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師傅碰到金典鮑師傅,侵權?

最近一位記者童鞋採訪我,事件背景是:有一家「鮑師傅」的糕點賣的很好,後來出現了若干家跟「鮑師傅」相似的糕點店,比如「金典鮑師傅」、「鮑大師傅」等等,這種情況是否存在侵權呢?鮑師傅應該怎麼辦呢?記者童鞋還給我發來了一些圖片,有糕點包裝的圖片,有門店招牌的圖片等等。這些圖片看起來還真是相似度很高的。

不過,我很少吃糕點,也不知道有這麼一個鮑師傅的糕點店。在回答問題之前需要先查一查商標註冊的情況。

為什麼要查商標呢?區分商品或者服務來源的標識是商標。其實我們平時嘴裡說的「李寧」「耐克」「阿迪達斯」等等都是商標,同理「鮑師傅」也是商標。如果「鮑師傅」已經註冊了,那就可以通過商標法規定的維權方式解決。

經過查詢,發現一家北京公司在第30類(即糕點等商品)上註冊了「鮑師傅」商標,經過核實,這家公司的確是市場上「鮑師傅」糕點店的經營者。

根據我國《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未經商標註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屬於侵犯商標權。無論「金典鮑師傅」也好、「鮑大師傅」也好,與「鮑師傅」肯定是近似的,屬於侵犯「鮑師傅」商標權的行為,依法應該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這位記者談到,那些侵權的店鋪,不但店名、商品的名字相似,店面裝修風格、包裝袋外觀等都基本相同。這也屬於侵犯商標權嗎?

這就不屬於侵犯商標權,而是一種搭便車的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如果正牌子的「鮑師傅」構成知名商品的話(不是我不知道就不是知名商品,而是要舉證證明其知名度),如果商品的外包裝、裝潢的確有特點能夠足以與其他同類商品區分開來的話,則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其他的人仿造的,屬於侵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承擔停止不正當競爭、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

這位記者還談到,正牌子的「鮑師傅」多次找到工商機關要求查處,但是發現很多時候工商機關力度不夠,是否是因為「鮑師傅」名氣還不夠大,或者存在地方保護呢?

對此,我覺得首先要明白工商行政機關與法院的職責劃分。根據法律規定,工商機關對侵犯商標權的行為可以查處。但是實際上,工商機關對相同商標間的侵權行為查處的多一些,對近似商標間的侵權行為查處的少一些,力度也小一些。對此,可以理解為:判斷商標是否近似,其實是司法機關的職能範圍,要求工商機關判斷商標近似的問題,在目前階段來講是不合適的。一來,工商機關工作人員目前的能力有限;二來,容易造成行政機關的肆意妄為,對整個市場環境不利。所以,對於工商機關查處力度不大,還是要正確的認識。建議對於近似商標間的侵權行為,還是起訴到法院的為好。法院定性之後,再由工商機關查處,更為順一些。

另外,我認為正牌子「鮑師傅」也有對自己的權利保護不到位之處。比如,它只註冊了第30類(糕點類)的商標,沒有註冊第43類(餐館類)的商標。對於食品來講,很多時候既是一種商品,又是一種服務。比如,開一家經營餐飲的「鮑師傅」西點店,只有第30類商標而沒有第43類商標,就無法阻止了,也不好說人家侵權了。

當然,這裡面還有商標與商號(企業名稱、個體工商戶名等)的衝突(相同或者相似)問題。比如,有人在工商機關註冊的名字叫「XX市鮑師傅麵包店」,牌匾上也這麼如實寫上了「XX市鮑師傅麵包店」,怎麼辦呢,侵權嗎?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往往要看具體案件的情況,要分析其中商標的知名度,店名有無搭便車,有無規範性使用等綜合因素,最後判斷:有沒有違反誠實信用的原則,有沒有借用(偷)他人的商譽,是否構成了不正當競爭,商號是否需要改名字等等。

當年,李鬼是偶然碰到了李逵發生了一場爭鬥,李鬼要知道對方是李逵肯定會繞著走。今天,李鬼敢在李逵店門口開店。這種商業氛圍長此以往可是要不得的,否則,誰還當李逵呀!遍地李鬼,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完了。

推薦閱讀:

她和褚時健一樣僻居西南,卻做出聞名全球的產品。這種傳統商業理念,憑什麼能和互聯網潮流相抗衡?
正大集團在泰國地位如何?在中國呢?
漢堡是怎麼做的?
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很難嗎?
怎麼包粽子?

TAG:商標法 | 糕點 | 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