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位民哲細/戲說《壇經》

首先,必需要聲明一下,筆者不可能知道任何古人乃至別人及其理論客觀上如何如何。我只能談一些我自己的主觀觀點。也就是說,我並沒有打算在這篇文章里解說壇經或其他經典。類似陸九淵,我也是要用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

有人曾給我貼了個「不可知論」的標籤。也無不可。只是所謂客觀真相或真理,到底可知還是不可知,也是不可知的。也就是說,我並不認為一定就不可知,也許是可知的,並且已經被某位大神所知,也未可知。唯一能夠肯定的是,這位大神不是我。如果萬一億一被我說中了,那一定只是巧合而已。

我曾經說過:一隻猴子亂打字,難道會打出一整篇《紅樓夢》嗎?其實,為什麼一定不能呢?再小的幾率也不等於零幾率。而只要它碰巧發生了,那麼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就是100%的事。所以對於一切學說,特別是我將在下文提到的各家各派各位大師,我可能贊可能彈,但都只是我的主觀好惡而已。實際上,再看上去荒謬的哲學也未必是錯誤的,因為也許我們所處的世界本就是荒謬的,也未可知。甚至有可能,作為荒唐的民哲的筆者就是這隻猴子。

(還沒時間寫新的,先貼一段舊的,以前寫的)

人們經常說「要客觀,不要主觀」。

  有的更聲稱「這是客觀的」(其實就是在說「我是客觀的」)

  然而,真的有什麼「客觀」嗎?有可能達到「客觀」嗎?

  既然是觀,必有觀者,觀察者,觀測者,實驗者……,如何客觀

  做實驗時有很可能是因為有實驗者在,不做實驗時還有沒有呢?無從得知。

  (現代物理髮展到量子物理就已經發現無法忽略觀測者的存在了)

  只要你足夠理智就應該明白一個實驗哪怕重複了億萬次,也無法肯定下一次一定就是同樣的結果。

  我們怎麼能肯定地知道在自性、覺照、覺知……之外是什麼不是什麼,或有什麼沒有什麼?

  (儀器不過就是感官的延伸,永遠都有儀器達不到的地方)

  因此只能訴諸信仰。

  有的信物質的客觀存在,有的信上帝或真主的客觀存在,有的信佛菩薩的客觀存在,有的信外星高靈……

  所有的信仰都是盲目的(包括盲目地不信),實際上我們永遠也無法證實(同樣也無法證不實)

  因為一切證實(實驗或修證或瀕死經驗或其他神秘經驗等等等等)都是主觀的。

  我們永遠也無法理智地肯定自己的信仰是對的。

  有趣的是,我們也永遠無法說自己一定是錯的。

  也許真有上帝阿拉,阿彌陀佛,或客觀規律,也未可知。

  我沒有要大家放棄自己的信仰的意思。我並不喜歡只有理智沒有感情的人。

  我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自己只能主觀無法客觀。

  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有不同觀點是很正常的事。

  (樓主也是有立場的。樓主的立場就是沒有立場。樓主對這個立場也是很堅持的)

  用不著過於感情用事,還沒看仔細對方在說什麼,就使勁地噴。

  我們沒必要統一思想。各訴己見,互相補充,互相啟發,更能接近真相或真理。

  估計我這些話很可能是白說了。人都願意自己代表的就是真理,不耐煩看不同的意見。

  包括樓主,也是一樣,頂多也就是多一點自知之明而已。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發表的都是個人的主觀意見。

  而說「這是客觀的」的朋友是最主觀的,已經到了一點意識不到自己的主觀的程度了。

前言(為何一再寫<壇經>?)

在寫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壇經有何重要之前,

我打算先寫我為什麼冠之以「前言」而不是「緣起」。

因為我覺得那是對緣起性空這一重要原理的濫用。

(再貼一段以前寫的)

問:緣起性「空」?

  答:每個看似單獨孤立的事物都由無數因緣而來。這裡面沒有一個因或緣是此事物之「唯我獨尊」之性,故曰「空」。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基本原理

  所謂三法印(用來判斷是真佛說還是魔說)其實都在說緣起性空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圓滿寂滅=緣起性空

  諸行=諸法=圓滿=緣起,都是指無數無量無邊因緣的整體集體全體而言

  無常=無我=寂滅=性空,都是指某個個體的事物而言

  個體只能是無常,無樂(有煩惱是真苦),無我,無凈(有漏,漏即煩惱,漏即私心)

  常樂我凈只能是指集體而言

  私心即是魔

  無論是從三法印,還是從四法印(加一個「有漏皆苦」)來看

  許許多多披著法衣在大談特談個人的解脫,個體如何得到常樂我凈,都是魔。

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

因果和緣起是一回事。

當人們強調因果,忽略緣起時,他們想的是單因得單果。

這種單線的因果關係,暗示有個屬於自我個人的靈魂,於是才有各種各樣的修證得

(甚至有修迷幻藥的。)

這些無論其看起來如何的正宗,(在我看來),都是外道,甚至就是邪魔

(再貼一段以前寫的)

人們常說的轉世輪迴,好比串在一根線上的珠子,那根線就是獨立的靈,引誘人們修靈,好單獨解脫

  樓主認為不是這樣的,而是好比墊在一起的麻將牌,如果你只有一個前世或後世,那是因為麻將牌疊得太整齊了。

  曾經有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他發現他好像有好幾個前世,都是死在南京大屠殺的

  我就告訴他是因為麻將牌疊得不整齊

  他問我為什麼會知道得這麼多,他也看了很多書,為什麼不知道?

  我告訴他,我還算有點經歷,不只是看書。

  我沒告訴他的是,其實我是個懶人,沒看多少書,看也就是看個大概,沒耐心做仔細的研究

  而我卻經歷了不少磨(魔)難,這些磨難我估計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想經歷的,連我自己都不想經歷。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死中,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其性本空,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

  因果不過就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不過就是空間上的因果

  說的是一回事。

這一個當下的我已經不是上一個當下的我了,好比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子孫

  之所以我們以為還是那個我,其實是「遺傳」帶給我們的錯覺,

  好比視覺暫留,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從上一秒中獨立出部分來,但這一部分能帶到下一秒去嗎?

  請注意,遺傳與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比如人們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卻不知,每一代雞的基因都有極細微的不同,嚴格地講都不能統稱為雞,頂多只能叫雞某代

 把佛家稱為「空門」是絕對錯誤的。

  佛家強調「空」是指局部片面個體而言,而無數無量無邊的因緣的整體全體集體是不空的。

  切切不可以為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可以胡作非為。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其實不用這麼畏手畏腳的,為什麼呢?請聽下回分解。

上文轉自從《壇經》說開去

---------------------------------------------------

人的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把億因得億果,兆緣起兆性,簡化為單因得單果,單緣起單性。

不然的話,是無法思考的。至少無法合乎邏輯地思考。

因為,最基本的邏輯,某,是某,不是非某,就是對因果緣起的簡化

似乎不把某從因緣網中割裂出來,某就不能成為某,(至少不能成為獨立的某)

其實不然,某之所以能得以為某,正是以一切非某為其因緣(根本沒有任何孤立單獨的事物)

所以《金剛經》才有,某,非某,所以某的句式。

(繼續轉帖)

問:思維是被什麼局限的?

  答:思維離不開概念名詞,也被概念名詞所框定禁錮

  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不然地話,是無法思考的

  給萬物起個名字,就是在簡化現實

  然而現實是真的可以被簡化的嗎?

  樹葉A=樹葉B嗎?1=1?

  如果1不等於1,那麼我們給他們起同一個名字是對的嗎?

  我們建立在1=1的基礎上的邏輯思維真的可靠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謂非常非恆,就是指在時間上1不等於1,處於變動中

  再則,把現實概念化,會割裂萬事萬物之間的因緣之網

  把多因生多果簡化為單因生單果

  當我們沾沾自喜於自己的邏輯的勝利時

  完全意識不到,那是被我們忽略不計的其他因素暫時放任的勝利

  我們如果沒有清醒的頭腦,以為自己真掌握了什麼永恆的普遍的真理

  恐怕到摔跟頭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某,非某,所以某

  某之所以是某,是建立在一切非某之上,以一切非某為因緣的

  理性,非理性,所以理性

  思維,非思維,所以思維

  只要我們有清醒的頭腦,理性思維也沒什麼錯。

  記住:摸著石頭過河,如履薄冰,

  別人的話聽不得(教條主義要不得),

  過去的經驗也是靠不住的(經驗主義也一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任何定義其實都是虛妄的,

其荒謬之處好比刻舟求劍,又好比守株待兔。

都是試圖把億因得億果,兆緣起兆性,簡化為單因或數因得單果,或簡化為單緣、數緣起單性。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佛教徒常常片面強調因果,也是虛妄的)

人們為什麼會刻舟求劍呢?

因為水太飄忽不定了,隨波逐流讓人沒有安全感。

人們天生對不可定,不可知,未知,未來,黑暗,死後……,有一種非理性的恐懼感。

據說,這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環境太惡劣了,膽大的,不懂如履薄冰,摸著石頭過河的早死了,基因沒傳下來。

於是,人類必然要在一些假設(例如1=1,某是某,不是非某)的前提上用不會變的邏輯為自己建一艘大船。

這似乎是很成功的,以至於人們已經把假設當成不用證明的公理,甚至就是真理了。

如果有人敢懷疑這些已是權威的真理,就是不想讓人睡好覺了。

筆者其實不想做這種惡人,所以,不愛看的,可以不看,何必自虐。

答主寫的不過是些個人的主觀觀點,不可能是什麼客觀真理。

就像全能的神不需要代理人一樣,(推薦印度電影《我的個神啊 PK》),以我看,真理(全知)也不需要代言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完美才最完美。

為什麼會有守株待兔的人,不是因為蠢,而是因為聰明。

據說阿拉伯人有句格言,發生過一次的不一定發生二次,發生過二次的一定會發生第三次。這話不聰明嗎?

如果你不守著,怎麼知道這會不會發生二次,乃至三次呢?

現在,聰明的傻瓜太多了,而且他們常能憑著自己的聰明佔據權威或管理者的位子,

人類會被他們引向何處去?我是有點杞人憂天的。

我常常對我兒子說,不要說別人蠢,說別人蠢的人最蠢。

大張偉在奇葩說里說了一句真正聰明的話:鞭辟入裡的分析是沒用的,生活不是按你的分析展開的。

定義的虛妄不僅在於簡化因果的虛妄,更在於二元對立的虛妄。

關於這個問題,請容許我再次轉帖如下(一者沒時間,二者偷懶)

道即非道,非道即道。某即非某,非某即某。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所悟)即我(能悟)。

自(生命/心)他(宇宙/物)不二。

《楞嚴經》:「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能覺(心)與所明(物)不二,好比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心即是物,物即是心。鏡前無我(只此一鏡,實無鏡內鏡外),

鏡內無物(這鏡沒有厚度,或厚度=0。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可試著反其道而行之,把立體的看成是平面的),非心非物,即心即物。

-------------------------------------------

當我說無法達到客觀時,並不能減少我自己的主觀。

同樣地,當我說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因緣網)時,我自己也不能不依賴理性才能寫這篇文章。

例如,回到前面提的問題:為什麼要(一再)寫《壇經》,

其實我並不知道答案,

我有我特殊的經歷,使我感到驅使我的筆的不只是我個人

用黃健翔的話來說,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但是究竟因果緣起為何,不是我個人能知道的。

於是,我只能總結為《壇經》有其重要性,

在我看來,它不是什麼承前啟後之作,而是(至少僅就禪宗而言)空前絕後的。

我承認這個判斷是誇張的,不客觀的。

更客觀點說,其實,是我比較能認可慧能及壇經的觀點而已。

在過去上網與人辯論時,常常發現許多話六祖早就說過了。

儘管如此,我並不打算全盤肯定六祖的言行。

我不是他的粉絲。即便假設《壇經》沒被篡改過,也不可能是什麼無疑的客觀真理。

(繼續轉貼)

傳說,聽說,如是我聞,

  佛的弟子問佛:將來我們怎麼區別真經和偽經呢?

  佛回答:真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頭的。

  假定有一個人,掌握了客觀真理,那他怎麼傳授給我們呢?

  要知道,當他說出口時,就已經被語言的局限性給扭曲了

  通過空氣的傳播,又多少有一點點扭曲

  聽到我們的耳里,又不知道被扭曲了多少

  由於我們的理解力記憶力有限,我們記下的所謂真經,其中又有多少誤解和遺漏?真是不可知的。

  我們再給別人說,給外鄉人說,給外國人說,經過了重重翻譯,還能剩下多少真理呢?

  (如果外星人肯定與我們使用不同的語言,

  我們憑什麼認為神仙佛菩薩們一定是用漢語甚至現代漢語思考的呢?)

  所謂「如是我聞」就是在一開始就提醒我們經文都是聽說來的,都是主觀的,

  離所謂永恆的客觀的真理很遠很遠

  《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後來為避諱某個皇帝的名號,把「恆」改成了「常」,這又是一種扭曲了)

  老子和釋迦也許真是掌握了真理的人。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沒有聲稱自己是通了某個大神的。

  凡是聲稱自己通了某個高級的生命,得到什麼什麼經的,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後者還是能讓人同情的。

  修道之路是充滿了荊棘的,不是好玩的,往往會進入一種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的狀態,

  這時就看你是不是真覺悟了,即使真覺悟了,腳跟是不是真站住了?

  真的是很危險的,

  我之所以不願意細談自己的經歷,就是怕看的人裡面有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病遺傳基因的。

  就以佛經為例吧,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煉魔的過程,這些魔真的是外來的嗎?

  其實都是心魔在作祟,但他們從潛意識(最深處可達集體無意識)里翻出來,表現在你面前時,就跟真有什麼外來的魔一樣。

  不要以為我在談什麼凶神惡煞之類的東西

  最危險的不是批評之聲,而是表揚,讚美,吹捧……

一切佛經的開頭必是「如是我聞」四個字。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經典中寫的也不是什麼客觀真理或事實,都是主觀的。

  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這麼理解。

  人們追求永恆的真理或真相,無可厚非

  但這也許就如同極樂世界或共產主義等理想境界,永遠可望而不可及。

  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掌握了真理,肆意地批判韃伐甚至要消滅自己的對立面。

  我們的對面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啊。

  請再仔細品味一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吧。

轉帖自 頓悟手冊/覺悟指南(第49頁)_天涯雜談[43105731]

關鍵在於我們無法知道佛客觀上在說什麼

我們只知道我們自己是怎麼理解的

不要再聲稱你懂別人了

你能懂你自己就不錯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道,自己的覺悟

不要強求一致。

人(乃至所謂智慧生命)大約都有兩執:我執,法執。

  (再次借用佛家概念,不喜勿看,免得添堵)

  我執:被壽者相,相續相所惑。執著於獨立的身或靈,不悟緣起性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妄想、追求個體的單獨的解脫

  法執:被「同時」「同地」所惑,執著於同一片天空,同一個真理,唯一神……

  不悟現在是過去的集合(時間上的緣起性空),見面如同聯網,分處不同的時空宇宙世界

  妄圖統一思想,追求一同天下,(所謂紫薇聖人的預言,就是此類)

  不知和而不同才是最理想的

轉帖自 從《壇經》說開去(第5頁)_關天茶舍

(再貼)

因為愛因斯坦說對了引力波

  有人感嘆,為什麼有如貝殼上的細菌的人類能夠理解有如大海的宇宙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這個時空宇宙本就是我們推想出來的

  那牆角的三條線,是後天加上去的

  我們把腦中接受到的信息按這三維推出去,

  以為有個客觀的平整的鐵定的時空,而且只有一個

  其實未必

  引力波的發現已經證明時空是相對的,扭曲的,運動中的,

  不是絕對的,平整的,靜止的

  我們以為眼見為實,看到了真實的宇宙,其實不是

  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眼睛

(看來,還是有人能接受一些比較奇葩的觀點的。那我就再寫點。)

與牆角的三條線類似,時區和地界也是人為地後天劃定的。

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同時」「同地」。

如果說我們看到的星星都是來自過去的,多少多少光年之外的。

(假設現在銀河裡的某個帝國用超級死星毀滅抹去了某個恆星

  處在銀河系邊緣的60,000光年外的我們要到60,000年後才知道,

  在長達60,000年的時間裡我們還能觀察到那顆恆星,以為它還存在呢)

那麼,我們面前的人其實也來自過去,只是剛過去而已(相距多少多少「光微秒」乃至「光皮秒」)

處於異時異地的我們,真的在同一個地球上?同一片天空下?

只有一個真相?一個真理?唯一神?

如果有平行世界的話,它們真的平行嗎?

如果是交織在一起的話,我們還該迷信柯南,以為只有一個真兇嗎?

我們以為自己一直在同一個世界裡,也許是一種錯覺

比如,一秒定格由24幀組成,我們能因為這24幀看上去一樣,而說它們是同一幀嗎?

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不然的話,就太亂了,無法思考。然而,現實真的是可以被簡化的嗎?

筆者就遇到過不少怪事。實在無法用科學解釋。

比如,有一次,一些面貌極相似的人,不斷出現在我面前(穿著不同的衣服,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讓我覺得很好笑,難道我處在楚門的世界裡?

也許,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在於它承認自己解釋不了一切。

如果有誰認為自己能解釋一切,那一定是不科學的

記住: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不要眼裡容不得沙子,以免把自己逼瘋了。

請注意:筆者並沒有說一定就是如何如何,只是提出了一些可能性而已。

我總不能每句話都加上個「或許」「也許「,那太難看了。

當我說「未必」是的時候,也意味著未必不是。

有的朋友給我貼了個「不可知論」的標籤,也無不可。

特別是對於所謂「客觀存在「,無論是上帝,還是外在物質世界,又或者是外星高靈,等等等等,

既然在我們的「觀」之外,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當然是不可知的。

一切證實,無論是科學實驗,還是宗教經驗,或者外星綁架,等等等等,都是「主觀」的。

人們應該意識到自己只能主觀無法客觀

千萬不可以為自己代表唯一的客觀「真理」,要容忍他人與你不同的主觀。

請容許我在這裡扯點哲學(我是從哲學的目錄里進入這個話題的。)

我認為很重要,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太快了,個人的能力越來越大。

也許要不了多久,一個獨狼就能毀滅整個地球。

人們愛黨同伐異這個毛病得趕快改了。

-------------------------------------------

有的朋友說禪宗是從釋迦拈花伽葉微笑開始的。

我覺得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

學術界認為慧能才是開山祖師的大有人在,

筆者不學(沒看過幾本書)無術(沒特異功能之類所謂的本事),就不細論這個問題了。

我不知道客觀事實究竟如何,我只能談我個人的觀感和經驗。

總結過往,總是有人舉起「否定現世否定人生」「出離」「寂滅」這三面紅旗,來堵我的嘴。

(六祖早有針對其的偈語:「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是誰率先舉起這些旗幟的?是釋迦本人還是其不肖的弟子?我不知道答案。

如果說大乘非佛說,那麼小乘也非佛說。都是「如是我聞「,聽說來的。而且不像《壇經》是當場的記錄。

說起傳說,我還聽說,釋迦在世時,就有弟子聽其所言以至自殺,

轉貼一段:「《四分律》中記載諸比丘(和尚)於婆求園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修不凈觀致使極端厭惡生活,或用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互相殺害,有六十個比丘請求名叫鹿杖梵志的婆羅門外道將自己殺死,有人稱讚外道說:「很好很好,你得大福了!既度脫沙門,又得到他們的財物」 ,阿難等大弟子熟視無睹,號稱無限神通的釋迦牟尼佛卻不知身邊發生的事情,半個月後升座講法時發現人數大減,問阿難得知情況後才趕緊糾正錯誤,改令還未自殺的諸比丘修特勝觀」

當然,這些都已無從考證了。我只能觀察目前信奉上座部等原始佛教(現在似乎流行這個)教徒的言行,

不得不說,他們幾乎都走偏了。(僅就我遇到過的而言)

如果為了自己的清凈,要把自己修成個無情的人,還算正道嗎?

沒有菩薩道,佛道就是偏執的邪道。

(再轉貼幾段以前寫的)

話說,早年,我的一位老師出訪泰國,向當地一位高僧請教小乘佛法,

  那高僧問:看這桌上有各種水果,你想吃哪一個?

  我的老師一聽就明白了,就說:你不用再說了。

  他跟我們解釋說:不是那和尚不想吃,而是吃了一個,就吃不到其他了。

  現在不吃(苦修),就是為了將來全都吃到。(類似槓桿,這邊低是為了那邊高,十分「巧妙」)

  我當時一聽之下,不禁在心中感嘆:這真是太貪了!

《莊子》里有這麼一段: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樓主也一樣。不是不懂,羞於提及而已。

有一次,樓主看《鏘鏘三人行》

  其中有位嘉賓不能理解為什麼那麼高的官還要貪污,

  他們要什麼沒有,還要貪那麼多錢幹什麼?

  是不是心理有病?

  當時樓主就心想:這都不知憋了多久了,沒準都壓抑了幾輩子了,

  能沒病嗎?

---------------------------------------------

有漏皆苦

與外界無關

一起都源自內心

苦的來源是執著

(本是大海,執取一滴,是謂漏)

無常不是煩惱痛苦的來源

無常是苦口的良藥,告訴我們不要執了,放手吧

-------------------------------------------

甜酸苦辣之苦不算苦,有煩惱才是真苦。

生命中不只有煩惱,還有……,包括解脫

煩惱的來源也不是生命,而是執著,

真正需要寂滅的不是生命,而是我執與法執,

包括對於涅槃的執著,尤其是對於個人單獨解脫的執著。

緣起性空,究竟無我。

當我們說『』無我『』時,我何曾我

我(鏡)與非我(像)的對立是一種妄。

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如果鏡(心)中像都是外來之物,那麼我在哪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攀緣已久,無論是執於肉身,還是執于思想,或者其他任何東西,例如佛號,都是攀緣妄想,是我們纏於煩惱以至痛苦的根源

什麼時候真正覺悟了,明白能覺之生命=所覺之世界宇宙,鏡像不二,不存在從哪來,在哪裡,到哪去這些問題,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涅槃即世間,世間即涅槃,不從外得

鏡本是自由的,從來就是自由的,何曾不自由而需要去求解脫?像的變化越大越多越快,越能凸現鏡的自由。應任其無常無住無壽命可計,乃至主動布施奉獻犧牲

------------------------------------------

我覺得你搞錯了,六祖的意思不是要否定什麼「帶業往生」

而是要否定帶噁心往生,

更是要否定性有來往,否定性有生滅

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不要責怪這個世界,要從自身找原因

-----------------------------------------------------------

有人說,既然要死,那就不該活(大意如此),居然也有不少人贊同

誰說只有熄滅苦輪這一條路,真覺悟者,應發誓,願把苦輪化成樂輪

實際上,苦輪正在化為樂輪,這是個無窮無盡的過程

即便是佛也度不盡眾生。而菩薩明知道度不盡還要發誓,願度盡一切眾生,

生生世世,永生永世,不改初心

沒有菩薩道,佛道就是偏執的邪道

----------------------------------------------------

也許有人會問:怎麼化苦為樂。 我喜歡這麼個故事:

  軍人問禪師:有天堂和地獄嗎?禪師開口就罵。(大概是「你這個死軍閥就是垃圾,還配問佛法」之類的)

  軍人怒拔刀,禪師馬上說:地獄門開。

  軍人悟,急收刀,禪師說:天堂到了。

--------------------------

曾見有的朋友說,沒有金剛經,就沒有壇經。

並認為,壇經只是對金剛經的發揮,慧能不可能超過釋迦。

前面已經說過,連小乘都非佛說,《金剛經》等大乘佛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呢?

我不知道。

過去我(主觀)猜想,都是大乘行者為推廣其學說,放棄知識產權,假借「如是我聞」

現在我覺得(可能更主觀),虔誠信教者不太可能主動作假,這些大乘佛經可能是類似扶乩的宗教活動的產物。

甚至可能是大麻之類致幻劑的產物。

(推薦《可能,你離大麻很近》)

是誰在恍兮惚兮中控制寫經者的筆(或者說誦經者的嘴)呢?

你可能認為就是釋迦牟尼佛。

我則認為是其潛意識乃至集體潛意識甚至集體無意識。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如同夢境,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大乘佛經也常常含混不清,讓人莫衷一是。

例如《金剛經》,甚至能令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比如南懷瑾與董子竹。

《壇經》則不同,六祖登壇說法時,應該肯定是清醒的。

這又是其一個可貴之處。

---------------------------------------------------

上面談了「空前」,下邊該談「絕後」了,

請原諒我偷懶,轉貼別處的發言如下:

慧能的見性法是一種無為法,一種心法(此心非心臟,也遠非思維。念頭只是一朵小浪花。)

  他不可能剖開心來給你看(真剖開也沒用)

  我們能看到的只能是有為法

  語言文字是有為,棒喝靜默也是有為,示滅自殺還是有為

  越是特立獨行,別出心裁, 奇形怪狀,……就越是有為

  (有的朋友認為慧能之後,五家七宗,更少教義,更多行為語言BODY LANGUAGE,比慧能更高明。樓主以為不然。先按下不表,以後有機會再詳談)

  有為法必然要立是非,是無法完整精準表達「無是無非,非無非有,即是即非,即無即有」的無為法的

  (有的朋友認為樓主只會玩弄文字,以後有機會我會發些圖片視頻什麼的,:)

  然而我們一方面根本不可能繞過有為,給人看個沒有像的鏡(那還是鏡嗎?)

  壇經: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明明說了個「不可說」,還說什麼「不可說」呢?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與有為也是不二的。

  妄圖離開有為法來成就無為法,就像「離世覓菩提」一樣,是沒有真正覺悟的表現。

  人們總以為最理想最完美的一定是某種極致,極端,

  最厲害的不是《九陰真經》就是《九陽真經》,神仙真人不是純陰就是純陽

  極樂世界只有樂沒有苦,天堂只能在天上,不可能在地下地上或人間

  共產主義也一定是人人大公無私,個個都是完人

  先不說在現實中有沒有可能提煉出100%的純金,

  就假設這是可能的,那麼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真達到了,往往是適得其反,會發現老天爺開了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玩笑。

懂點中醫的朋友一定知道,最佳狀態,不是全陰或全陽,而是陰陽平衡

  而所有的平衡都是動態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參見上文)

  也就是說,最理想的不是只有白天沒有黑夜,而是日夜交替

  寒暑來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比四季如春,缺了三季,更完美更理想

  維納斯是斷臂的,不完美反而成就了完美

  所以當有的朋友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慧能早已暗示了),此岸即彼岸時,我是舉雙手同意的。

  生活中不缺美,只缺發現美的心靈

順便聊聊中醫,能啟發我們更好地理解動態地平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法無定法,

  羅振宇反對中醫,認為中醫沒經過「大樣本隨機雙盲試驗」這種科學方法的檢驗

  這說明他不懂中醫。

  在中醫的眼裡沒有人是完全健康的,不是陰盛就是陽盛,

  而且每個人的病情是不一樣的,辯症施治,給每個人開的藥方都應該是不同的

  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該服的藥方也是不同的

  嚴格地講,一個高明的中醫師開的每一方都應該不同,每一方只能吃一劑,然後再辯症,再施治,沒有窮盡。

  可見,雖然中醫的確比西醫高明,

  (因為人不是機器,人不僅是有機體,與萬事萬物也是有機聯繫的,把人當成機器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但是,真是太難學了,太難繼承了,(因為所有以前的方子,嚴格地講,都只適用於以前的人,不能再用了)

  或許非要練練氣功,開發開發潛能不可的。

與中醫類似,禪宗也很難繼承。

  有這麼一種說法,禪宗其實傳到慧能就斷了,只有六祖,沒有七祖,不是因為衣缽爛了,而是六祖沒遇到真正與他心心相印的弟子

  樓主認為很有可能真是這樣的

  我們看《壇經》中慧能對每個人不同的問題各有不同的回答,隨機應變,沒有定式。

  但他臨圓寂前卻教弟子回答別人提問時要用「三十六對」,來問是,就答非,問無就答有,此即彼,彼即此……

  為什麼這麼機械呢?大約就是因為其實沒一個弟子是真覺悟的,沒能繼承真正的精髓,只能學點皮毛了

  所以我們看後世的禪宗語錄,如果看到某個大和尚不問青紅皂白,一律一頓棒或一聲大喝,基本上就不用再看再參了,

  一個話頭,只適用於某時某地某人,當下明白就明白了,還要參就已經錯過了

  禪宗「發展」到後來,連每個人參不同的話頭都做不到了,一律只參「念佛是誰?」

  到如今,就乾脆只念佛了

  整個佛教離只剩下一句阿彌陀佛已不遠了

  樓主並沒有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的意思,除了過於雲山霧罩,煞有其事的,不少語錄至少還是可以拿來玩味玩味的。

  要說這麼多高僧沒有一個真覺悟的,也不見得。只是樓主沒有仔細研究過而已,有機會我會去找找看有什麼值得向大家推薦的。

慧能說他的頓悟法只適用於利根人,上智人。

  似乎說到根器,他側重的是慧根。

  而樓主認為,智商或領悟力是次要的,是否善根大器更重要,

  甚至可以說,是否善良乃至心中容下一切眾生,才是真正覺悟的根本。

  如果慧能的確沒找到能傳承衣缽的門人,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腦子轉得不夠快不夠利,

  而是因為他們做不到無私忘我乃至在關鍵時刻為他人犧牲自己。

即不執有我之我,也不執無我之我,方是真無我。即不執分別,也不執無分別,方是真無分別。

但是無私忘我只能拿來要求自己,不能拿來要求別人,包括自己的弟子,

  不然的話,還能算無私嗎?

  更不要說什麼鬥私批修了,

  用「無私」或其他高尚的標準來要求乃至禁錮他人正是最大的「私」。

我也是早年聽一位高人說的。說禪宗(的精髓)其實到慧能就傳不下去了,或者說後來的傳承都很勉強。甚至於一些後人把傳法視做兒戲,各種機鋒,玩得不亦樂乎。所謂正法眼藏早已隱沒了。至於衣缽,不過是個形式,傳或不傳,都沒多大意義。

人們總以為覺悟成佛了,就是聖人了,完人了,只能絕對公正,不能有偏心或傾向,更不能犯錯誤。

  樓主沒這麼高的要求。

  只要一個人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我就認為他是聖賢或英雄,

  但是我不會要求他做個完人。

  完人,大徹大悟(從此再無煩惱),全知,全能,至大,無上,……這些個100%,在樓主看來,都是傳說。

  在現實中你量出個100%的整一米嗎?

  最近剛聽羅振宇講了位「完人」的故事,他叫王莽,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查,很有意思。

  如果不接受教訓,還在期待什麼紫薇聖人(紫薇完人),歷史還會重演。

  話說有一次,樓主無聊,琢磨怎麼才能把一碗水端平了,

  後來發現,不可能的,沒有絕對的靜態的平衡,只能在動態中保持平衡

  也就是說只能一會兒左,一會兒右。

  發現左了就往右調,右了就往左調。

  剛調時似乎是正確的,但馬上就錯誤了,還要再調,沒有止盡

  不要無奈,這是好事,也許,這就是所謂無量壽,長生,永生,……

  真達到100%的靜態的平衡,可能就定了,止了,盡了,死了。

  過分追求完美,往往結果適得其反。

  比如王莽,他的錯誤就在於他以為是能夠做個完人,定出完美的制度,永不犯錯的。

-------------------------------

既然(我主觀地認為)《壇經》如此突出,或者說難得。那麼下面我就儘可能逐字逐句詳加評點。

是評點,不是註解。因為我不可能知道六祖客觀上在講什麼。

《壇經》的諸多版本里,敦煌本看著似乎被篡改得少一些。

我就先將其全部轉貼如下,免得日後找不到了。

六祖壇經

(敦煌本)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

——

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1、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其時座下僧尼道

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僚30餘人,儒士餘人,

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刺史

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依約,以為稟承,說此

《壇經》。

2、能大師言:「善知識,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大師不語,自凈心神,良久乃言:

善知識靜聽。惠能慈父,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南新州百姓。惠能幼小,父亦早亡。老母孤

遺,

移來南海。

艱辛貧乏,

於市賣柴。

忽有一客買柴,

遂領惠能至於官店。

客將柴去,

惠能得錢。

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惠能一聞,心明便悟。乃問客曰:

「從何處來,持此經典?」

客答曰:

「我於蘄州黃梅縣東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今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於彼聽見大

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葉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3、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佛法作。」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未為堪作佛法。」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旁邊,大師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

著惠能於碓坊踏碓八個餘月。

4、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五祖曰: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

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門何可救汝?汝總且歸房自看,有智

慧者,

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

吾看汝偈,

若悟大意者,

付汝衣法,

稟為六代,

火急作。

5、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

「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

座是故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依止,請不用作。」諸人識心,盡不敢呈偈。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

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

流行後代為

記。畫人盧坅看壁了,明日下手。

6、上座神秀思惟:

「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

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修不

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

求衣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見和尚,即雲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

是我迷,宿葉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7、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卧,並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

五祖忽見此偈,請記。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

剛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法修行,

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眾人見已,皆生敬心。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

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門:「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

「罪過!實

是神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識大意否?」五祖曰:

「汝作此偈,見解

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

得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偈來呈吾。

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偈不得。

8、有一童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

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

『各作一

偈來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

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惠能答曰:

「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

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能聞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

一偈,

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呈自本心。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識心見性,

即悟大意。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卻入碓坊。

五祖忽來廊下,見惠能偈,即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9、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

知,便傳頓教及衣:「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五祖言

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10、能得依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時便別。五祖處分:

「汝去努力,將

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

向南。

11、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捉惠能,奪衣法。來至半路,盡總

卻回。

唯有一僧,

姓陳名惠順,

先是三品將軍,

性行粗惡,

直至嶺上,

來趁把著,

惠能即還法衣,

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

惠順即卻向北化人。

12、惠能來於此地,與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

先聖教者,各須凈心聞了,願自除迷,如先代悟。

(

下是法

)

惠能大師喚言: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誤。迷即為愚,悟即成智。

13、

善知識!

我此法門,

以定慧為本。

第一勿迷言慧定別。

慧定體不一不二,

即定是慧體,

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

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心不善,

慧定不等。

心口俱善,

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後,即是迷人。不斷勝負,卻生法我,不離

四相。

14、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卧,常行真心是。《凈名經》云:「真心是道場,

真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真心,非佛弟子。但行真心,於一

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真心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

三昧。

若如是,

此法同無情,

卻是障道因緣。

道須通流,

何以卻滯?心在住,

即通流住,

即被縛。

若坐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凈,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倒。即有

數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

15、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

用。名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16、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心,是見本性。悟即元無差

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17、善知識!我自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明為相

無相?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

於念而不念。

無住者,

為人本性,

念念不住。

前念念念,

後念念念,

相續無有斷絕。

若一念斷絕,

法身即離色身。

念念時中,

於一切法上無住。

一念若住,

念念即住,

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以無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

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無別處受生。學道者用

心,莫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迷人於

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境,不起於

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

是真如之用。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

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18、善知識!此法門中,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言動。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

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凈,人性本凈。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凈。不見自性本

凈,起心看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看卻是妄也。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功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若不動者,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

說人是非,與道違背。看心看凈,卻是障道因緣。

19、

今記如是。

此法門中何名坐禪?此法門中,

一切無礙。

外於一切境界上,

念不去為坐,

見本性不亂為禪。

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

內不亂曰定。

外若有相,

內性不亂,

本性自凈曰定。

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外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

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云:「本原自性清凈。」善知識!見自性自凈,

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0、

善知識!

總須自聽,

與授無相戒。

一時逐惠能口道,

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

於自色身,

歸依清凈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

(

已上三唱

)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為迷不見。外覓三世如來,不見自色

身中三世佛。

善知識!聽與善知識說,令善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世佛。此三身佛,從自性上生。

何名清凈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惡事,即行於惡行。思量一切善

事,便修於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雲覆蓋,上明下暗,

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慧風吹散,卷盡雲霧,萬象參羅,一時皆現。世人性凈,猶如清天。慧

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看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卻

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凈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

善行,是名歸依。

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

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

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於後。

常後念善,名為報身。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後念善,名

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皮肉是色身,是

舍宅,不在歸依也。但悟三身,即識大意。

21、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

三唱

)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

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痴迷

妄,自有本覺性。只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

若之智,除卻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見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

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

「法門無邊誓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

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

力。

22、今既發四弘誓願,說與善知識無相懺悔,三世罪障。

大師言:善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

懺悔。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卻從前矯雜心永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後念

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卻從前疾垢心,自性若除即是懺。

(

已上三唱

)

善知識!何名懺悔者?終身不作。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恆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

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23、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大師言: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從今已後,稱

佛為師,更不歸依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善知識!惠能勸善知識歸依三寶。佛者,

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妄念,

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解脫,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言歸佛,佛在何

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言

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依,無所處。

24、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

解,惠能與說,各各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

如如化。

修行者,

法身與佛等也。

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

心量廣大,

由如虛空。

莫定心禪,

即落無記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

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25、自性含萬法是大,萬法儘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

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迷人口念,智者心。又有迷人,空心

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26、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

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

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永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

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

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

最尊、最上、第一,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

法。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

27、善知識!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

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雜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

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28、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須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

若波羅蜜經》

一卷,

即得見性,

入般若三昧,

當知此人功德無量。

經中分明讚歎,

不能具說。

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少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

雨,雨於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

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從無有,元

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

令一切眾生,

一切草木,

一切有情無情,

悉皆蒙潤。

諸水眾流,

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29、少根之人,聞說此頓教,猶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少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

不能增長。少根之人,亦復如是。

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

亦無差別。

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蓋

覆於日,不得風吹,日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

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一切邪見煩惱塵

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

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

30、一切經書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

我若無智人,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

愚有智,愚為小故,智為大人。問迷人於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心開。迷人

若悟心開,

與大智人無別。

故知不悟,

即佛是眾生;

一念若悟,

即眾生是佛。

故知一切萬法,

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凈。」識

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31、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以教法流行後代,

今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

直示正路,

是大善知識,

是大因緣。

所為化道,

令得見佛。

一切善法,

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

十二部經,

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

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

若自悟者,

不假外求善知識。

若取外求善知識,

望得解脫,

無有是處。

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

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

觀照,

內外明徹,

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

即是解脫。

既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

悟般若三昧,

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凈自性,使

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

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

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32、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善知識!將此頓教法門,同見

同行,發願受持,如是佛教。終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聖位,然須傳受。從上已來,嘿然而

付衣法,發大誓願,不退菩提,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志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若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性。

33、大師言:善知識!聽吾說《無相頌》,令汝迷者罪滅,亦名《滅罪頌》。頌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謂言修福如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業元來在。

若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元造。

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悟人同一例。

大師令傳此頓教,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三毒惡緣心裡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志心求。

大師說法了。韋使君、官僚、僧眾、道俗,贊言無盡,昔所未聞。

34、使君禮拜,白言:「和尚說法,實不思議。弟子當有少疑,欲問和尚。望意和尚

大慈大悲,為弟子說。」

大師言:「有疑即問,何須再三。」

使君問:「法可不如是西國第一祖達摩祖師宗旨?」

大師言:「是。」

「弟子見說,

達摩大師代,

梁武帝問達摩:

『朕一生已來造寺、

布施、

供養,

有功德否?』

達摩答言:『並無功德。』武帝惆悵,遂遣達摩出境。未審此言,請和尚說。」

六祖言:「實無功德。使君勿疑達摩大師言。武帝著邪道,不識正法。」

使君問:「何以無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養,只是修福,不可將福以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於福田。

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德。自性無

功德,法身無功德。念念行平等真心,德即不輕。常行於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

德自心作,福與功德別。武帝不識正理,非祖大師有過。」

35、使君禮拜,又問:

「弟子見僧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

否?望為破疑。」

大師言:「使君,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只

為下根說近,說遠只緣上智。人自兩種,法無二般,迷誤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

悟者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使君,東方但凈心,無罪;西方心不

凈,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地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

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惡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過八千。但行真心,到如彈指。使君但行

十善,

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

見西方只在剎那;不

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

六祖言:「惠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目前便見。使君願見否?」

使君禮拜:「若此得見,何須往生,願和尚慈悲,為現西方,大善!」

大師言:「一時見西方,無疑即散。」

大眾愕然,莫知何是。

大師曰:

「大眾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六門,內有

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是自性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

能凈是釋迦,

平直即是彌勒,

人我即是須彌,

邪心即是海水,

煩惱即是波浪,

毒心即是惡龍,

塵勞即是魚鱉,虛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獄,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無我人,須

彌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

慧光明,照耀六門清凈,照破六欲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

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座下聞說,贊聲徹天,應是迷人,瞭然便見。使君禮拜,贊言:「善哉!善哉!普願法

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36、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

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

使君問:「和尚,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

大師言:「善知識!惠能與道俗作《無相頌》,盡誦取,依此修行,常與惠能說一處無

別。」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迷誤有遲疾。

若學頓法門,愚人不可迷。

說即須萬般,合離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

邪正悉不用,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清凈,起心即是妄。

凈性於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現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懊。

若欲覓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愚。

若見世間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事須有方便。

勿令破彼疑,即是菩提見。

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在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

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悟即剎那間。

37、大師言:

「善知識!汝等盡誦取此偈,依此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邊。依

此不修,對面千里遠。各各自修,法不相待。眾人且散,惠能歸漕溪山。眾生若有大疑,來

彼山間,為汝破疑,同見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禮拜和尚,無不嗟嘆:「善哉大悟,昔所未聞。嶺南有福,生佛在此。誰

能得知。」一時盡散。

38、

大師往漕溪山、

韶、

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

若論門人,

僧之與俗,

約有三五千人,

說不可盡。若論宗旨,傳授《壇經》,以此為依約。若不得《壇經》,即無稟受。須知法處、

年月日、姓名,遍相付囑。無《壇經》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

知根本,修不免諍。但得法者,只勸修行。諍是勝負之心,與佛道違背。

39、

世人盡傳南宗能北秀,

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禪師於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

惠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漕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漸頓法

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40、

神秀師常見人說,

惠能法疾,

直旨見路。

秀師遂喚門人僧志誠曰:

「汝聰明多智。

汝與吾至漕溪山,到惠能所禮拜,但聽,莫言吾使汝來,所聽得意旨,記取卻來與吾說。看

惠能見解,與吾誰疾遲。汝第一早來,勿令吾怪。」

志誠奉使歡喜,遂行。半月中間,即至漕溪山,見惠能和尚禮拜,即聽,不言來處。志

誠聞法,言下便悟,即啟本心。起立,即禮拜,白言:「和尚,弟子從玉泉寺來,秀師處不

得啟悟。聞和尚說,便啟本心。和尚慈悲,願當教示。」

惠能大師曰:「汝從彼來,應是細作。」

志誠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誠曰:「未說時即是,說了即不是。」

六祖言:「煩惱即是菩提,亦復如是。」

41、大師謂志誠曰:

「吾聞汝禪師教人,唯傳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當為

吾說。」

志誠曰:

「秀和尚言戒定慧,諸惡不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此

即名為戒定慧,彼作如是說,不知和尚所見如何?」

惠能和尚答曰:「此說不可思議,惠能所見又別。」

志誠問何以別?惠能答曰:「見有遲疾。」

志誠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慧。

大師言:「如汝聽吾說,看吾所見處。心地無疑非,自性戒;心地無亂,是自性定;心

地無痴,是自性慧。」

能大師言:「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上智人。得悟,自亦不立戒定慧。」

志誠言:「請大師說不立如何?」

大師言:「自性無非、無亂、無痴,念念般若觀照,當離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頓修,

立有漸次,所以不立。」

志誠禮拜,便不離漕溪山,即為門人,不離大師左右。

42、又有一僧名法達,常誦《妙法蓮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來至漕溪山禮

拜,問大師言:

「弟子常誦《妙法華經》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處,經上有痴。大師智慧廣

大,願為除疑。」

大師言:「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上無痴,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

即是持經。吾一生以來,不識文字。汝將《法華經》來,對吾讀一遍,吾聞即知。」

法達取經到,對大師讀一遍。六祖聞已,即識佛意,便已法達說《法華經》。六祖言:

「法達,

《法華經》

無多語,

七卷儘是譬喻因緣。

如來廣說三乘,

只為世人根鈍。

經文分明,

無有餘乘,唯有一佛乘。」

大師:「法達,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卻汝性。經中何處是一佛乘?吾與汝說。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已上十六字是正法

)

「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聽吾說。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

內外不迷,即離兩邊。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不迷。若吾此法,

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佛,猶如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

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開、示、悟、入,上一處入,即覺知見,見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師言:

「法達!吾常願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愚迷造

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出

世。」

大師言:「法達!此是《法華經》一乘法。向下分三,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師言:「法達!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

轉。開佛知見轉《法華》,開眾生知見被《法華》轉。」、

大師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經。」

法達一聞,言下大悟。涕淚悲泣,白言:「和尚!實未曾轉《法華》,七年被《法華》

轉,已後轉《法華》,念念修行佛行。」

大師言:「即佛行是佛。」其時聽人,無不悟者。

43、

時有一僧名智常,

來漕溪山禮拜和尚,

問四乘法義。

智常問和尚曰:

「佛說三乘,

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為教示。」

惠能大師曰:

「汝自身心見,莫著外法相。元無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見聞

讀誦是小乘,悟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行俱備,一切不離染,但離法

相,作無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諍,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44、又有一僧名神會,南陽人也。至漕溪山禮拜,問言:「和尚坐禪,見亦不見?」

大師起,把打神會三下,卻問神會:「吾打汝,痛不痛?」

神會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又問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

大師言:

「吾亦見,常見自過患,故云亦見。亦不見者,不見天地人過罪。所以亦見亦

不見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會答曰:「若不痛,即同無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即起於恨。」

大師言:「神會向前。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來弄人!」

神會禮拜禮拜,更不言。

大師言:

「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心悟自見,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

來問惠能見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見,代得吾迷?何不自修,問吾見否!」

神會作禮,便為門人,不離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45、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

大師言:

「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汝各為一方師,吾教汝說法,不失

本宗。舉三科法門,動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若有人問法,出

語盡雙,皆取法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蔭、界、入。蔭是五蔭;界,十八界;入,十二入。何名五蔭?色蔭、受

蔭、

想蔭、

行蔭、

識蔭是。

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何名十二入?外六塵、中六門。

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

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

法性起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

六塵,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善用即佛。用

由何等?由自性。

46、對。外境無情對有五: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暗與明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語與言對、法與相對有十二對:有為無為對,有色無色對,有相無相對,有漏無漏對,

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長與短對,高與下對。

自性居起用對有十九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戒與非對,直與

曲對,實與虛對,嶮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慈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

生與滅對,常與無常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體與用對,性與相對,有情與無親

對。

言語與法相對有十二對,內外境有無五對,三身有三對,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此三十六對法,

能用通一切經,

出入即離兩邊。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共人言語,出

外於離相,入內於空離空。著空,則唯長無明;著相,唯邪見謗法。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

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語言除故。

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

以明變暗。

以暗顯明,來去相因。三十六對,

亦復如是。

47、大師言:

「十弟子,已後傳法,遞相教授一卷《壇經》,不失本宗。不稟受《壇經》,

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遞代流行。得遇《壇經》者,如見吾親授。」

十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遞代流行,得者必當見性。

48、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

大師先天元年於蘄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大師言:

「汝眾近前,吾至八

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者盡,使汝安樂。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眾僧聞已,涕淚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

「神會小僧,卻得善

等,毀譽不動,餘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

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性無生無滅,無

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汝等盡誦取,見此偈意,與吾同。依此

修行,不失宗旨。」僧眾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性即解動,無性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禮勸善。

此教本無諍,若諍失道意。

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49、眾僧既聞,識大師意,更不敢諍,依法修行。一時禮拜,即知大師不久住世。上

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

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繚亂,惑我宗旨,有人出來,

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傳。汝不信,吾與誦先代五祖《傳

衣付法誦》。若據第一祖達摩頌意,即不合傳衣。聽吾與汝頌。」頌曰:

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

吾大來唐國,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頌曰:

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

當來元無地,花從何處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

花種須因地,地上種花生。

花種無生性,於地亦無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

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

先緣不和合,一切盡無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

有情來下種,無情花即生。

無情又無種,心地亦無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頌曰:

心地含情種,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

50、

能大師言:

「汝等聽吾作二頌,

取達摩和尚頌意。

汝迷人依此頌修行,

必當見性。

第一頌曰:

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造無明葉,見被葉風吹。

第二頌曰:

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修般若慧,當來佛菩提。

六祖說偈已了,放眾生散。門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師不久住世。

51、六祖後至八月三日食後。大師言:「汝等善位坐,吾今共汝等別。」

法海問言:「此頓教法傳授,從上已來,至今幾代?」

六祖言:

「初傳受七佛,釋迦牟尼佛第七,大迦葉第八,阿難第九,末因地第十,商那

和修第十一,優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難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脅比丘

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馬鳴第十八,毗羅長老第十九,龍樹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

羅睺羅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那舍第二十四,鳩摩羅馱第二十五,闍耶多第二

十六,婆修盤多第二十七,摩拏羅第二十八,鶴勒那第二十九,師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

第三十一,

優婆堀第三十二,僧迦羅第三十三,須婆密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國王子第三太子

菩提達摩第三十五,唐國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

惠能自身當今受法第四十。」

大師言:「今日已後,遞相傳授,須有依約,莫失宗旨。」

52、法海又曰:「大師今去,留付何法?令後代人如何見佛?」

六祖言:「汝聽,後代迷人,但識眾生,即能見佛。若不識眾生,覓佛萬劫不可得也。

吾今教汝識眾生見佛,更留《見真佛解脫頌》。迷即不見佛,悟者即見。」

法海願聞,代代流傳,世世不絕。

六祖言:「汝聽,吾與汝說。後代世人,若欲覓佛。但識佛心、眾生,即能識佛,即緣

有眾生,離眾生無佛心。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愚痴佛眾生,智慧眾生佛。

心嶮佛眾生,平等從生心。

一生心若嶮,佛在眾生心。

一念悟若平,即眾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53、大師言:「汝等門人好住,吾留一頌,名《自性見真佛解脫頌》。後代迷,問此

頌意,意即見自心自性真佛。與汝此頌,吾共汝別。」頌曰:

真如凈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之人佛即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化身報身及凈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身凈性因,除淫即無凈性身。

性中但自離王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求覓佛,不知何處欲覓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保世間學道者,不於此是大悠悠。

大師說偈已了,遂告門人曰:

「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以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

人弔問、錢帛,著孝衣,即非聖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

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坦然寂靜,即是大道。吾去已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

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

大師雲此語已,夜至三更,奄然遷化。大師春秋七十有六。

54、大師滅度之日,寺內異香氛氛,經數日不散。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

風雲失色。八月三日滅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於漕溪山,葬在龍龕之內。白光出現,直

上衝天,三日始散。

韶州刺史韋據立碑,至今供養。

55、此《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無常,付同學道際。道際無常,付門人悟真;悟

真在嶺南漕溪山法興寺,現今傳授此法。

56、如付此法,須得上根智,深信佛法,立於大悲。持此經以為稟承,於今不絕。

57、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

如來入涅盤,法教流東土。

共傳本無住,即我心無住。

此真菩薩說,真實示行喻。

惟教大智人,示旨於凡度。

誓修行。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林量不得,雖

求此法,違立不德者,不得妄付《壇經》。告諸同道者,令知密意。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一卷

-----------------------------

有位朋友說單從字數較少,即可看出敦煌本「夾帶私貨」較少

我也這麼想過。

而且還有幾個比較關鍵的地方,也可以看出敦煌本較佳,

有時候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些不該刪的字句,

(具體是什麼,等寫到的時候再說)。

人們常說中國人好簡潔。

但我不認為印度人就一定喜歡啰嗦。

前面已經說過,簡化(現實)是(人類)理性的必然,

依我看,連外星人也不能免於這個陷阱

(至於為什麼是陷阱,請看上文關於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文字)

除非他們是不通過語言溝通的,人人都能心靈感應。

而且,即便假設都有他心通,他們不需要記錄當下,記錄歷史嗎,

不用語言的記錄對科技要求未免太高了。

(大乘)佛經常常不厭其繁,反覆論述,

我估計是為了便於傳唱者記憶

古時候,印書較難,大部分的傳播還是要靠唱誦。

慧能作為中國人,又是提倡直了頓悟的,

應該不會很認同什麼《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下次我打算僅就「壇經」二字評點一番。


六祖登壇講法,被傳為經典,有其不容易的地方。

比如在遼時,據說《壇經》就曾遭到焚毀。原因是當局者認為只有釋迦說的才是「經」,其它的只能算「論」。

也有其容易的地方,因為其符合人們的某種預期。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都在等待聖人出世(例如關於紫微聖人的預言),其掌握真理,甚至全知全能,是個完人

留下真經一部,理論完備,我們只能全部照著學。

這種想像,或者說願望,在我看來,太枯燥無趣,缺乏想像力了。

-

(這貼可能會越寫越鬆散凌亂。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也不想找借口,主要是水平有限,請讀者見諒)

筆者認為佛學的基本原理是「緣起性空」

而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我們知道,所有的信息傳到我們的大腦(其中心可能是人腦中最早發育的間腦)是需要時間的。

多少多少光年就意味著多少多少年。

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星星。

我們對面的人或物也同樣來自過去,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例如相距多少多少光皮秒或音皮秒。

一切都是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註定了的,無法改變的。

現在(果)是過去(因)的集合集中。

每一個現在,每一個當下都是如此,都同樣是註定了的,無法改變的。

那麼什麼是第一因呢?(請聽下回分解)

  我曾經說過,關鍵在於堪破兩個對立,能覺與所知的對立,個體與集體的對立。

  有一點,雖然以前提過,但沒說清楚。

  (甚至有時候自己都沒注意,滑過去了,看來我也沒全覺悟,真有所謂的100%的大徹大悟嗎?)

  剛開悟時容易以為:能覺是我(個體),所覺非我(集體),是其他眾生。

  真正覺悟了,才明白:能覺的是因緣之總體集體不屬個人,所覺(所覺與覺鏡不二)的種種,包括身體,乃至他人,及於眾生,才是我(個體),都是我(在不同時空的化身)……

  再強調一下:能覺的不是獨立的孤立的個體(靈),是不可全知的全體因緣。覺鏡與所覺都是緣起性空的個體,是全體的一個片面…………

  (如有問題請提出來,我看看能不能設法再講得清楚點。不過水平有限,未必真能做得到)

 按理說,頓悟、撒手、寂滅、是沒有次第的。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複雜。例如筆者就經歷過幾次覺悟

  大概可以分兩步(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每個人各有各的實際經驗)

  第一步:萬法(所覺)歸一(能覺)

  許多人陷在這一步里,大概是因為貪著《金剛經》所謂的「一合相」

  或者被各種各樣無法盡述的魔障所礙,誤以為得到了證明

  第二步:一(個體)歸萬法(集體)

  原以為身像不是我,覺鏡是我

  卻不知,不僅此身是我,彼身也是我。助人就是助己,害人就是害己。

  自己與他人,並不像「損人利己」中那樣是對立的,

  而是平行的,就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里那樣

  這個是所謂不傳的向上一路。為什麼不傳呢?

  因為到底還是不願真的撒手,真的寂滅

  (好不容易找到了似乎永恆的大圓明鏡,怎麼肯放手呢?)

  只要不是自願,終究無用

  如果不願意,還要傳。恐生退心。

  所以,也許還是不要說得那麼清楚為好。

  我承認我太不負責任了,說話不看對象。

  好在我沒有什麼祖師的身份,說了也沒人信,等於沒說。

  再次聲明,我不知道那些經典客觀上說了什麼

  我引用經典,是為了注我(談我自己的一點主觀觀點)。

  我並不認為那些經都是對的,我認為可以修改的地方不少。

  《楞嚴經》大多已經忘了,如果它只說了非因緣,沒說非不因緣

  只說非自然,沒說非不自然,那麼大概是不全了,在傳播中遺漏了。

  請注意,我並沒有隻強調因緣。我也談了(或者準備談)第一因。

  所謂第一因,就是無根無據,沒來由,(無因無緣),憑空出現的,

  不然的話,怎麼還能叫第一因呢?

緣起性空,因果不空。

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兩者是一回事。

時間與空間也是一回事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空間的遠近同樣意味著時間的遠近。想想什麼叫「光年」就明白了)

那麼什麼是第一因(第一緣故)呢?

關於第一因,我的確在別處討論過,在這裡也已經提到過。

但是,過去我比較強調的是自願的部分,因為如非自願,那麼就不是無緣無故的。

(第一因必須是無緣無故,無根無據,沒來由,沒依傍的,不然的話,就不是第一因)

現在我想強調的是想像力,特別是憑空想像的能力。

人的想像能力是很強的。例如無時不刻不在把眼前平面的畫面想像成立體的。

甚至於我們完全意識不到其實自己從來也沒見過真正的三維。

試想一下,如果要記錄我們眼前的每格每秒的畫面,用得著塑像嗎?

不用,只要畫畫,或照相就行了,都是平面的。

再例如,有位以色列學者寫了本《人類簡史》。在他看來我們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佔領整個地球

就是因為智人能建立想像的共同體,諸如金錢,民族,宗教,國家,等等等等,都是想像出來的。

而且這些想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是發明而不是發現,是創造而不是利用)

與現在的AI的所謂深度學習不同

目前的AI也能畫畫作曲寫詩等等,但是其本質是模仿,沒有大數據餵給它,它什麼也做不出來。

我們無時不刻不在想像。我們的每個念頭其實都是願。願原是第一因。

因此,我們要注意樹立正念。

什麼是正念?

舉個例子。

假設你生病了,你該怎麼許願呢?

不要想「病好」,要想「回復健康」

要多想想以前健康時是怎麼樣的,不要糾結在自己的病里。

因為,怕什麼來什麼,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同樣地,如果你真想這個世界好

就不要糾結在歷史的黑暗面里。

多想想怎麼建立一個更大的美好的想像共同體,讓所有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陰謀論的問題不在於他們是不是事實,而是它們往往是陰暗的,不利於我們樹立正念

  陰暗的想像(恐懼)有個特點,那就是專註,念念有住,念念滯礙

  光明的想像(希望)則正相反,

  所以,朋友,如果你苦於那些痛苦的思緒,揮之不去,

  建議你不要專註地上網了,出去走走吧,轉移轉移注意力,

  至少打開窗,感受感受風的撫摸,

  或者只是側耳聽聽窗外的聲音,想像一下這些聲音的背後是什麼……。

如果有什麼光明(陽)與黑暗(陰)的永恆的戰爭,

  那麼不會是地域民族宗教主義之爭,也不會是什麼是非善惡正邪佛魔之爭,

  就是希望與恐懼乃至絕望之戰

  陰暗的想像(恐懼)有個特點,那就是專註,念念有住,念念滯礙

  光明的想像(希望)則正相反,它的特點是跳躍(超越,超脫),念念無住,念念無滯

  所以,朋友,如果你還能意識到你的執著只能帶給你煩惱甚至痛苦

  建議你不要專註地上網了,出去走走吧,轉移轉移注意力,

  至少打開窗,感受感受風的撫摸,

  或者只是側耳聽聽窗外的聲音,想像一下這些聲音的背後是什麼……。

  什麼是跳躍式的想像呢?什麼是正念呢?

  打個可能不太妥當的比喻。

  如果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時,他沒有糾結在所受的苦難里,

  也沒有專註於所處的世界如何如何的糙蛋,或人們(包括其弟子)怎麼怎麼對不起他

  而是在想像這些人能通過他的犧牲獲得永生或者說進入天堂

  那麼不得不說他的想像是跳躍的,超越的,可以歸類為「正念」

  請注意,我讚賞的是耶穌的精神,而不是釘十字架這件事情。

  我尤其反對用自殘自殺(包括苦行)來與老天爺做生意,(耶穌上十字架是被動的)

  我只是舉這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正念而已

  真正的無為法,全在內心,而不是外在的行為。

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到底眾生是被滅度了,還是沒被滅度?

生命的本來面目是覺,不是身體(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不是思想念頭(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覺是滅不了的,好比刀斷不了水,風吹不了光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只有不斷滅掉舊的身體或思想念頭,緣起緣滅,方生方死,才能獲得新生,緣滅緣起,方死方生,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

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子: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金剛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布施給誰?誰受了福報?

不是什麼神或佛,不是什麼大氣功師

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受了福報?

菩薩(聖人)不仁,因為他要布施給你的不隻眼前這一點點身體或思想念頭或色香味觸法或其他東西,而是只有虛空才能裝下的無窮無盡的福報

有人說,金剛經說空,彌陀經說有,其實不然。

  寂滅,非寂滅,所以寂滅

  極樂,非極樂,所以極樂

  否定一切的結果是肯定一切

  金剛經不是落實在空上的,而是落實在空中不可思量的福德福報

  這福報不是屬於任何個體的,不是屬於某個神佛的,而是屬於一切眾生,屬於無窮無盡的生命,屬於大家的。

  為什麼無量無窮?因為不是蠅營狗苟來的,而是布施奉獻乃至犧牲來的

  如果真有耶穌那樣的人,那麼只要有一個就夠了,因為一即是非一,一即是多,生命是一體的

  如果你真明白我在說什麼,你就知道為什麼「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了

  他如果只是得了個空,得了個解脫,至於如此嗎?(除非他活著太苦太累了)

本貼主要討論無為法。因為樓主不懂有為法,太複雜了,搞不清楚。

無為法比較簡單。

無為法不礙有為法。

無為法好比一條寬敞的道路,有為法好比各種小汽車,有何妨礙。

對於修無為法的覺者來說,沒有敵人。

因為無論對方怎麼做,怎麼有為,都無法妨礙覺者在內心修無為法,

(無為法,全在內心,不在於外在的行為)

好比風與光,不相妨礙

如果這世上只有有為,沒有無為,

只有恐懼,執著,專註式的想像,沒有希望,覺悟,跳躍,超越式的想像

只有陰,沒有陽

是不可持續的

必然陷入一種「黑洞」

就如同《三體》描寫的黑暗森林那樣

當然,如果只有陽,沒有陰,也是不平衡的

但我們顯然不用擔心生命中會缺少貪嗔痴

(包括對於民族國家宗教的痴,乃至對所謂的正義真理的痴)

我對於人類乃至宇宙的未來是充滿好奇心的。我不認為會像劉慈欣寫的那樣不可解

說不定早就解開了,或者正在解的當中

 枯燥的理論先放一放,樓主說個有趣點的。

  話說,一次偶然間我在網上搜索「盒子假說」時發現了一本網路小說《無限恐怖》

  一般網路小說我都看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

  這本有點特殊,一者它是講穿越到電影世界中去的,我還算個影迷

  二者它與我的某些有點奇異的經歷有暗合之處

  於是我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地把它看完了

  而且沒有跳著看

  這之後,我想找找類似的書,很失望,頂多也就是一目十行跳著草草翻看一遍

  前段時間,又是偶然間,我發現了一本《我的主神遊戲》。雖然也不值得細看,但可以拿來說說。

  繼續聊網路小說《無限恐怖》與《我的主神遊戲》

  什麼是「主神遊戲」「主神空間」「主神」呢?

  文中的設定是所謂宇宙高等文明的遺留物,是所謂的文明種子

  在樓豬看來,其實就是個使人夢想成真的事物,類似許願井,阿拉丁神燈之類的東西

  因此,這文的結尾其實在主角得到這種子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全看他發什麼願,想要什麼。

  主角光環已經決定了,無論過程多麼複雜,結果他一定如願的。

  甚至全看他發什麼願,就知道基本上是什麼過程了

  (有位朋友說看過程就知道結果,是謂因果。那麼過程的因又是什麼呢?)

  例如:要飲食男女,吃喝玩樂,那麼過程必然是找飲食男女,找吃喝玩樂而已。

  那麼這位主角要什麼呢?

  《我的主神遊戲》的主角要利用這個「主神遊戲」做什麼呢?

  文中寫道「成佛做祖」。樓豬看到這四個字時以為自己又撿到寶了。

  可惜,仔細一看,其實是要成人上人,做神上神而已。真正追求的是長生永生無量壽。

  這無可厚非,一切生命,有了自我意識(獨立感),生存感,自由感之後

  (這三感都來自鏡像對立,來自像動鏡不動)

  必然要追求進一步的獨立自主,自由自在,更基本的就是長生長壽乃至永生無量壽。

  按說只要像變動得越快,前後相差越大,就越能凸顯鏡的不變不動,很容易滿足個體的這種需要

  但是魔鬼出現了,它的名字叫什麼?

這個魔鬼就是「我在哪裡?」「能覺的心在何處?」

  為了安心,必然要攀緣。

  回到這本小說,主角要追求長生永生,必然要攀附於肉身的長存不壞。

  有趣的是,按照小說的設定,

  即便金身不壞,記憶長存,不至於在漫長的歲月里忘了自己是誰

  這個宇宙終有毀滅的一天

  突破了這個宇宙,不過進入另一個大一點的牢籠,

  這個大一些的宇宙也還是要毀滅的

  所以直到小說結尾,儘管主角犧牲了無數人,也沒有真正所謂的超脫「輪迴」

  其實在樓豬看來,這個主角不會玩這個遊戲,白忙活了

  完全可以反過來玩這個「主神遊戲」,具體怎麼玩,請聽下回分解

(接上文)其實很簡單,既然所謂次元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時間流速不同

  就像人做夢一樣,南柯一夢,黃粱一夢,……

  而主角到後期又近乎無所不能

  那麼完全可以在次元世界裡造更次元的世界

  如同電影《盜夢空間》在夢中再做更深層的夢

  也就是說,不是向外一層層地去越獄,永無止境

  而是向內,建造一個個夢中夢,遊戲中的遊戲,一樣永無止境

  其實說來是一樣的,但由於是自己造的,也就沒有什麼不自由了

  而且如此無窮無盡的夢與遊戲,完全可以避免簡單重複

  只要不只依賴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創造力就行了。

  何況遊戲要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像小說中恨不得把所有人都犧牲了只成就主角一人(一味培養和主角一樣六親不認的所謂最強的戰士)

  實在是件可笑的事

  話說,我在醞釀上面這段文字,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請聽下回分解

話說,當時我一邊陪兒子看電視,一邊想如果是我,該怎麼玩這個主神遊戲,

  是一味地扮演上帝,還是也客串客串螞蟻?

  當我想好以後,一抬頭,兒子正在看的戴拿奧特曼,出現下面一段對話:

  是不是要重頭再來呢?

  不是,應該是,由這一刻開始,

  這不再是我一個人的夢想

  我要建一個

  讓大家一起學習,遊戲

  開心的地下都市

  從這一刻開始,堅持到底

  像螞蟻一樣

  這種有趣的巧合,樓豬經歷了太多了,……

無為法沒有敵人。風與光,道路與車輛,兩不相礙。

就好比這個貼子,無論來者是贊,是彈,都是頂貼。

在這一點上,我與傳說中的釋迦摩尼是不同的。

傳說,如是我聞,佛祖夜睹明星而頓悟後,有人或神祈請他說法,

他不肯說,因為他怕有人謗法,會下地獄的。

(在我看來,我們早就在自我的牢籠內了,並無另一個監獄可下

只要你還以為,自己是獨立於,孤立於他人的,此覺是被一個孤獨的能覺所覺的,

那麼你就還在這個所謂的地獄裡)

再三請求,他只好開口說了小乘,大乘還是沒說。

如果你也聽過這個傳說,你有沒有覺得奇怪,

就現在流行的那些所謂的佛法,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

都沒什麼特別可罵的。(除了雙修之類的還有所爭議以外)

為什麼佛祖那麼肯定,他一說出來,就一定會有人罵呢?

我(主觀地)認為,那是因為佛祖到底還是沒有明說真正的大乘,真正的無為法

如果只有信佛的或修佛的才能成佛,那才有多少人,這個乘具能算大嗎?

只有無為法,才能用少數人甚至一個人的無私無欲無願無念,成就無數人乃至無數眾生的福報(離苦得樂)

老子:非以其(聖人)無私邪?故能成其(百姓)私

為什麼會有人罵這個無為法呢?因為,這看上去是好人犧牲,壞人罪人享福的法。

當我第一次得知天主教領的聖餐中,一小片麵包代表耶穌的肉,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的時候

我就有點想罵人的。我想罵他們怎麼咽的下去?

  無為法,利益一切眾生。

  如果,你對他人的利益不感興趣,更不要說其他的不同類的生命了

  那麼,如何利用老子揭示的杠杠原理,為自己或為自己的子孫謀福利呢?

  請看聶雲台的《保富法》

xuefo.net/nr/article4/4

無論是聶雲台的《保富法》,還是上面提到的那位泰國高僧所說的小乘。

其特點都是要放低自己。利用槓桿原理,陰極陽生

用此低換彼高,此窮換彼富,甚至此空無換彼全有

其他諸如靜坐,苦修,燃指,燒身,等等各種行為也是一樣,都是想與老天爺做生意

再強調一下。這些都是有為法。不要誤以為無為就是不為。

越是悖於常理的為或不為,就越是造作的有為

問題是,陽極陰生,一旦得到了你所貪求的,還能記得放低自己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即便假設你只升不降,只陽無陰,那麼你會發現全有全知是最無聊的,

好比看電影,還沒看開頭,就已經知道結尾了,還看什麼?

真正的無為法,頓悟法,無私無欲無願無念,念念不住,跳躍式超越式的想像,

全在內心,是不用做這些表面功夫的。

(順便說一下,有的人自居正義或真理的化身,全然不知低調是什麼東西

我其實是讚賞的。至少是個正大光明的人)

《壇經,無相頌》: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六祖慧能,顯然也沒打算刻意地放低自己

壇,從雲,高入雲層,如日處虛空。

慧能把自己的語錄稱為《壇經》,一點也沒客氣,就是要與所謂的「邪宗」劃清界限。

各種有為法,心外求法,就算不稱其為邪,也是批著正道外衣的外道

上面說了壇經的壇字,下面該說壇經的經字了。

  這個貼我是打算寫到死的。

  (如果神佛有靈,要我死,我還能活著把這個貼寫出來嗎?)

  戲說完了壇經,還可以戲說金剛經,道德經,論語,新約,舊約,等等等等

  我只是對佛學比較熟而已,所以選《壇經》入手

  不要以為我專門針對佛教

如果有人只看到樓豬否定佛教,沒看出本貼從根本上否定了唯物主義。

那麼很難說他不糊塗。(雖然頂帖有功)

一個稍有智慧的佛教徒,看了本貼,應該更堅定其信仰才對。

如果沒有,很可能是他把佛當成了一種客觀存在,是外於他自己的崇拜的對象。

所以說表面上是佛教徒,自以為是佛教徒,骨子裡還是被洗腦成了唯物主義者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請自省

  以前在別處申明過,本貼開始其實也已經說了。

  本貼純屬個人主觀觀點,不代表任何宗教、主義、派別、團體……

  各家各派都以為自己掌握了客觀真理,先天真實

  在我看來,不過是各有各的想像而已。

  想像,就是願望,

  當願望特彆強烈時,就成了信仰

  而願原是第一因。因此各家各派的想像都會得到各自的各種程度的「證實」

  於是反過來堅定了其信仰。

  每一派都各有各的固執的信徒。

  外人看來似乎不可理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是有他們自己的「實證」的

  而你沒有他們的想像,他們的願,因而「無福」得知這些所謂的「境界」,

  在他們看來,你是很無知的,甚至很可憐的

  甚至於,連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

  他們擁有的想像及其「實證」更獨特,往往只屬於他們自己

  因此才被人視為「瘋子」。其實他們是各有各的理由的。

  一點都不缺乏理性,只是缺乏「同道」(共同想像者)而已

如果有什麼永恆的光明與黑暗的戰爭(陰與陽的永遠的交感生化),

  那不會是地域民族宗教主義之爭,

  也不會是什麼是非善惡正邪佛魔之爭,

  就是希望(豁達,跳躍超越式的想像,念念不住,無為)與恐懼乃至絕望(執著,專註式的想像,念念滯礙,有為)之戰

  一陰一陽,永無止境

前面說了壇經的壇字,接下去說一說「經」。

所謂經緯,就如織布,先立標準規矩,再依次具體行事。

六祖登壇講法,被傳為經典,有其不容易的地方。

比如在遼時,據說《壇經》就曾遭到焚毀。原因是當局者認為只有釋迦說的才是「經」,其它的只能算「論」。

也有其容易的地方,因為其符合人們的某種預期。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都在等待聖人出世(例如關於紫微聖人的預言),其掌握真理,甚至全知全能,是個完人

留下真經一部,理論完備,我們只能全部照著學。

這種想像,或者說願望,在我看來,太枯燥無趣,缺乏想像力了。

在我的主觀想像里,先天無限複雜,或者說先天可以包容無限複雜。我們對於先天的所有想像都能實現。

其中越是符合邏輯的想像越容易得到證實,不是因為先天本身符合邏輯。而是因為邏輯,數學,理性有其必然性。例如由1=1必然得出1+1=2。

因此,符合邏輯的想像者更容易找到同道,形成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得到所謂的實證。

打個比方,在我的主觀想像里,先天(客觀)好比一面鏡子,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先天對後天沒意見,只負責記錄

決定後天的不是先天,而是後天(想像)自己。

在我的想像里,只要在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里有哪怕僅僅一個生命真正覺悟了,那麼其他眾生都得度了。

這不僅意味著一切眾生都早晚必將覺悟,還意味著所有生命的一切願望,想像,念……都將實現,包括獲得金剛經所說的只有虛空才能裝得下的無量福報。

這些,在我看來,正在實現中,例如所謂的六通,我有個標準回答如下

打開電視天眼通

拿起手機天耳通

高鐵飛機神足通

電腦網路他心通

(網際網路聯通的是電腦,更是操作電腦的人腦/人心)

見現在之處境可知過去所為,見今日所為可知將來處境,是謂宿命通

握拳就是煩惱,放手就是菩提,隨握隨放,即煩惱是菩提,是謂漏盡通

總之,人人六通俱全,有什麼稀奇?

然而,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真有所謂的100%的大徹大悟(再無煩惱)嗎?

上文提到個疑問:真的有所謂的100%的大徹大悟(再無煩惱或疑惑)嗎?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我肯定還沒有證到這種覺悟。)

如果有的話,那麼天台二祖慧思就是對的。

傳說其得道後,一人隱居在山林之中,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度化眾生,他道:「我獨坐孤峰頂,一口吞盡十方,一切眾生我已度盡。」

如果沒有的話,那麼禪宗六祖慧能就是對的。

壇經:「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

眾生各各自度。邪見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顯然,我是傾向於後者的。

但是,有一點,我認為如果一旦真正覺悟的話,就不會再迷,

是什麼呢?請聽下回分解。

話接上文,長話短說。

哪一點一旦悟了,就不會再迷呢?

楞嚴: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認為有一個獨立於孤立於所覺所明(像,集體整體全體,非我)的單個的能覺能明(鏡,自我)是一種妄。

一種虛妄的想像,一種憑空的想像。

所謂自我意識,所謂我自己,從來都不是孤立單獨的,(既然有能覺得孤獨的我在,必有所覺被覺的一切在對面相伴)

不是自由自在的,不是長在長存(有壽者相,有壽命可計)的,緣起性空(緣:集體,性:個體),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真正能覺的不是個體的我,而是集體整體全體(一切所知+一切未知)

如果一定要追究這種虛妄的想像的來由,那就是能所的對立感,

只有對立感,沒有對立。

能所本不對立,只是像動鏡不動,像變鏡不變,讓我們有了鏡像對立的錯覺

一旦我們開始想像離開所覺的像(集體)另有一個能覺的鏡(個體)

那麼就必然要面臨「我在哪裡」「能覺的心在何處」"個體怎麼獨立於集體」這個問題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因為獨立的我本就是虛妄的(不獨立的我不是虛妄的)

於是我們都像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瘋了一樣地攀緣肉身或思維念頭或其他任何東西

然而又終究攀緣不住,於是煩惱不斷

只有那一天真正覺悟了,才會「狂性頓歇,歇即菩提」,不會再迷再狂

表現為更關心集體,而不是自己,或某一個東西

能覺(個體)=所覺(集體)。真正能覺的不是個體的我,而是集體整體全體(一切所知+一切未知)的非我。緣起性空(緣:集體,性:個體),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

楞嚴: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無論是所見之相(像),還是能見之性(鏡),

凡是個體,都是緣起性空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不僅在時間上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

而且在空間上無身可量,無身相(無受者相)

老子說: 及吾無身,又有何患。

我們何曾有身?

真正能見能覺的,真正的本原,是一切因緣的集合,一切眾生(甚至可能包括非生物)的一切當下之覺的全部

一切所知+一切未知,不可全知,不可確知。

(但是可以想像。在我的想像里,先天包容一切後天的想像。

無規則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規則,混沌無序包含了所有的有序)

任何個體,無論是覺,能覺,還是所覺,都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然而沒有一滴滴水,哪裡來的大海

大海從極遠處看,也不過就是一滴水

每一滴水裡有大海

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因緣網中不可缺的一環

人們總是在擔心AI有一天會產生自我意識。

因為其認為產生自我意識是一種進步,是所謂的進化的必然。

我以為不然。

所謂自我意識,認為有一個獨立於孤立於所覺(非我,像)的單個的能覺(我,鏡),是一種虛妄的想像。

如果絕對理性的AI也有自我意識,那十有八九(或者說,幾乎肯定)是有人故意設定的。

請注意,所謂虛妄,就是根本就沒有,從來就沒有,怎麼都不會有。

並不會因為你有了自我意識,你就成了孤獨的單個,自由自在,存在長存(有壽命可計,有壽者相)。

正因為得不到,我們才會那麼在意並追求個體的獨立,自由,長壽,永生。

緣起性空,諸法無我。

孤立的單個的我從來就沒有過,怎麼都不會有,根本就沒有

(與修不修,悟不悟,沒關係。不需要修一個,或悟一個無我出來。本就無我,本就性空)。

那麼現前的這個我是什麼?

當然是不孤立的不單獨的我。

這個不是個體的我,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本就自由,本就永壽

像的變化越大越快,越能體現鏡的不變,常樂我凈

(再強調一下,這常樂我凈,所謂的正果,不屬於任何個人,並沒有什麼單獨的解脫或單獨的得證)

生命即覺,覺即生命,

生命(能覺),覺,宇宙世界萬物(所覺),三無差別。

覺,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上無下,無貴無賤

好比商場里有同樣的電視機,不會因為在放宮斗片而要價更高,

或在放農教片而要價更低,

不會因為放《星際穿越》而大,或放《昆蟲世界》而小

生命,覺,就是眾生及萬物,是作為整體集體全體而存在的,

每個生命每個當下的覺,如果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話,(一滴水裡有大海)

那麼這滴水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大海,也不可能離開大海。

如果還是不能覺悟,執著於離開所覺的萬物眾生宇宙(非我)

另有個能覺的我。

那就是《楞嚴經》所謂的「頭上安頭」「明上加明」了。

這是我們很多煩惱(如果不是所有煩惱)的根源所在。

因為我們回答不了「我在何處」「能覺的心在哪裡」"個體怎麼獨立於集體」這個問題。

我們試圖攀緣肉身,或思維,或專註於其他任何某個東西(都是鏡中像)

且不說鏡中像能不能攀援得住。

有所掛礙,就有會失去依仗的恐懼。

恐懼,念念有住,專註式的想像,煩惱,會遮住我們的「眼」,

使我們無法欣賞這個世界,無法欣賞生命

有的朋友不知其疚在己,反而責怪這個世界,責怪生命,要「出離」,要「寂滅」,豈不謬哉!

反之,如能幡然醒悟(念念不住,超脫式的想像,滿懷希望)

那麼就如《金剛經》所說:「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希望這對各位看官來說不僅僅只是一行文字而已。)

壇經: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明明說了個「不可說」,還說什麼「不可說」呢?

專註於一點,容易產生幻覺

  我也有過幻覺

  但我不認為它是什麼證明

  反而是考驗,或者說魔障

 有的實修派(不是所有的)

  (可能)受金庸,柯雲路等小說家言的影響,

  以為佛家祖師都是些所謂的「大氣功師」,

  重要的是他們的「功法」,其理論是可以忽略的,

  甚至應該拋棄的,因為所謂「不可說,一說即錯」

  這真是大錯特錯,甚至是很危險的

  有可能出偏入魔而不自知。

 我以前曾說過:千江有水千江月,只一月。

  所有的角色,一切眾生,都是同一個演員演的。

  現在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問題,

  容易讓人執著於有一個單獨的自我(所謂的真我)

  緣起性空,究竟無我(諸法無我)

  每一個當下的覺,當下的我,當下的空性,都是由無數無量無邊的非我(眾因眾緣眾法眾生)一起演的。

  如果你足夠敏感,你會覺得鏡中的自己不是自己。

  為什麼呢?

  因為那的確不是現在的你。

  光的反射是需要時間的。

  而且,以我自己經歷的怪事來看,可能存在著無數無量的「平行」世界,它們實際上並不平行而是交織

  在一起的。以薛定諤的貓為例,不是有一隻貓處於未定之中,而是有無數個貓,有的已死,有的未死,

  而每一個都以為自己是唯一的那個。

  也有的人不執著於肉身,但執著於「我思故我在」

  真的有一個單個的我在「獨立」思考嗎?

  我看不是。

  我常感覺我的許多想法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好似鬼使神差一般

  (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鬼神其實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緣起性空,因果不空。

  如果有人只強調因果不空,不知自性本空。

  或者只強調自性本空,不知正是因為因果緣起的不空才使自性本空。那麼,其人尚未真正覺悟。

  究竟無我,都是集體的因緣使然。

  包括我們的覺悟。

  看一個人是否真覺悟,可以觀察其如何待人接物。

  (特別是在網上辯論時,更能暴露一個人的真面目)

  六祖:內心謙下,外行於禮

  不是什麼脫離於覺悟之外勸善之說

  如果一個人越修越覺得自己了不起,全無感恩之心(包括對對手乃至敵人的感恩),那麼已經入了魔道了。

  如果真的有天魔,魔王,那麼其最厲害的招數不是恐嚇或誘惑,

  而是吹捧

  慧思「我獨坐孤峰頂,一口吞盡十方,一切眾生我已度盡。」

  我估計這是句反話。

  慧思大師是在暗示,為什麼我一口能吞盡十方,就是因為其實我不是孤獨的,從來就不是孤獨的,怎麼做都不可能是孤獨的。

  同樣的,當樓主悟透了這一點時,我也覺得沒必要再寫這個貼了。

  但是,我不認為,如果我繼續寫,就會破壞什麼。

  寫不寫,說不說,落不落文字,怎麼寫,怎麼說……,都是有為法。

  有為法不礙無為法,怎麼樣都行。

  所謂無為法,就是我們的覺悟。

  在無邊無量無數的眾生中只要有一個無緣無故地產生了所謂的自我意識,以為自己是孤立於獨立於非我的,那麼必然影響其他人(至少影響其同類)

  而如果另有一個生命,碰巧因緣際會覺悟了本來面目,「原來我非我,就是非我的一切。」

  那麼,就意味著其他所有的生命(尤其是其同類)覺悟的因緣也已成熟,只是個早晚的問題。

不僅能覺的我是緣起緣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緣滅緣起,無壽命可計。(真正的能覺,因緣之全體,不生不滅,不屬個人)

  所覺的他人,眾生,一切事物,同樣是緣起緣滅,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緣滅緣起,無壽命可計。

  所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因此,無論見到了(覺到了)什麼,都是暫時的,片面的,局部的。(包括能見本身。楞嚴: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掌握了什麼永恆的普遍的真相或真理。

  假設有人能於定中見過去未來。以為必成正果。

  出定後自居神聖。

  那麼他就入魔了。老天爺會給他開個玩笑。

  因為無論你在定中時間多長,都是有限的。

  你不知另有無限的可能。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緣起性空,因果不空。

  孤立於獨立於非我的我是虛妄的。

  不孤立於不獨立於非我的我不是虛妄的。

  因此,我們應該謙虛謹慎,「內心謙下,外行於禮」

  多關心關心集體而不僅僅是自身。

  不過,一個連自己都不愛或者說不能寬恕自己的人怎麼能愛別人或寬恕別人呢。

  往往苛求自己的人也同樣會苛求別人。

  一個對自己的家鄉都沒感情的人會有什麼國際主義精神嗎?

  一個連對家人都沒感情的人能在世外,山中找到什麼大道嗎?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不要被任何有形的事物(例如幻覺,巧合……)所惑。

  以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也不要因為一點點無形的覺悟,就以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如果不是因為集體的因緣成熟,春天沒有來,那麼一朵小花是不會開的。

  一朵花開了,就意味著春天來了,其他各種花也會陸續開放。

  過去我曾說自己是不修什麼有為法的,

  這不是事實。

  有時,特別是我覺得自己有點忘乎所以時,我就對空跪拜。

  邊拜邊觀想對面是一切眾生,特別是曾有恩於我的一切我知道和我不知道的生命

  什麼是集體?就是一個個個體。

  每個個體都是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時間上無壽者相,空間上無身相,其實就是集體在具體的某時某地的閃現。

  一滴水裡有大海,大海就是一滴水

如是我聞,傳說,

  達摩欲往中國,但不會中文,擔心中國人能不能領會

  於是先派兩個弟子,到中國試試水

  兩個弟子,到了中國,也不說話,

  有人問法,就示人以手,一握一放,一放一握

  有的中國人,領悟力很強,一看就明白了

  握手就是煩惱,放手就是菩提(清凈無煩惱)

  所謂頓悟,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快

  ……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放的是手嗎,是拳嗎?

  非也,非也,

  我們應該放的是「握」,是(對手或拳的)執著,

  「不立文字」四字,也是文字,

  文字並沒有什麼過錯,錯的是我們對文字的執著(包括對不立文字這四字的執著)

更多的內容請看:

一位民哲細/戲說《壇經》(第3頁)_國學明道_論壇_天涯社區

(待續,時間關係,這文章我估計會寫得很慢)


推薦閱讀:

再讀康德-從康德的墓志銘說起
世界哲學史(1)——米利都學派
哲學的不堪——「人」與「哲學」
咖啡館,存在主義和愛情
還原耶穌的心靈

TAG:佛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