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活的明白!

一個人活的明白,跟年齡無關,跟自己的經歷有關。

鹿鼎記的韋爵爺曾說「小丈夫不可無錢,大丈夫不可無權」,可見,他就是一個活明白的人。

《教父》里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經歷這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須「親自」上陣——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華。

看世界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走不出去,最多是個書童;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在中國,讀萬卷書的人很多,行萬里路的人太少。縱使有人高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腳之前,卻又思慮萬千,猶豫不決。

李嘉誠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但是「萬卷書」也好,「萬里路」也罷,對於所有人都是同樣的客觀存在。而在他們內心深處發生的化學反應卻是千差萬別的。哪怕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生活經歷,也未必能走出一樣的生活軌跡。這種差別的產生,正是源自思維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層思維在思考問題。

比如,為什麼華為手機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因為華為更注重研發投入和打磨產品。為什麼馬雲喜歡到處演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馬云為人高調,愛出風頭。再比如,你覺得造紙企業有前途嗎?一些人會脫口而出:人類都進入互聯網時代了,造紙企業肯定窮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問一句:難道諾基亞和moto就不注重產品研發嗎?難道作為首富以及亞洲最大企業掌門人的馬雲,還需要通過演講來出風頭嗎?為什麼那些上市紙企這幾年一直悶聲發大財,業績翻了好幾倍?你就會發現,你得到的答案就會完全不同。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問題時,並不是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而只有當你不滿足於第一個蹦到腦海里的答案,不滿足於大家都認為對的答案,多問一個「為什麼」,就具備了「第二層思維」。所以,如果思維依然停留在第一層,無論看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都很難真正的看透本質。而如果你總能用與眾不同的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就會更接近真相,從而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不過,通過第二層思維思考問題,並不一定每次都正確。還有一種可能是,你想多了!或者你走火入魔了!此時,你必須想辦法檢驗你看到的那個「本質」是否正確。所以,我們不僅要對過往的經歷和思考的點滴進行抽絲剝繭的提煉和總結,還要將新的理論應用在更多的生活場景中,並讓它經受檢驗。

比如,你發現王者榮耀讓無數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於是你通過第二層思維的深入思考得出「人類常常被自己發明的東西控制」這個結論,並且發現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人類發明了酒精卻會被它灌醉;人類發明了錢幣卻會為它利益熏心……於是你推測「人類發明了人工智慧,最後可能會被它控制」。

一個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歸納和演繹」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洞察本質,不斷成長。

推薦閱讀:

2018年,一份有關未來的書籍推薦
投機真的不可取么
我們應該如何投資:從一個實驗說起
#國際市場精品策略研報#--2018.04.16
這一年的螞蟻財富投資心得

TAG:個人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