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黃疸一無是處?為什麼醫護人員這麼積極祛黃?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黃疸(六)其實,黃疸並非一無是處

梧桐媽媽一直心想,很多事情,「存在即意義」。既然黃疸是絕大多數孩子不可規避的生理現象,老天爺設計它的存在,歷經幾百萬年進化留存至今,有沒有些道理?難到真的只為增加腦袋壞掉的風險而來嗎?母乳是保護孩子的,吃母乳的孩子有可能黃疸更高,持續時間更長,會不會有積極的意義呢?

其實,查了查文獻,黃疸還真有些好處。一項研究表明,早產兒血中膽紅素水平,與其視網膜病變發生幾率呈反比;Gilbert綜合征患者心臟病和腫瘤的發生率顯著減少。更多的文獻提出,膽紅素其實有些抗氧化作用,可能對孩子存在免疫保護作用,對預防些感染、過敏性疾病有所幫助。還有文章認為膽紅素能降低新生兒腦出血的幾率。

其實,關於黃疸有更多未知的地方,有待我們發掘。至少我們能知曉,它是一種生理現象,只要在正常範圍內,絕不是「洪水猛獸」,一定要立馬「除之而後快」。

我們對孩子進行的祛黃措施,大多毫無裨益!

如果孩子黃疸指數未超過核黃疸警戒值,醫務人員會教你一些祛黃措施,可以在家自行處理黃疸。甚至,孩子剛出生,還沒黃起來的時候,一些知識不大靠譜的醫生就推薦你給孩子喂這喂那,預防黃疸指數升起來。民間更是有五花八門退黃「土方」,數不勝數。

事實上,這些方法絕大多數都沒什麼用處,白白折騰孩子,有些反而可能有害處。

目前,在大部分西方國家,隨著AAP、WHO、LLLI等權威機構知識普及,產後哺乳指導的及時幫助,這些偽科學操作基本杜絕了。在國外的育兒書里基本找不到這些內容——估計,如今他們腦袋裡壓根就不會考慮往出生不久的孩子嘴裡亂喂東西這回事(曾經糾結先餵奶粉還是先喂母乳的情形還是有的,但一般不會喂別的東西)!哪怕是一些不那麼發達的國家,給新生孩子吃奶而不是喝水吃藥的觀點,也稀鬆平常。梧桐媽媽曾與菲律賓和印度的朋友聊天,聊到我們給剛出生的孩子喂這喂那,他們非常surprise,問我,「生產後,醫生會告訴你餵奶呀?難道不是嗎?」我竟無言以對……(不過,在菲律賓某些地區,也有給新生兒喂類似「去胎毒」的當地土方藥材的糟粕傳統。)

想想,世界上,除了人類,有哪個物種會想著給新生寶寶喂水喂糖喂葯,偏偏不餵奶?一想到人類的自然屬性,這些看似自圓其說、言之鑿鑿的偽科學,不需要AAP、WHO、UNICEF、LLLI提醒,也該不攻自破了。

然而,在我國,這些陳舊的方法仍舊被一代代的醫務人員傳承下來,在民間廣泛傳播。媽媽剛生產還在醫院的時候,醫生一遍遍囑託,倘若大伙兒沒照做,還會遭到批評!「看看,黃起來了吧?不聽話後果自負!黃疸可是要壞腦子的!」醫生查完房,留下醫囑,護士擺上藥,瀟洒地揚長而去;一家人充滿恐慌,雞飛狗跳,手忙腳亂地張羅給孩子喂這喂那,甚至只要孩子醒著,就拚命灌!是的,灌!梧桐媽媽一點也不誇張,有的老人和月嫂,給新生兒一天喂200ml各種各樣的水!半個易拉罐啊!我自己經歷過,親眼見到過,也經常被諮詢!結果,有的媽媽感到很不安,跑來問我。另一些媽媽反而感恩戴德,在網上幫助其他網友:「我家XX這麼喂的。經驗這東西真的挺重要,孩子一點兒黃疸也沒有……」孩子撿了一條命回來,還沾沾自喜混然不覺,到處傳播「經驗」和偽科學!無敵是多麼寂寞,無知是多麼可怕!

最糟糕的是醫護人員的權威影響和百姓的信賴度。如今大多數社區大媽和月嫂,都知道要給剛出生的孩子喂這喂那防治黃疸,母乳就是不夠吃,夠吃也不夠好,偏偏就只有媽媽的乳房讓孩子患黃疸,壞腦子,別的玩意都能治黃疸。現在,大多數來醫院準備生產的新媽媽,尤其是有經驗的二胎媽媽,都會準備小碗、小勺、專門喝水的奶瓶、喂葯器……

這些知識從何而來?較真的梧桐媽媽試圖追本溯源,還是解放後趕著西方的時髦弄新生兒觀察室,開始給孩子喂這喂那的。母嬰分離後,媽媽要休息,一開始又「沒奶」,孩子得餵奶粉。那時候奶粉質量又不像現在這麼好,含糖量不夠,容易低血糖;也較濃稠,滲透壓高,容易結塊,孩子吃了舌頭上厚厚的一層垢。所以醫護人員會張羅給孩子喂葡萄糖和喂水,避免低血糖,降低滲透壓。之後,水和葡萄糖被莫名其妙賦予了很多功能,「下火」、「祛黃」、「促進排胎便和尿」……說起來真像那麼回事,拿醫療知識七拼八湊,還能自圓其說,儘管沒有任何流行病學數據證實!於是,這些莫名其妙的知識和操作被一代代傳承下來,甚至不明就裡地寫入課本,老師教,學生學,根深蒂固地植入醫護人員的腦海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考究其出處,好心好意地大肆傳播。如今,上至北京上海最好的大型三甲醫院,下至地方診療機構和社區診所,都知道新生兒得喂這喂那,除了母乳。這些醫生還著書、上網撰文,有的還給出非常確切的日齡相對的喂水量和次數的表格,由於操作性極強,在網上大肆傳播(奇了怪,這些數據從哪兒看的,如何總結出的呢?梧桐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在醫務人員眼裡,喂點兒這個那個,真不是事呢!可能有好處,基本沒壞處,為什麼不做呢?咱考慮到了新生兒所有意外的可能,提前預防、宣教了,也基本免責了。然而我國醫務人員並不學習母乳相關知識,不知道這些看似無害的做法能給新媽媽和孩子帶來怎樣糟糕的影響,也不知道信賴自己的,無知、焦慮又積極的老百姓,在自己轉身後是多麼瘋狂地、過分地去執行自己的醫囑,順帶踐行傳承下來的文化糟粕中各種各樣的「土方法」,比如喂中藥、米湯、鹽水、果汁、菜水、蜂蜜水、豬油等等。甚至出院回家了,除了母乳或奶粉,還拚命地給孩子喂水、喂糖、喂各種不可描述的事物,甚至貫穿孩子整個童年期(有些孩子竟然被喂到一見水就吐),除了「下火」的古老說法,他們堅信醫務人員所說的那些好處,將對孩子持續存在。

想問梧桐媽媽怎麼知道?我們當年的課本就寫著啊!深深信賴的、360度無死角才華橫溢的老師上課教過(專業知識極為過硬,不代表什麼知識都知道),我也做過筆記、背過的,從未懷疑過。直到自己生了孩子,剖宮產後躺床上不能動彈,看可憐的、嬌弱的孩子被灌這灌那,心心念著才真的慌亂了——稀釋性低鈉血症、血糖波動、膽紅素代謝途徑等基礎專業知識一股腦兒湧進腦子裡,「等等,好像沒效果,沒天理,有害啊!」再大量看書、看文獻、看國際權威網站惡補知識(大部分是國外的),慢慢接近真相了。

於是,如今梧桐媽媽才有動力努力向大眾科普知識。我是一名醫務人員,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某種程度上能保證知識來源可靠、嚴謹、易於操作,理應有更好些的說服力。然而,科普遇到最大的阻力,竟然來自同儕……很多人竟然如此頑固,沒能仔細看我的文章,便長篇大論撰寫留言,強行向我「逆科普」那些耳朵長繭的陳詞濫調,甚至無情地抨擊。「你的依據在哪裡?是不是也是人云亦云博眼球來的?挑起醫患矛盾合適嗎?這是哪門子基礎知識?我怎麼沒聽到過?我兒科幹了十年了,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別把我們都當傻瓜!還博士呢,文章就只這樣!大伙兒別聽她的,紅口白牙信口雌黃,水和葡萄糖肯定要喂的,茵梔黃口服液效果很好的,那麼多孩子都吃了。出了問題,寶寶腦子壞了,或白白挨照光,可沒誰負責。」

一時間內心五味雜陳,有點兒不是滋味。不過呢,自然界的哺乳動物從原始的、不完善的袋鼠、熊貓,到常見的貓貓狗狗,到大型肉食、草食動物,沒有一個物種出生不只吃奶,而是吃這喝那的。人類再高級,也不可能短短的時間內,進化到脫離生物性。退一萬步說,如今這世界上大概也只有我國人民缺這少那,需要補七補八,唯獨母乳最不值得信賴、可以隨意辜負。

我依然相信,真理還是在那裡。我個人的觀念不一定是真理,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定能感受到我試圖向真理靠近的誠意。而且,這些要不要喂這喂那的觀點,並不新鮮,AAP、WHO、UNICEF、LLLI官網上寫著;膽紅素代謝過程,每本課本都有詳細的介紹,梧桐媽媽真沒必要信口雌黃。

明天梧桐媽媽將我們常見的處理黃疸的做法(多半是謠言和誤區)一一介紹和分析。

(本 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 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已 出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 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 紹以及獲得方式。)


推薦閱讀:

(桐媽原創)照藍光原理是啥?為什麼是照藍光,而非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照藍光有副作用嗎?啥時候停?
(桐媽原創)你家娃是不是也曾這樣處理過黃疸的?常見的處理黃疸的做法(多半是謠言和誤區)

TAG: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