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

我保持每天瀏覽幾個固定的論壇、網站的習慣已經快十年了,然而我只是瀏覽,幾乎從沒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更不用提自己的文章。並非討厭寫作或者暴露自己的想法,而是每次事前都會有非常多顧慮冒出來——我能寫的非常精彩嗎?我寫的有人看嗎?如果寫的東西被親戚朋友看到了會不會很尷尬?為了解決這些顧慮,在落筆之前我已經內部鬥爭的精疲力盡,不勝其煩,全然沒有了輸出自己觀點的暢快淋漓。網路上的寫作只是小事一件,然而你們已經能由此很輕鬆的推測出我對生活中其它事件的處世態度了。

最近我身邊出現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她給我帶來的震撼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第一動力。她是我的學生,已經畢業兩年,這個暑假就要交換到美國學習經濟學了,這裡我簡稱她為H吧。H高中階段是位胖乎乎的女生,成績中等,性格活潑開朗,在我擔任指導的社團任社長。坦白地說,她的工作能力並不突出,組織能力、創新能力都非常一般,但是做事主動、認真,永遠一張笑嘻嘻的圓臉蛋。有人笑她胖,她永不生氣:「一考完我就減肥,現在就先當個胖子,你們忍忍吧。」驚艷我的事從她高三決定報名自主招生考試開始。她打算申請一所全國排名前列的經濟類院校。一般來說,申請這所學校的都是成績優異或者在學生會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學生,她憑藉的僅僅是社長這個比較「水」的職務。而且當她知道自己有申請資格時,離自招考試已經只有不到2周時間了。絕大多數學生在她的立場會瞻前顧後許多——我成績一般能考上嗎,別人都是學生會幹部全市三好之類,我去浪費時間幹什麼?但H笑嘻嘻的對我說:「管他的,考不上我也去看看那些考上的大神長什麼樣!」戰略雖然輕鬆,戰術上卻絕對重視。她發動了身邊所有資源,了解考試規則和面試技巧,最終竟然以全市筆試倒數,面試第一的成績自招成功,考取了該校最好的專業。從此,她更加釋放自己,一往無前。高考完了果然如她所說,總穿著校服不修邊幅的她在2個月內節食加運動瘦成一個精緻的美人。大一定下了要去做交換生的目標,一口氣考到雅思高分,大二又帶領小團隊參加全國辯論賽、精算大賽,過得豐富多彩,激情澎湃。我知道,H在申請交換生、參加辯論賽、精算比賽前並沒有特別出色的能力基礎和百分百的信心。她只是不在乎失敗,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一心一意去嘗試、去享受而已。H是為徹頭徹尾的行動派,她從不過分糾結,也沒有成套的理論分析,她只是向著她的目標一步一步邁進而已。從這個可愛小姑娘身上看到一種特別珍貴,也是我非常欠缺的心理品質——鈍感力。

▼鈍感力是什麼?

鈍感力不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辭彙,而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2007年作品《鈍感力》中創造的一個詞,也可以譯作「遲鈍的力量」——察覺信息和行為反應都慢一點、笨一點、粗線條一點。擁有鈍感力的人對於外界的刺激和負面的東西,要麼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麼將他們解讀為正面的東西。這種人也許看上去不夠聰明,有些遲鈍,看不懂別人臉色,就像《阿甘正傳》里智商僅為75的阿甘。可這類人總會以一種沉靜、無畏、平和的神奇姿態過得比非常聰明、擁有淵博知識的人更快樂,做起決策來更果斷,做起事來行動力更強,面對挫折更有韌勁兒。鈍感力和我們時代主流所追求的快速、高效、敏銳恰恰相反。僅僅是看到這個詞,我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都舒了一口氣,感到放鬆平靜。

鈍感的反面是敏感。敏感本身不是壞事,但過於敏感則會傷害自己,給自己帶來許多沒必要的內在衝突。敏感的人多半有非常強的風險意識,如果敏感並且還擁有淵博學識,那麼這類人在做決策時往往會有「哈姆雷特綜合征 」,總在想「to be or not to be」這個問題。他們總是還沒著手行動就推論出許多失敗的可能性,總覺得計劃不夠周密,時機不夠成熟。敏感的人對待人際關係也是格外謹慎小心,也許別人無心的一句玩笑也能惹得他/她日夜思索挖掘背後可能的暗示。長此以往,總是把他人評價放在第一位,做事畏手畏腳,裹足不前。吳伯凡和梁冬在《歡喜》一書中總結這類聰明有學問的敏感人群有兩大特徵:一是決斷能力差,二是決斷之後執行力特別差。反省自己,我好像全部中招。

▼頓感和敏感的人格特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1. 與生俱來的神經活動特徵,即心理學中的氣質類型。巴普洛夫根據個體神經活動的強度、靈活性、平衡性將人的氣質類型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四種,其中抑鬱質就是敏感為顯著特點。這類人情緒體驗深刻,對噪音等刺激忍耐閾限較低,許多別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的聲音或者言語,對他們來說就極為強烈、明顯。

2. 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通常被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及忽視型(放養型)。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他們自小學會了察言觀色,對人的情緒比較敏感,會不自覺的揣度他人想法。

3.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人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信奉「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常常因為想要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而長時間猶豫不決。他們需要準備到100%才有把握開始,但是100%的情況常常不會來臨。

4. 依戀模式。依戀(attachment)是個體與主要撫養者發展出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也是指個體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體在身體和情感上保持親密聯繫的傾向。依戀模式形成於幼年,但可以影響個體成年之後對所有人際關係的處理模式。幼年時期,當撫養者(通常是母親)對待嬰幼兒的態度時好時壞,隨著自己心情變化,照顧行為不一致時,嬰幼兒往往會形成焦慮—矛盾型依戀模式。主要表現為每當母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這種類型約佔人群的 10%~15%。焦慮—矛盾型依戀模式的兒童長大以後有一部分會對人際關係有著異常關注和敏感。他們會嘗試順從甚至討好他人來獲得周圍人的認可,營造看似和諧的人際環境。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揣度他人想法,對批評及人際衝突非常敏感。

5. 知識理論儲備。通常來說,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較為豐富知識的個人比較習慣於在決策前做非常周密、詳細的分析與計劃。他們往往非常聰明,將種種可能性考慮在內,但正因為如此,顧慮重重,難以果斷抉擇,行動力差。

▼怎樣獲得鈍感力?

我想,世界上還不存在產生鈍感力的速成法。我作為一個缺乏鈍感力的人,正在實踐,當我實驗出一些成果再來與大家分享。但我能肯定的是,只有真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命運的不完美,才能迎接鈍感力的到來。我正在嘗試一次次勇敢去行動,像鑽頭出隧道一樣,用一次只有一小點的進步去拱,回頭一看,也許,事情就這樣辦成了。

推薦閱讀:

人的自我欺騙能達到什麼程度?
幼兒園孩子過生日,家長給每個小孩發東西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我不想家,不想爸媽,不願回家,不給爸媽打電話,也不是很想接爸媽的電話?我是生性涼薄的人嗎??
一個人是不是越缺什麼越愛表現什麼?

TAG:心理 | 個人成長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