道。

儒教的大同理想則與平等沒有過密的關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從這句就可以看出來,吾老以及吾幼都是第一位的。儒家的大同理想里,仍有家庭,有親疏,有五倫。儒家認為道德的提高是不能捨棄親子-孝慈的基礎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仍然是在有真正兄弟的前提外推的博愛。下親疏尊卑上下可以縮短距離,博愛可以發揚,但不能抹平。一旦強行抹平,就要出事了。從個人精神狀況到人倫道德再到社會全體都會出問題。

近期在貴乎閱讀了一篇英國知友寫北歐的文章,基本證實了我的這個想法,即基督與左之淵源。我看了還是挺高興的,畢竟我對歐洲沒有直接的概念, 也不善於推理思考,好在我思路可能大致對。其實我還有點沒說,其實部分左派善於搞文化革命,那股摧毀舊世界的熱情,也與原本的一神選民教傳教傳統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今天非常左的北歐日子過的反而很好,或許有原因,比如長年沒有戰爭,又不像蘇聯歷經革命搞過極端反傳統的文化運動,注重社會福利平,人民非常左等等等。這好像反例,也許是我理解錯了。然而北歐的家庭完整率之低,精神藥物研發之積極,自殺率之高,以及60-80年代出生率之低(後來因為社會福利上漲,以及觀念改變出現了大量單親家庭,出生率回升)還是與發達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假如有一天日子不好了,政府福利以及教育支出維持不下去了,鬼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我覺得參考美國黑人社區就好了。當然在這方面整體上,我還是覺得美國更有前途(雖然也堪憂)。

8.從王道的維度看待五經的關係

易經講述天人之理,是天道和人道的銜接,是一切的總綱。

春秋經所述之王道通於易經所述的天地人之道。易經與春秋(公羊)有著一一對應的緊密關聯,春秋是易經在王道方面的展開。春秋經講述了貫通古今未來的王道綱領。春秋經也是新王本身,王道是從新王(春秋經)對當時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的闡述中表明的,即從王事中表明,行王事者是新王。

立於春秋經向後看,儀禮、周禮是新王所創之制度。包括有待後日實施的禮儀形態和政治制度設計,它們是對春秋經的一種闡發。是新王根據當時的歷史實況展開的符合王道的未來設計。

立於春秋經向前看,書經是記載新王出現之前,過去歷史中存在的先王之實。是王道在過去歷史中的實際表現。疏通知遠,知先王之王事。

而詩經則是闡發王道的實現過程以及王道的興衰終始。如以正夫婦為王道之始,逐漸風化天下。這些在註疏中俯視皆是了。

9.王道理想

儒教是普世的,不僅是漢民族的,面對新舊兩個概念體系容易產生的錯誤認知,夷夏之辨本是超越血緣的文化概念。在歷史上事實也是如此,就近的河北省博文物顯示就有戎用周禮進於諸夏的文物實物。換句話說,拋棄了儒教文明的漢民族(姑且這樣叫,不嚴謹)也不會被稱為諸夏,比如楚國秦國本為封國,不用周禮便是蠻夷,同樣西戎中,也有姬姜之戎。韓國越南在歷史上也都可以屬於諸夏。

儒教也不僅是中國(現代國家)的。儒教是屬於全人類的。儒教的視野從來都是天下。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霜露所墜舟車所至。

它與基督教等普世宗教的這方面區別當然也再明顯不過,它不特別熱衷於對外傳教 。禮聞來學未聞往教,主要取決於自己。也沒有要求已臣服於天子的邊遠地區(荒服)的人民完全斬斷自己的歷史傳統,而是希望見賢思齊自然融入。四海同風,人人皆可為堯舜,當然是最高遠的追求。但在實際操作中,絕不會死趕著一個習俗上極不相同的地區用中國之禮,更不會執行文化滅絕政策,因為這是失禮的,荒服只不違背世一見之禮就好了。(當然,諸夏失禮,天子必須要征伐。不冒進也不能退卻。)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儒教歷史上的天下體系,在諸夏之內類似聯邦,包括荒服就擴展為聯合國。只不過遵從儒教一貫的邏輯,此聯合國必須是以中國為絕對權力中心的,而不是表面國格平等實則要靠野蠻角力的今日聯合國。今日之聯合國組織基本不堪大用,這也是人人共知的事實,他所倡導的理念,和他的體質都決定了聯合國永遠做不了天下的王。

儒教天下體系里每個國家的尊嚴與權利靠道義來維繫,上下各行其道,互相待之以禮,尊嚴權利自在其中。而國與國的絕對平等不是道義之一,五服之內諸國必須臣服於天子,禮樂征伐,只能自天子出,諸侯的權力交接也要有天子認可。如一國失禮,則中國應帶領諸國爭征伐之。中國居天下之中,鍾天地之正,有聖人之教,總天下之政也是天經地義的,當王則王,沒有推諉之必要。

天下無王之時,各國明裡獨立自主,暗裡個個欲窺神器,是導致戰國的原因之一。連對非禮國家的制裁,最終都會淪為在現代價值這種偽道義上的名不正言不順,往往淪為陰謀,最後不了了之。今天東北響亮的炮仗聲,正是在這種格局下傳來的,我輩不欣賞這種平等,即是假借仁義的霸道,都比野蠻的戰國叢林好。當此大爭之世,嘴上說著平等,實際上沒有道義可言,也沒有尊嚴可言,更保證不了和平。


推薦閱讀:

中國神仙為什麼沒有翅膀?這是個產品問題
如何解釋俄羅斯當前的東正教信仰的狀況?
紙糊宗教話題之入門試題及書單
教堂唱詩班成員的選拔與培訓?唱詩班的日常活動?教堂唱詩班和童聲合唱團的關係?
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怎麼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TAG:宗教 | 倫理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