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與高更如何從惺惺相惜到慘然決裂

要說藝術史上最短暫卻又最激烈的藝術家之間的碰撞,非梵高和高更的「相愛相殺」莫屬。這一場對決僅僅持續了62天,可是結局比之前的都要慘烈。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生於荷蘭小鎮津德爾特,1890年7月在法國瓦茲河畔自殺,年僅37歲。如果把普通人追求的愛情、事業、社會地位作為人生目標的話,梵高的人生之路可謂崎嶇多艱,可他從未停止對藝術的追求。

艾文森 梵高

1888年2月,35歲的梵高來到了艷陽高照的法國南部小鎮阿爾。他狂熱地投入到工作中,繪畫技法也日趨成熟。這時,一個激動人心的構想在梵高的頭腦中逐漸形成:組建「南方畫院」!他認為,要想得到認可,僅靠自己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必須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才能轟轟烈烈地成就一番事業。他第一個想要邀請的同行就是保羅·高更。

高更生於1848年,比梵高年長5歲。其母是秘魯的名門之後,這或許給了他一種追求野性與自由的基因。他很小就去做水手,還參加過海軍,遊歷了海外很多地方。他曾經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股票經紀人,擁有富足的生活和美滿的家庭。之後他狂熱地愛上了繪畫,結識了畢沙羅、莫奈、塞尚等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家,還參加了印象派在巴黎舉辦的沙龍,並獲得好評。1882年股票市場暴跌,高更決定辭去工作,拋家棄子,成了一名窮苦的職業畫家。他不願沿襲著印象派的老路,而是選擇開拓自己的新風格。儘管他的藝術之路比梵高略為順暢,不過由於畫風過於前衛,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變得愈發拮据。

保羅 高更

梵高是在巴黎時認識高更的。他十分欽佩對方的畫風,特別是當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畫作時,高更還特別稱讚了其中的一幅《向日葵》,梵高因此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

梵高一方面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弟弟提奧,請求他出錢資助高更;另一方面則寫信給高更,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構想。其實高更從沒把梵高看作是天才,梵高在信中毫不掩飾對他的崇拜,更使他自覺高人一等。此時的高更正為錢所困,比起「南方畫院」的建議,他更加看重的是畫商提奧的資助。儘管他在給梵高的回信中一口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可實際上卻遲遲沒有動身。

精神亢奮的梵高此時已經開始為新室友的到來而準備了。他們約定,作為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張《自畫像》給對方,他們的纏鬥也從此正式開始。

互贈畫像惺惺相惜

這幅梵高寄給高更的自畫像被他命名為《日本和尚》,現藏於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梵高十分喜愛法國作家皮埃爾·洛蒂的小說《菊子夫人》,他在書中一位東方和尚的生活中尋找到了共鳴——在大自然中冥想,遠離塵世的喧囂,崇尚簡樸的物質生活……一切都與他的現狀相符。於是梵高在這幅自畫像中把自己設計成日本和尚,原本的藍眼珠在畫中也變成了東方人的棕色。

其實日本一直是梵高嚮往的國度。第一眼見到阿爾的風景時,他就迷戀上了這個地方,因為這裡使他彷彿置身日本。正如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所說的:「這裡的河水是綠色的,天空之藍猶如日本木雕中的顏色……」與畫友互換自畫像,也是在仿效日本版畫家們的習慣。而日本的浮世繪對於梵高的藝術影響更是空前巨大的。他曾在1888年7月15日的信中寫到:「我的全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基於日本藝術。」他甚至發明了一個新詞——「日本趣味」。

作為回應,高更也給梵高贈送了一幅自畫像,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布置住所滿懷期待

為了迎接好友的到來,梵高以每月15法郎的價格租下了一套兩層公寓。外牆是他最為鍾愛的黃色,被他叫做「黃房子」。他還精心描繪了一幅小屋的油畫,現也收藏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裡。

《黃房子》的藝術特色反映了日本浮世繪對梵高的影響。首先是在色彩方面,梵高運用了大量未經調配的純色,色調以黃、藍為主。他在信件中多次提到關於色彩的選擇:「順利完成工作的關鍵,就是要確定別把黃色和藍色(顏料)用完了」;「鮮艷的黃房子……(襯托以)天空強烈的藍色,才是我居住、呼吸、思考和作畫的地方」;「硫黃色的陽光和鈷藍色的天空,仍然是最難把握的主題,也正是我時刻想要征服的難關。因為它是那麼的美輪美奐。那一抹烈日下房子的黃色,再配上無與倫比的飽和到極致的藍色呀!」。黃色和藍色的組合,在梵高的作品中歷來與「平靜」「溫暖」「進取」相關聯,《黃房子》厚重的筆觸,也許正反映出梵高期待和高更共同生活、創作的迫切心情。

共同作畫矛盾顯現

兩人第一次共同作畫的地點是阿里斯康墓地。梵高的畫中有秋天的林蔭道、路邊擺放的古石棺、遠處的工廠,還有道路盡頭的一座教堂。據梵高講,教堂原本是被樹木所遮擋的,被他在畫中移動了位置。前景的色彩是他主觀感受得來的,其他都基本忠於現。

高更主張創作高於生活,要將自己頭腦中的想像力和記憶元素天馬行空地融入到畫作之中。他時常一邊拍著自己的腦袋,一邊大聲地對梵高吼道:「用你的頭腦作畫!」高更在《悲慘人生》(又名《葡萄園》)這幅畫中,把葡萄園抽象為兩個紅色小丘,中間有兩位布列塔尼少女在勞作,前景坐著一位哀怨的女子,邊上站立著黑衣人。他神秘兮兮地告訴梵高:黑衣人是哀怨女子未知的雙胞姐妹,名字叫做「孤獨」!。幾句話把梵高感動得熱淚盈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而梵高在同一地點繪製的畫作,還是依託於自然實景。

  高更的繪畫理論確實預示了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梵高。可他總是盛氣凌人,交流起來總以批判梵高的作品為開端,原本就缺乏自信的梵高本能地展開反擊,兩人之間火藥味道越來越濃。

  苦悶中的梵高創作出了一組作品《椅子》,其中《梵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很鮮明地反映了兩人的不和諧。

(左)高更的椅子(右)梵高的椅子

衝突升級慘然決裂

特別是對保羅·塞尚的評價,兩人意見完全相左。高更非常敬仰塞尚,在巴黎時曾像一個小學生一樣跟在塞尚的身後不停地懇求教誨。梵高也見過塞尚,他羞答答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對方,希望獲得有益的建議。

兩個人始終吵鬧不休,最後高更永遠以「隊長,您有理!」來試圖結束衝突。這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詞,可偏巧梵高不喜歡流行音樂,於是兩人又再為「隊長,您有理!」而爭吵。

高更提出要為梵高畫一幅肖像,作為禮物送與提奧。其實他早生離意,計劃在分手之前答謝對方。畫的名字叫做《畫向日葵的人》。

踽踽獨行終至巔峰

梵高割耳後病情更加不穩,在周圍人眼裡是一個令人恐懼的瘋子。最終,大家聯名向市長請求將他關進精神病收容所。他被關在收容所總計一年零八天,病情嚴重時甚至失去了作畫的自由。其間,他曾經返回黃房子尋找被封存的畫作,發現很多已經因雨季時房間漏水而被毀。厄運再一次將他打入谷底,可他仍然選擇承受一切。在病情平穩時,他一面修復過去的作品,一面勤奮作畫,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其中就有被後人奉為經典的《星夜》,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梵高在世時無法得知《星夜》成了西方藝術經典的代表,畢竟他和高更一樣,儘管賣出的畫作寥寥,生活困苦,但他們並沒有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放棄藝術創新。從某種角度來講,梵高與高更正是新藝術先驅的代表,他們為藝術獻身,也為我們展示了藝術就是創造這一真諦。

更多藝術資訊,可關注「華地藝術品」微信訂閱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是悲劇角色?
高更的作品是那個時代的「日和漫畫」嗎?

TAG:梵高 | 高更PaulGauguin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