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發行機制、匯率決定機制
我們要討論的匯率決定機制,主要是目前各國紙幣之間的兌換關係和決定機制;我們準備從下面幾個方面討論:
1. 貨幣(紙幣)的出現。
2. 貨幣(紙幣)的功能。
3. 貨幣(紙幣)在一個國家內的發行量和回收量是如何確定的。
4. 目前貨幣(紙幣)發行體制和機制的問題。
5. 貨幣(紙幣)之間的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6. 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其發行量對其它國家的影響。
一、 貨幣(紙幣)的出現
我們首先來談談貨幣的出現。人類社會最開始是沒有貨幣的,最開始在商品之間是物物交換;後來,出現了貨幣,主要以金銀為交易媒介;再後來,出現了紙幣替代貨幣,且在不同國家出現不同紙幣。最開始的貨幣和紙幣的出現,都不是由國家行政機構發行的,而都是由私人發行的。由私人以其資產和信譽進行擔保,保證發行貨幣或紙幣的價值。後來,慢慢由私人發行轉變為政府機構發行。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覆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二、 貨幣(紙幣)的功能
貨幣同時具有四方面功能: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備手段,資本功能。貨幣首先是計價單位,用來標識出商品的價值。其次,貨幣作為商品之間交易的一種媒介。再次,在貨幣不流通狀態下,貨幣又作為一種價值儲備手段。最後,貨幣本身又是一種資本體現,具備投資再增值的功能。
我們先來談談貨幣的首要功能:計價單位功能。貨幣作為一種計價單位,主要用於區分商品之間的價值比(這裡面的價值,是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舉個例子,假定有商品A、B、C,其中商品A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2小時,商品B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商品C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6小時。我們假定商品A的價值為2貨幣單位,則商品B的價值為4貨幣單位,商品C的價值為6貨幣單位。
我們再談談貨幣的第二個功能:交易媒介功能。當商品之間進行交易時,如果直接交易,拿上個例子來說,比如商品A與商品C交易,則三個商品A交換一個商品C。但經常的情況是,不同商品的擁有者可能不能直接交換到所需要的商品,比如商品A的擁有者而可能想交換C,但商品C的擁有者可能不想交換A,但兩者都可以交換B。此時,B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就出現了,並充當起了交易媒介的作用。假定我們市場上現在有10個單位的A,10個單位的B,10個單位的C,則C進行與一般等價物的交換時,B的量就不夠了。還有一種情況,當1個A與B進行交換時,B又不易拆分,此時,紙幣就出現了。紙幣的發行模型,可以理解為一個商人甲,以自已擁有的商品A、B、C為信譽擔保,發行折算為等量的B的替代物-紙幣。比如,此時這個商人甲欠乙10個B,則甲付給乙替代10個B的紙幣,乙隨時可以到甲處提取10個實物B。這時,紙幣就開始流通了,所以紙幣的發行者,在當前的價格水平下,必須擁有所發行所有紙幣的對應實物資產。
我們再談談貨幣的第三個功能:價值儲備手段功能。貨幣作為一種儲值手段,在不流通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一種價值儲備手段存在。
最後我們再談談貨幣的第四個功能:資本功能。由於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代表,可以與任何商品進行兌換。此時,貨幣如果投入到一定的生產要素中,就可以組成新的生產模型,生產新的商品,獲得增殖。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又具有增殖的功能。
三、 貨幣(紙幣)發行量和回籠量的確定
貨幣具有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備手段,資本功能四個基本功能。我們就從這四個角度出發來分析:
1.從計價單位的角度講,貨幣發行量可以與市場上的商品價值量相等。即市場上有多少商品,就可以發行多少價值量的貨幣。舉個例子,市場上有10個商人,每個商人都有10個不同種類的商品。理論上,他們都以自己的商品為抵押,向貨幣發行者申請貨幣,這樣就可以申請到等量的貨幣。貨幣的回籠量也一樣,當市場上有多少商品消費或損失掉,就應該回籠多少價值量的貨幣。比如剛才的例子,市場上有10個商人,每個商人都有10個不同種類的商品。他們都以自己的商品為抵押,向貨幣發行者申請貨幣,這樣就可以申請到與商品量等量的貨幣。此時,如果抵押的商品出現了損失,則貨幣發行者有權收回對應的貨幣。如果商人的商品和貨幣都出現了損失,則貨幣的發行者要從自己的贏利中回籠損失的貨幣。
2.從交易媒介的角度講,貨幣的發行量由市場上即時有多少需要流通的商品決定。比如上面的例子,10個商人中,有6個商人之間要進行一次性商品交換,則市場上只需要這6個商人要交換的商品的對應的貨幣量的一半(3個商人從貨幣發行單位以抵押的方式申請要與另外3個商人要進行商品交易的貨幣,然後從另三個商人手中買到所需的商品,另三個商人再從貨幣發行單位換回前3個商人抵押的商品)。
在一般的經濟學理論中,流通貨幣的需求量為:商品流通中所需的實際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而貨幣的回籠量為:實際發行貨幣量-商品流通中所需的實際貨幣量。
3.從價值的儲備手段角度講,市場上有多少待流通的商品,就可以發行多少價值量的貨幣被儲備起來。拿剛才的例子,每個商人的商品中的1個商品用於自己消費,其餘9個商品可以轉化為貨幣進行儲存。同樣,當不流通的商品中有多少價值量的商品被消費掉或損失掉,就需要回籠多少貨幣。
4.從資本功能角度講,由於貨幣只有由商品交換為貨幣後,變為價值儲備手段,才具備了資本的功能,因此沒有發行量和回籠量沒有限制性。
在世界各國實際的貨幣發行時,在正常的情況下(此正常的情況是指政府不需要貨幣發行單位通過發行貨幣解決政府債務問題),主要依據是通貨膨脹率,從保證物價穩定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貨幣發行和回籠。
? 中國央行向市場進行貨幣投放和回籠的依據和方式。
中國央行向市場進行貨幣投放和回籠的依據主要是通貨膨脹率。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買賣財政部髮長期國債。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二是增加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三是根據資產管理公司運作的實際需要,適當提供再貸款,並允許資產管理公司發行債券,抵沖關鍵性大中型國有特別是軍工企業的部分債務,由央行買入,增加貨幣供給,化解部分金融風險,從而有效使用沉澱在央行和商業銀行的過剩資金。四是向商業銀行再貼現。
? 歐元中央銀行確定貨幣發行量和回收量的方式。
歐元區是以共同條約的形式規定了貨幣投放的方法和標準,這個共同條約包含了三個指標:通貨膨脹、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就是比較著名的「三駕馬車」理論。如果這三個指標都在預先設定的範圍內,就可以向市場投放貨幣,以提供流動性。如果通脹率高於預先設定範圍,就實行緊縮政策;如果經濟增長率低於預先設定範圍,就實行擴張政策,增加貨幣投放量。在這三個指標中,通貨膨脹率是歐洲央行最關注的,其貨幣政策戰略是「中期通貨膨脹率低於,但接近2%」以上是歐元基礎貨幣的投放機制。
歐洲央行調控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有三個: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發放貸款、存款準備金率。
? 貨幣回籠。
簡單的說,就是現金由市場和各級金融機構流回央行,就叫回籠貨幣。主要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時候商業銀行就會上交準備金到央行,另一種方法是公開市場業務,比如發行央票,其他人用現金來購買央票。作用有很多,總體來說,回籠貨幣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能夠控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減輕流動行過剩。另外央行通過回籠貨幣,可以使自己有一個現金儲備,便於今後的貨幣投放,讓貨幣達到良性循環的作用。
國家(非央行)有哪些貨幣回籠的方式和手段?一.徵收稅費。比如營業增值稅、遺產稅……等等。二.出售資源開發權。比如礦山勘探權、採礦權、土地出讓金等;像當前土地出讓中不斷刷新紀錄的「地王」,一宗地動輒幾十個億甚至兩三百億,對於國家貨幣回籠貢獻是很大的。三.適當的通脹。一定程度的通脹有助於促進流通促進經濟前進,有助於國家回籠貨幣。四.文化的、法律的、政治的各種其它手段,比如捐贈、罰沒、充公;國家式的賣官鬻爵之類。
四、 目前貨幣(紙幣)發行體制和機制的問題
當前的貨幣發行體制和機制的主要問題是:是由政府控制的中央銀行來發行貨幣,負擔財政赤字。如果長期依賴發行貨幣來彌補財政赤字,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解決的辦法是:貨幣政策採用貨幣發行單位獨立於政府,建立獨立的貨幣發行機構的辦法,政府相對於貨幣發行機構的關係與市場上的其它商人一樣。貨幣發行時,無論是商人還是政府,只能以實物商品進行抵押貸款方式發放,不能以虛擬化的商品債券進行抵押的方式發放。
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在運行過程中,只能採用財政政策調節自身債務,不允許採用貨幣政策中的增發貨幣來解決債務問題。
五、 貨幣(紙幣)之間匯率的確定機制
我們還是從貨幣具有的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備手段,資本功能的功能出發來分析匯率。
1.從計價單位的角度講,貨幣之間的匯率,主要依據不同貨幣所代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這一點來分析,同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所對應的不同國家的貨幣量之比,即表示兩個國家的匯率關係。比如,A國家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應的貨幣量為3個A國家基本貨幣,B國家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應的貨幣量為6個B國家基本貨幣,則1個A國家基本貨幣對應2個B國家基本貨幣。此種理論比較相近於平價購買力決定理論。
2.從作為交易媒介角度講,匯率的確定,在以計價單位核算的匯率為基礎上,還受國與國之間的商品需求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某種商品非常緊缺,必須從另一國進口,而另一國家對此國所有商品的需求卻不迫切,這樣,就會出現兩國匯率偏離以計價單位來核算的匯率。此種理論比較接近於國際收支決定理論。
3.從作為價值儲備手段的角度講,匯率的確定,在以計價單位核算的匯率基礎上,還取決於利率的影響。利率高的匯率高;利率低的匯率低。此種理論比較相近於利率決定理論。(利率機制實際上最後也反映到國際收支上)
4.從作為資本增值的角度講,匯率的確定,在以計價單位核算的匯率基礎上,還取決於資本回報率(實際是貨幣所代表的生產力)的影響。但此種影響不是直觀意義上的影響,舉個例子,當前情況下,A國的貨幣相對於B國貨幣,以計價單位核算來看的匯率為1:1,而未來如果A國貨幣的投資回報率為20%,B國貨幣的投資回報率為10%,則不管B國的貨幣以什麼樣的匯率兌換成A國的貨幣,經過一段時間的增殖,再兌換回B國的貨幣,貨幣的實際增殖就相當於B國貨幣直接在A國進行了同樣增值率的增值。(假如1美元對應1元人民幣的實際價值,美國的投資回報率為20%,中國的投資回報率為10%,如果美元與人民幣的兌換率為1:0.5,1元人民幣兌換成0.5美元後,在美國投資10年,再兌換回人民幣,變成3元;如果美元與人民幣的兌換率為1:0.25,1元人民幣兌換成0.25美元後,在美國流通10年,再兌換回人民幣,仍然變成3元。)
投資回報率如果完全是生產力差異化的體現,則實際反映的是勞動生產率。還拿剛才的例子,如果當前從計價單位的核算角度講,1單位A國貨幣與1單位B國貨幣相當,而由於A國採用了自動化的技術,A國的勞動生產率是B國勞動生產率的3倍。則從長遠來看,A國商品內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是B國的三分之一,而在兌換時,卻可以與3倍必要勞動商品的B國商品進行兌換。從這個意義上講,A國的1個單位貨幣相當於B國的3個單位貨幣。(同一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與A國的同一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一樣,而B國同一商品中,有三分之二的勞動時間是無效勞動時間,但此時,A國同一商品卻可以與B國同一商品進行商品交換,即意味著A國的商品可以賣到B國同一商品的價格而獲得贏利)
金融市場進行實際貨幣兌換時,匯率是以計價單位核算的匯率為基礎,綜合交易媒介需求、利率需求、增殖需求而形成的最終匯率。在具體的貨幣交易中,由於主要是為了獲得最大化利益或進行商品交易,所以,增殖需求(投資回報率或者更加確切的講是勞動生產率對比關係)、交易媒介需求(國際收支需求和利率需求)對匯率的影響更大一些。
舉個具體例子,A國的商品當量為100單位,貨幣量為100單位;B國的商品當量為50單位,貨幣量為50單位;在此條件下,如果沒有勞動生產率差異或沒有實際商品交換要求,兩國貨幣的兌換匯率為1:1。此時,如果A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為B國的一倍,便意味著在同樣時間內,A國的商品輸出量是B國的兩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以A國的生產時間為標準,B國生產商品超出A國的時間就變成無效勞動時間;在此情況下,可以理解一份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A國可以創造出兩份B國產品,再以接近B國商品的價格來賣出,而獲得雙倍B國的利潤,此時,從增殖的角度講,A國的貨幣與B國的貨幣兌換關係就變成了1:2。。在上面情況基礎上,如果突然出現A國的某一商品奇缺,必須從B國進口,則會由於對對方國的貨幣需求關係變化而影響匯率。
六、 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對其它國家的影響
1.美元大量發行對其它國家的影響。
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難題。
美元在世界上的流通的特里芬難題,目前存在這樣一個美元循環系統:一方面,美國大量印刷鈔票,從以亞洲國家為首的地區購入大量低價且高增殖的資產和低價的消費品,致使中國、日本等國的美元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同時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國繼續印刷美元填補赤字。另一方面,美國發行大量的債券,中國、日本等國大量購買此類美元資產,從而使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回美國,防止美元被中國、日本急劇投入市場導致美元急劇貶值,影響美國經濟和國際購買力。與此同時,發行大量債券使美元迴流的措施又能使美元緩慢貶值,使其它各國儲備的美元外匯緩慢貶值,同時提升美國商品的競爭力。
2.美元利率提升對其它國家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美元的每一次利率提升大多是為了防範經濟過熱、降低通漲風險而採取的措施。通過利率提升,減少市場的美元流動性,去除經濟泡沫成分,同時降低投資水平,防範生產過剩(防範生產和消費失衡),從而降低經濟危機風險。但由於美元是世界性貨幣,每一次美元利率的提升,對整個世界和其它國家還會產生一些其它的影響:
(1) 美元的利率提高,會造成美元的流動性變少,使全世界範圍的投資變慢、變少,包括美國國內的投資變慢、變少。包括會壓低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股市。
(2) 提升利率後,美元對其它貨幣的匯率會提升,其它國家貨幣的匯率會下降。這也業意味著元的購買力增加。
(3) 會造成美國之外的國家的本國貨幣兌換美元增加,從而造成美國之外的國家的美元儲備短缺的壓力(如果此時,這些國家所依靠換匯的商品換匯能力下降。比如,委內瑞拉和俄羅斯依賴於石油出口換匯,而石油價格大幅度下跌,則會造成外匯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產生美元大幅度短缺的壓力。即使這些國家的對外經濟發展較均衡,換匯能力沒有下降。但由於美元的利率提升,也降低了美元在本國國內的流動性,也造成外匯國際收支失衡,而產生美元短缺的壓力)。對美國而言,會使美元大幅度地從其他經濟體,和美國國內流入美聯儲。
(4) 增強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世界其他國家更傾向於儲備美元貨幣,在此基礎上用美元貨幣進行交易。
3.美元霸權政治對其它國家的財富攫取機制。
美元霸權政治及通過美元霸權政治對其它國家的財富攫取,主要通過如下方式。
(1) 最大程度的保證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的穩固和流通量的穩定,最大程度的限制其它國家貨幣(如歐元、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可能性和以及如果成為世界貨幣後的覆蓋範圍、流通量變化以防止對美元的流通構成衝擊。以此,來保證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和流通量的穩定增長,保證美國可以持續穩定的用印製的美元在世界上美國以外的地方換資產和商品。
(2) 對在美國之外的資產增殖率高的國家,當資產價格低的時候進行投資買入,待資產價格高的時候賣出,以待獲得高的資本增殖。在資產價格高時賣出後,對這些國家進行政治、軍事等活動,以對該國資本價格和匯率進行打壓;等到資本價格低、匯率低的時候,再進行投資買入該國資產和商品,以實現剪羊毛的行為。
(3) 在美國資產虛高價格條件下,通過美元利率提升、以及政治、軍事行動打壓原來高增殖地區的經濟環境以實現美元資本流回美國,保證世界資本對美國的繼續投資以支撐美國經濟的發展。此不僅可以保證美國的經濟能獲得充分的資本支持和增長,防止經濟衰退以及通過投資增加資產使資產實際價格與資產量相符合。還可以起到將高價格的資產賣給美國之外的外匯遊資獲得收益以及稀釋高價格資產風險的作用。
七、 關於貨幣的其它分析
1. 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當代遇到了極大挑戰的關鍵點之一,是馬克思關於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勞動時間)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反比的規律這一理論,不好解釋在科技的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生產中的社會勞動量和社會價值總量在不斷增加的這一現象,即社會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一般會產生正向變動的事實。如美國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一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我國直接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量遠遠大於美國,但是,國民生產總值卻僅是美國的1/9。
—讀者註:實際上,此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美國勞動生產率下的商品的勞動時間,如果以美國的勞動生產率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核算,中國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大部分勞動量變成了無效勞動時間。此時,美國的商品卻可以賣到中國商品的價格而獲得贏利。
實際上,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自動化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實際上是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對於低勞動生產率的商品生產而言,高勞動生產率的商品生產投入同一商品中分勞動量是減少的。也就是說,在高勞動生產率條件下的商品的價值量,相對於低勞動生產率的商品是減少的。美國相對於自身而言,由於不斷的投入勞動量,美國的社會價值量一直是增加的。相對於中國而言,雖然在低勞動生產率條件下,中國的勞動量投入要大於美國。但在國際化市場環境下,當商品生產出來後,實際的產值折算,要綜合考慮美國和中國生產的同類商品進行統一價格折算。在此條件下,為了獲利,商品的產值會超出商品本身價值。因此就出現了「美國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是,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一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我國直接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量遠遠大於美國,但是,國民生產總值卻僅是美國的1/9」的情況。
這可以用如下的圖例解釋:
(1)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就能用接近別人的價格進行定價仍能獲利,從而比別人賺到更多的錢,以至擠掉別人,以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產。
(2)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就可以得到正常補償。
(3)如果某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就可能得不到補償,甚至虧損破產。
1. 相對於美國,中國的貨幣發行量大大超過GDP,但卻未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中國貨幣發行量大約在120萬億,約合20萬億美元,這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數字。中國GDP的數字,大家預計在62萬億左右,約合10萬億美金。這樣推算貨幣發行量是GDP的200%左右。再看看美國的貨幣發行量為不到9萬億,GDP大約為18萬億美金,貨幣發行量差不多是GDP的50%左右。
為此,大多數人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中國貨幣超發嚴重,必將導致超級通貨膨脹;其二,中國貨幣發行量巨大,必然導致人民幣貶值。
可是,在現實中,中國的通脹(CPI)沒有上漲,反而有所下降;人民幣匯率基本平穩。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些經濟學家們得出這樣的與現實數據不符的結論,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本本主義,不調查現實,不考慮中國的真實狀況,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先說貨幣發行端或者說社會總融資額,從表面來看有200萬億,可實際上在經濟活動中錢沒有那麼多在流通:①央行收走了20%作為儲備金了,銀行用於向社會發放貸款的基數就少了40萬億哦;②中國的貪污官員不是個別現象,貪官們的贓款不敢存放銀行,一定在家裡,這樣一大筆現金從央行出來就不再參與社會流通了。按照查獲的貪官家裡動輒數千萬上億元的現金量來猜測,總數也應該在數萬億以上吧。③許多灰色收入包括貪官的資產表現在房地產中,這些地產既不居住也不出租也不出售,照樣沒有參與社會流通,差不多猜測在數萬億左右;④中國老百姓有使用和存放現金的習慣,在老百姓手裡幾乎長期存在數萬億元的現金,也是不參與社會流通的哦。⑤中國社會法制不健全,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同樣影響了貨幣的流動速度。比美國要低的多得多。這樣打概推算一下,就可以知道經濟體系裡面有效流動的貨幣也就在40-60萬億左右!!
再看看GDP端的數據吧。我們請問,中國的保姆有多少?每年的收入計入GDP了嗎?每年KTV的收入計入GDP了嗎?修腳的,坐台的的以及其他灰色收入計入GDP了嗎?龐大數字的小商店銷售計入GDP了嗎?沒有!這些看似螞蟻一樣的小數字合計起來也是下死人的,估計不會低於10萬億的經濟活動。合計到表面GDP之中,那麼真實GDP就會達到70萬億左右。
假如用真實GDP70萬億與40-60萬億的真實流動貨幣相比,比率就是60-85%左右,與美國的比例相差不大,基本符合了經濟學本本的定義了。也解釋了為何人民幣的黑市利率會高達15%-20% ?為何銀行間會出現缺錢事件?為何通脹數據起不來?
推薦閱讀:
※匯率
※港幣到底為什麼會貶值?
※比特幣用於貨幣兌換
※朝鮮局勢有失控危險 黃金暴漲 那麼金銀市場是否會再次失控?
※深入淺出的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