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愛是樹,不是花

全文共7414個字,閱讀時間建議為10分鐘,耐心讀下去,必有意料不到的收穫。

長按從公眾號閱讀原文以獲得更佳的體驗

Part.1

Part.2

長按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愛是一門藝術嗎?

愛究竟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少數幸運兒能獲得的心悅神怡的感受?

恐怕少有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前會選擇前者。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愛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受?

原因一: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儘可能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原因二: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導致人們有這樣的潛意識其中有一個原因在過去的傳統社會裡,「愛的對象」多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當自由戀愛的時代到來,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意義,被大大提高了。

另外一個方面,市場經濟讓人養成了「交易」 的思維,對待愛情也是如此,找到所謂「配得上」自己的對象。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價格的人,就成了「剩男」 「剩女」。

原因三:人們將「墮入情網」誤當作了「持久的愛」。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過去是多麼地寂寞。再也沒有比愛情更容易的了——這一看法儘管一再被證實是錯誤的,但至今還佔主導地位。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

我們的觀念需要改變,要認識愛情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一樣的行動。

人是如何學習一門藝術的?

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另外,要成為大師,則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一目標必須佔據他整個身心。

二、愛的理論

1、愛是人與人的統一

人是一種擁有理智,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這給人帶來深深的恐懼。恐懼的背後是孤寂,這意味著與外界沒有聯繫、不能發揮人的力量,意味著一籌莫展。

孤寂是人類唯一要面對的問題。

人們為了逃避孤寂採取了各種手段。縱慾狂歡,全身投入,一次又一次,在強烈的快感麻痹神經的時候,孤寂也就被暫時放在了一邊。追隨潮流,和他人保持一致,行為、感情、思想,放棄個性的自由以逃避孤寂的狩獵。勞動創造,將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與它合二為一,好讓自己忘了孤寂。

但是,通過勞動創造達到的統一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統一,通過縱慾狂歡達到的統一是暫時的,通過追隨潮流和一組人達到的統一僅僅是一種假統一。而對人類問題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

人與人之間的的統一有兩種,一種是共生有機體結合,一方提供保護,一方放棄自己的控制權;而另一種是愛情,愛情是獨立的融合,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即保持個性並與他人合二為一。

大多數人並不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種要求。他們生活在一種幻覺中,以為自己是按照個人的意願行事,是具有個性的人,是經過大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他們的觀點之所以和大多數人吻合純粹是巧合罷了。他們甚至認為這正好證明了「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平等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機器——也就是失去個性的人的平等。至於他們尚存的、希望自己有個性的要求則通過微不足道的東西得到滿足:如在手提箱和毛衣上綉上自己的名字的縮寫字母,在玻璃窗口上掛上自己的名牌,參加一個政黨或者一個學生聯合會。

自欺是多麼可怕!

2、愛是積極的

愛是一項「積極的活動」,但在此必須要對「積極」 一詞進行說明:

有的人狂熱地工作,卻是由於內心極度的不安或者孤獨,這種「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因為他是受外力的驅使。有的人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觀察和體驗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關係,這並不是「消極的」,實際上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禪坐是最高的積極性,是靈魂的積極性。

這個詞的另一個意義是運用人的蘊藏在內部的力量,不管是否達到外部的變化,簡而言之,境隨心轉即積極,我們可以看到,美德和控制自己是一回事。

關於積極的更多描述,可參閱上期《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愛的積極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取

十分流行的誤解是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因此把「給」變成一種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認為,正因為「給」是痛苦的,所以應該這麼做,這意味著寧可忍受損失也不要體驗快樂。

不是這樣的。

我們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我們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我們的給,我們豐富了他人,同時在我們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我們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我們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我們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我們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

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馬克思極其優美地表達了上述思想。他說: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係為先決條件,那麼你只能用愛去換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種關係必須是你真正個人生活的一種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對象的表現。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沒有喚起他人的愛,也就是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不能使對方產生愛情,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

有沒有能力把愛情作為一種給的行為取決於人的性格發展,這一事實似乎沒有必要加以強調了。取得這一能力的先決條件是人要有一種佔主導地位的生產性傾向。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賴性、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要求,並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如果缺乏這些特點,人們就害怕獻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

「*」自戀:這一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把人的自我欣賞叫做「自戀」,他認為,「自戀」必先於他戀,這主要表現在兒童把與生俱來的里比多(指心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用到自己身上。

2.2 愛是關心

愛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

2.3 愛是責任心

責任心並不是是義務,不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願望給予回答。

2.4 愛是尊重

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意味著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避免讓責任心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的借口

2.5 愛是了解

愛情要求我們深入地去了解,而不是滿足於一知半解。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對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才能了解對方。譬如:我可以知道這個人在生氣,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來。但我還可以更進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後明白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獨並受到良心的譴責。他的生氣只是他內部更深的東西的反映,這時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個發怒的人,而是一個處在恐懼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3、父愛、母愛和成熟

母愛是無條件的,是「不受控制」 的,無論孩子怎麼樣,母親都會毫無保留地關心照顧孩子。一方面這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母愛也成了一種牢籠,讓孩子呆在舒適的港灣懶於前進。

父愛是有條件的,是「受控制」 的,只要孩子達到了父親的標準,就能贏得父愛。這誘導孩子一步步嘗試著去做自己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也讓孩子誠惶誠恐。

而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

4、愛的對象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殊的人的關係,而更多的是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的人無動於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共生有機體的聯繫,或是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

可以把這一態度同想畫一張畫的人作一比較:這個人雖然想畫畫,但他不是去學繪畫這門藝術,而是強調他首先要找到他願意畫的合適的對象。如果他找到了這麼一樣東西,他也就能畫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根據對象的不同,愛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4.1 博愛

博愛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博愛要求我們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別微不足道。如果我們只看人的表面,那人們在我們眼中將時天差地別;如果能了解到他的本質,就會看到我們的共性和平等的事實。比如,人本質上都是孤寂的,無論這個人約炮濫交還是對人愛理不理,這都是孤寂在不同人身上帶來的不同的表現,我們不應當對他們的表現隨意指責,而是要對這種孤寂有深深的感同身受,去理解他們的做法。

4.2 母愛

母愛是對孩子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無保留的肯定,一方面是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有責任,另一方面則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促成這一分離。

4.3 自愛

不像弗洛伊德和加爾文所說的那樣,自愛並不是瘟疫。既然我們愛其他人,而我也是人,如果把他人當作人來愛是美德,而不是罪惡的話,那麼愛自己也應該是美德,因為我也是一個人,有關人的一切概念都與我有關。

另外,人們常把利己誤當作自愛,而利己和自愛實為互相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內心缺少生命力,這個不幸和膽怯的人通過其他的滿足來彌補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心去掩蓋和補充自己缺乏愛的能力。所以我們不應當去憎惡自私的人,而應當用悲憫的心,可憐這些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人。

4.4 神愛

對神的愛也出自於消除隔膜,要求統一的追求。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神體現最高價值,體現至善至美,而對神的愛其實是對至善至美的「我」 的追求。

三、愛的衰落

如何理解衰落?

當一個優秀的事物當中開始參雜劣質的成分並且劣質的比例越來越大的時候,優秀的事物便衰亡了。記得有一個法師說過:當越來越多的魔子魔孫披上袈裟破壞佛法時,就是佛法衰落的時候。而愛情衰落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假愛情替代了真愛情。

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是以政治上的自由原則,另一方面是以市場作為調整一切經濟活動,因此也是調節一切社會關係的原則為基礎的。貨物市場決定進行貨物交換的條件。勞動力市場調節勞動力的買賣。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精力和技巧都變成價值,這些價值根據市場的條件自願公平地進行交換。譬如說鞋吧,一旦市場上沒人問津,即使鞋本身是有用和必需的,也會失去任何經濟價值(交換價值)。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覺到自己是自由和獨立的並相信自己不屈服於任何權威、原則和良心,另一方面他們又準備執行命令,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服服貼貼地進入社會這部機器中去,規規矩矩地聽人擺布,自願服從領導,盲目地受人指揮——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不遺餘力地幹活,永遠地發揮作用和力爭晉陞。

這首先就是人們每天都重複著千篇一律僵化的機械性工作,這種工作秩序使他們不再自覺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統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這個還不行,因此人就通過享受,通過娛樂工業提供的音樂、畫片,以及通過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去減少這種尚未意識到的絕望。

那結果是什麼呢?如果就是現代人對自己、對同代人和對大自然產生異化。他變成一種商品,體驗到自己的生命力實際是一筆資本,這筆資本在既定的市場條件下要給他帶來最大的利潤。人也從人變為用生命力作交易的機器,假愛情便是交易的一種。

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愛情」:

偶像化的愛情

偶像化的愛情常被看作「偉大的愛情」 ,意味著一方將另一方當作偶像來崇拜。在這一過程中,人失去了對他自己力量的覺悟,在被愛者身上失去自己,而不是找到自己。但是由於沒有一個人能長時間真正符合崇拜者的心愿,失望則不可避免。 崇拜者則會尋找一個新的偶像——如此循環下去。

多愁善感的愛情

這類愛情是電影、小說以及流行歌曲的座上賓,表面上光鮮亮麗實際上空洞無物,無法在現實世界存在。詳細描寫詳見瓊瑤的小說。

「性福」的愛情

這樣的愛情把性福當作愛情的根基,認為愛情是性福的產物。這是因果顛倒的,性福實際上才是愛情的副產品。

另外,這裡還必須提及一個經常出現的錯誤, 一種幻想:即認為愛情必定意味沒有衝突。

在無數宣傳美滿婚姻的文章中,一對毫無摩擦的伴侶被奉為是理想的結合。這一宣傳同社會要求職員應得心應手的標準毫無兩樣。這個職員必須「相應獨立」,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寬容,同時又具有進取心,對生活的要求又很高。 兩個人的關係如上了油一樣毫無摩擦,但一輩子都會互不了解,永遠達不到「中心關係」,而是敬如賓客,只是儘力使對方舒適而已。這樣的愛情和婚姻概念實際上是強調保護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獨感的侵襲。在「愛情」中人們終於找到了避風港。兩個人結成用以反對全世界的同盟,卻把這種兩個人的自私看作是愛情和信賴。

他們極力避免痛苦和悲傷,因而抵制衝突,但是真正的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衝突」實際上都是為了避免真正的衝突。這些衝突只是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產生分歧而已,而這些小事按其本質來看是無法澄清或者無法解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衝突——那些不應該被遮掩、也不應該投射到別處的衝突,那些屬於人的內在現實並能在人的心靈深處體驗到的衝突——絕不是毀滅性的。這些衝突會得到澄清,會帶來一種凈化,從而是雙方能變得更有知識,更堅強。

四、愛的實踐

同實踐一門藝術一樣,愛的實踐需要紀律、集中和耐心。

1、紀律

這裡所指的紀律不是實踐一門特殊藝術所要求的紀律(如每天要堅持練習幾個小時),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紀律。關於紀律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紀律看作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該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應該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一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它,生活便缺少力度。

不必不適,東方人很久以來就認識到,與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使人舒適,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2、集中

集中是掌握藝術的另一個必要條件,這是無需證明的。

做一些簡單的練習就能幫助我們集中,譬如:輕鬆地坐著(即不要懶散,也不要緊張),把眼睛閉上,努力使自己的眼前出現一片白色,並排除一切干擾自己的畫面和念頭。然後可試著觀察自己的呼吸——不要去想它,也不要去影響它,而只是要意思到自己在呼吸。另外還要試著得到一種「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創造者。至少每天早晨要做二十分鐘這樣的練習(如果有可能還有延長)和每晚睡覺前堅持練習。除這些練習外還有學會專心做一切事:專心聽音樂、看書、談話或欣賞圖畫。如果專心地干,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

集中還要求另一樣東西,那就是對自己要保持清醒。

譬如在感覺到累或者消沉的時候,不應用隨時可以撿來的消沉去加劇這種感受,而應該自問: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那麼一蹶不振?同樣在我們生氣或者迷惑不解的時候,在我們開始想入非非的時候,都應該這樣問自己。在所有這種情況下,要覺察內心的活動,而不是找到為自己辯護的借口。

對很多人來說,衡量內心活動是否正常的標準是他們的父母和親戚,或者是他們加入的社會集團,只有他們同這一標準沒有區別,他們就決定自己很「正常」,也就沒有興趣去觀察與他們不同的生活態度。這無異於將自己關在了一個看似安全,其實不斷扼殺你的生命力的牢籠。

在談及學會一門藝術的一般條件時還必須提及一點,那就是人們從來總是間接地學會這門藝術。一開始人們必須學會許多其他的、而且看起來經常是同這門藝術無關的東西,然後才開始學子這門藝術。木匠學徒要先學會刨木頭,學鋼琴的人要先練習音階,而學習禪宗射箭藝術的人則要先練習呼吸。

所以,不要只盯著自己想要鑽研的藝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耐心

學習藝術需要耐心,這一點無需多言。要想成為一門藝術的大師,必須對掌握這門藝術要有極大的興趣。這可讓人在舉步維艱的初期堅持下去,直到收穫到正反饋使得進步的過程開始「自動駕駛」 。

接下來,我們談一下掌握愛的藝術的必不可少的特殊條件

一個人想要獲得愛的能力,首先要克服自戀。

比如,有些父母關心的的是他們的孩子是否聽話,而不是孩子自己經歷了些什麼 。這樣的父母就是自戀的,他只關注自己內心的慾望是否被滿足,而不關注客觀上孩子的經歷和成長狀況。

自戀傾向是人的一種態度,被內心的貪婪和恐懼支配,對他們來說,外部世界的現象本身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他們有利或者威脅他們的食物才有意義。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抱有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客觀性的基礎不是與外部世界有強烈的聯繫。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為基礎的感情是謙恭。

愛需要人不斷培養自己的謙恭、客觀性和理智。

在克服自戀,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需要另一種品質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信仰。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

這種信仰不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信仰一個人或者一種思想)。與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非合理的信仰其根子在與服從一種被看作是全知、全權的巨大勢力、以及貶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合理的信仰是以相反的體驗為基礎的。我們相信一種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是我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的產物。

產生信仰需要有勇氣,承受風險和準備受到痛苦和失望。一個把苟安和無憂無慮作為生活基本條件的人永遠不可能有信仰。

產生勇氣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看穿自己用來辯護失去信仰的借口,要認識到什麼地方膽怯了並找了哪些辯解的借口;另外也要認識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騙只會消弱自己並導致新的自我欺騙,惡性循環直到沒有信仰。自覺地害怕被別人愛,實際上是一種不自覺地害怕愛別人的反映。

總結一下:

1、愛是一門藝術,是一個動詞,這意味它是主動的,是需要努力學習掌握的。

2、愛是人與人的統一,也是人生命終極的問題——孤寂的真實而全面的答案。

3、愛情的衰落是越來越多的假愛情取代了真愛情的時候,假愛情根生於商業社會的誤導。

4、實踐愛不僅需要紀律、集中和耐心,還要用通過自身經歷和反思塑造出來的信仰以克服無益的自戀。

愛是樹,不是花。花開了終究會落,而樹是需要我們用一生來澆灌的生命。


推薦閱讀:

來自東莞的一首詩
「有個道理我一直到50歲才懂。」
啞巴少女與小老頭的故事
我喜歡你,不止是想睡你,還有更深遠的思想跟情感
如何知道papapa的最佳時間

TAG:愛的藝術 |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