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思維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你會把孩子送進雙語教學的幼兒園嗎?」

我在本科的時候聽過陳煊之老師的一次講座,他在一開始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時有2/3的人舉了手。是的,很多人覺得雙語教學會提高第二語言的能力,而且,能夠在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去促進一個人第二語言的能力,這不是很好嘛。

然而,這次講座陳老師用一系列研究證據和嚴謹的推理否定了這些天真的想法。其中一項研究是這樣的,以三組大學生為樣本,第一組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他們從幼兒園開始便接受雙語教學),第二組是廣州某大學的學生(他們沒有接受過雙語教學),第三組是來香港中文大學交流的外國學生(英語是他們的母語),然後測量了他們的一些認知能力,還有英語和漢語的閱讀能力,對額外變數進行了一定的控制,結果發現,在英語閱讀能力方面,第三組的成績明顯高於另外兩組,第一組和第二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而在漢語閱讀能力方面,第一組(雙語教學組)的成績要顯著低於第二組(非雙語教學組)。和一般人的預期不同,實施中英雙語教學並沒有使香港的學生更擅長使用英語,反而損害了他們的母語能力。

這樣的結果得到了重複驗證,並且有後續研究排除了其他的一些可能。當然,雙語教學並不是什麼好處都沒有,比如說,接受雙語教學的人由於需要頻繁地操作兩套符號系統,他們的認知靈活性會變得更好,以及在學前的年齡就實施雙語教學會更利於發音的掌握等等(以上是我大致記得的內容,可能有錯,還請以陳老師發表的文章為準)。但不管怎麼說,從一系列研究結果來看,雙語教學政策的效果並不好。講座的最後,陳老師又提了一遍最初的問題。

「那麼,你們現在有多少人認為,應該把孩子送進雙語教學的幼兒園?」

這一次沒有人舉手。這是我聽過的印象最深刻的講座之一,它用一種科學的、有理有據的思維否定了大多數人會輕易相信的、直覺的判斷。同時也說明了一點,人們基於直覺做出的決定有時候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卻不能帶來想要的結果),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而已

直覺不一定可靠,但人又喜歡依靠自己的直覺,由於觀察到了兩件事情先後發生就強行得出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常常是因果錯覺)。比如有一項弔橋實驗,實驗者是一位年輕女性,她會詢問每一位經過這座危險的弔橋的男性是否願意參加一項調查,然後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其中一部分人在過橋的過程中被提問,另一部分人則在過橋之後被提問。結果發現,在過橋過程中被提問的男性更有可能表示他對這位女性一見鍾情。而實際上,這部分人很可能只是把過橋過程中產生的恐懼誤認成了喜歡的感覺。這是學心理學的人大都知道的一個段子「愛情是心跳加速之後錯誤歸因的結果」。生活中也有很多因果錯覺的例子,例如,當姚明得高分的時候火箭隊會輸,公交車總是在自己等車的時候來的特別慢等等。因果錯覺會讓人輕易相信一些具有欺騙性的或偽科學的觀點,或是在面對一些可靠的數據時得出一些不可靠的結論,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這種錯誤和人的智商無關,人都有可能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視覺錯覺和因果錯覺都是如此。而就像我們需要用一些測量的工具來避免視覺錯覺,我們也可以用一些工具來避免因果錯覺,這樣的工具就是科學思維(scientific thinking)。

下面列舉一項研究發現,思考一下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能否做出因果判斷?)

「高中時經常參加藝術類活動的人在24歲以後更有可能自殺或尋求心理諮詢」(這是真實存在的統計數據)。

本文將圍繞這個例子和其他一些類似的現象來逐一說明阻止我們做出因果判斷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額外變數、反方向可能、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最後我們會談一談實驗。

額外變數。我們能說是藝術類活動導致了心理問題嗎?不能。參加藝術類活動和心理問題相關並不能說明藝術類活動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出現(A → B),因為也有可能是存在一個和這兩者都相關的額外變數(C → A 、C → B)。比如說,那些選擇參加藝術類活動的人可能相比一般人有更敏銳的感覺,因而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即真正的規律可能是感受性強的人會選擇參加藝術類活動,而這些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在這裡參加藝術類活動和心理問題的虛假相關是選擇性偏差造成的——大意是說不同特徵的兩個群體選擇了兩個不同的環境,造成一種假象,讓人以為兩個環境下的人得到不同的結果是由環境造成的,而沒有想到其實兩個環境下的人本來就是不同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空氣質量越好的地方死於肺癌的人越多,你當然不會說是空氣質量好導致了肺癌,有可能只是因為得了肺癌的人喜歡搬到空氣質量好的城市居住結果死在了這裡。

反方向可能。參加藝術類活動和心理問題的因果關係也有可能是相反的,即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更傾向於參加藝術類活動,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至於具體是為什麼就不腦補了。忽視反方向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比如說,高自尊和一些積極結果(學業成就、健康等)的相關讓人們一度以為必須要提高孩子的自尊,而後來研究者提出高自尊更可能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即獲得高學業成就的人才會有高自尊。提高自尊的努力可能是沒有意義的。

調節變數。喝咖啡能提神,對嗎?其實這得分人,喝咖啡對內向的人不管用,效果甚至是負面的(因為內向的人不喜歡過多的刺激),內向或外向的性格在這裡是調節變數,意思是說變數A對變數B的效果通常取決於第三個變數。再看另一個例子:貧窮是否會毀了一個人?有研究發現貧困兒童的工作記憶、自我控制能力更差,因為不良的成長環境帶來的壓力會損害大腦的前額葉。但實際上貧困和一個糟糕的發展之間的聯繫並不是絕對的,如果父母和兒童之間有親密的情感鏈接,能夠敏感地回應兒童的需要,即使是一個十分糟糕的環境中長大的人也可以免受這種壓力的傷害。當看到藝術類活動和心理問題之間的相關時,假設藝術類活動確實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也應該想想,可能它並不總是如此,也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所以,當想要做出一個有些絕對化的結論時,反問自己,是這樣嗎,可能有時候也不一定吧。

中介變數。中介變數說明的是原因導致結果的內在機制,也許原因並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樣去影響結果的。比如數據顯示,空氣質量越好的地方患肺癌的概率反而越高,這是為什麼呢(HC老師!這個例子借我用一下)。可以這樣解讀,空氣質量越好的地方,人們更長壽,活的歲數越大得癌症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同理,藝術類活動可能並不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心理問題,可能參加藝術類活動的人很多會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取得了成功(在藝術上),而早年得志的結果可能是失去目標、陷入迷茫,導致一些心理問題。以上算是強行解釋吧,哈哈。

實驗。如何做實驗來證明參加藝術類活動並不能導致心理問題?應該選兩組在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分別作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人讓他們在高中時參加藝術類活動,控制組的人則不參加藝術類活動,然後跟蹤這兩組人到30歲,收集有關自殺嘗試和尋求心理諮詢次數的數據,最後比較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理想情況下,兩組在其他方面都是相同的,唯一能導致差異的只有是否參加藝術類活動這件事情,我們就能比較放心地得出結論了。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而人是傾向於簡單歸因的,不願意去面對這個世界所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當然科學思維並不能幫助我們看到所有的規律,但它至少避免了輕易下結論。

原文發表於:用科學思維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耳巢」(ear_nest),主要用來發表一些心理隨筆、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刑法條件說 合法條件說 相當因果說差異解析

TAG:心理學 | 因果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