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市場調研 】 黑河市多處發生大豆菌核病

作者:徐哲媛

「龍江熟,天下足」。作為我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黑河大豆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著名的大豆優勢主產區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產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地級市。

病情發現

今年7月末8月初,黑河市高溫乾燥天氣致使田地乾旱作物萎蔫,8月份接二連三的急降雨致使田地水分處於飽和狀態,高溫高濕寡照的環境為大豆菌核病孢子的萌芽、侵染和傳播提供了條件,在該縣各地陸續發生。

開展市場調研

為此,東北農業大學多位老師都奔赴黑河市,調查研究大豆菌核病的發病情況及原因,探討應對措施。小編也在農學院董守坤老師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劉月輝主任的陪同下,來到黑河市嫩江縣,調查菌核病的發生情況。

調研結果

大豆菌核病又稱白腐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病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10年,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害,發生率即是損失率,被稱為「大豆癌症」。

大豆菌核病從大豆幼苗到成株期均可發生, 以花期危害最重。主要為害大豆地上部莖稈, 也產生苗枯、葉腐、莖腐、莢腐等癥狀, 最後導致全株腐爛枯死, 在植株上產生顆粒狀的菌核。

此次大豆菌核病多從主莖中下部分杈處開始,病部水浸狀,後褪色為淺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狀不規則,環繞莖部向上、下擴展, 到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

菌絲處形成黑色菌核。病莖髓部變空, 菌核充塞其中。乾燥條件下莖皮縱向撕裂, 維管束外露似亂麻,嚴重的全株枯死, 顆粒不收。

發生條件

1 土壤深度

菌核在田間土壤深度3cm 以上能正常萌發, 3cm以下不能萌發, 在 1~3cm 深度範圍內, 隨著深度的增加菌核萌發的數量遞減。子囊盤柄較細弱, 形成的子囊盤也較小。

2 溫濕度

菌核從萌發到彈射子囊孢子需要較高的土壤溫度和大氣相對濕度。要求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27%至飽和水, 過飽和不利於菌核萌發, 卻會加快菌核腐爛。要求大氣相對濕度85%以上, 低於這個濕度子囊盤干萎, 不能彈射囊孢子。本病發生流行的適溫為 15~30℃、相對濕度 85%以上。當旬降雨量低於 40mm, 相對濕度小於 80%, 病害流行明顯減緩;旬降雨量低於20mm, 相對濕度小於80%, 子囊盤干萎,菌絲停止增殖, 病斑乾枯, 流行終止。

3 栽培條件

一般菌源數量大的連作地或低洼地塊、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地塊發病重。田間土壤菌核數量的多少決定於土壤、肥料、病殘體和種子帶菌的數量, 因此連作地塊發病重, 輪作地塊發病輕, 在氣候相同條件下, 連作大豆發病率高達 76%,而輪作兩年發塊發病率低於 20%; 與禾本科作物輪作為好, 不能與向日葵、油菜、十字花科蔬菜輪作; 積水低洼地塊、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栽培過密田間鬱閉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洒40%多· 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2.5%治萎靈水劑500倍液、40%治萎靈粉劑1000倍液、50%復方菌核凈1000倍液。或選擇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用藥量1500克,對水噴霧;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用藥量1500克,對水噴霧;25%施保克乳油,每公頃1050毫升,對水噴霧。一般於發病初期防治一次,7~10天後再噴一次,但一定要噴得均勻周到,才能得較好效果。

大豆菌核病只有在發現病株時馬上噴葯才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一旦擴散就會造成嚴重損失,可使大豆減產20%—50%。但是,往往發生菌核病時黃豆植株過高,所以很難進行噴葯操作。

綜上,採用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才是關鍵。初侵染源危害最重, 因此清除土壤和病殘體中的越冬菌核對預防該病尤為重要。與禾本科作物實行 3 年以上輪作也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措施。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種也能降低發病率。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避免施氮肥過多。

參考文獻:[1]閆春芳.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08,08:156-157.[2017-08-26]

數據智農團隊提供農業數據採集,農產品市場諮詢與調研,農業數據分析業務

如果你在農業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或是新奇的發現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全力解答。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HVDlFWEhmRW55cmdyVE0tOTJvT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掃碼關注 微博:數據智農 知乎:數據智農 Email:dataintellagr@126.com 製作:曹煒玉

推薦閱讀:

正名,別再誤解有機農業了!
富碳農業:二氧化碳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農業栽培:栗蘑的栽培管理技術
2018農業態勢窺探
為什麼中國會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TAG: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