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救「卡住的一代」
1.
四個典型個案。
A.30歲不到已在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擔任中層領導職務,父親亦是政府高官。他看上去有令人羨慕的家世、體面的工作、優渥的收入,可是卻越來越對工作缺乏興趣和動力。他覺得看不到未來,不斷地感受到對自我的否定,也對生活充滿了失望。他說自己信佛教,有時會用佛教中的一些理論開解自己,但依然很難讓自己完全走出自暴自棄的困境。
B.曾在美國留學讀金融研究生的20出頭的年輕女孩,家裡開了一個紡織品工廠,經濟條件也比較殷實。但她一直也對生活、對學習感受不到絲毫興趣,終於在研二時輟學回國。回到家後也不想出去工作,現在每天中午起床,然後到父母的工廠里幫忙做點事一直到晚上,暫時先這樣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
C.正在就讀計算機專業大學本科二年級的男生,入學後就逐漸不去上課,越來越頻繁的泡在網吧里,甚至經常通宵熬夜在網吧打遊戲,掛掉的科目越來越多,正如債多不愁虱多不癢,他卻對此越來越麻痹。除了英雄聯盟,生活中好像幾乎沒有可以吸引他的東西,他終於被憤怒的父親拖回了家,但禁網的日子裡他依然找不到什麼事可做,每天除了看電視就是發獃,對父母家人百般勸說無動於衷。
D.16周歲的少年,父母離異,初二輟學後在親戚開的飯店、工廠等打過幾次工,最近已經有一年沒有去工作,整天在家裡打遊戲,母親在工廠里打工賺錢維持著兩個人的生計。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概括為「一直想死又怕死,所以就這麼隨便湊合活著。」
這四個個案,連同我之前工作過的很多來訪者,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找尋不到生活的意義,無法接受上一代人給自己規劃的方向,但又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裡,只好一直在原地打轉,通過投入宗教、網路、遊戲來給自己的靈魂一些慰藉,但一回到現實,無力感和失落感就會撲面而來。
而且,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這樣類型的來訪者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問題開始出現的年齡時間也越來越早。光是2016年到我這裡來求助的來訪者中,處於休學、退學中的學生人數,是前一年的3倍之多。
面對來訪者「到底為什麼要去學習?」「到底為什麼要去工作?」等諸多疑問,這些來訪者的父母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人活著就要去學習、去工作,這是不言而喻的啊!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在這種無意義的問題上糾纏不清。父母最大的疑問就是:「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啊,你怎麼就不行呢?」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這代人和上代人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導致對於生活的態度發生如此顯著的差別。為什麼上代人可以看似渾渾噩噩但又積極紮實的養家糊口、娶妻生子;而這代人卻總是絞盡腦汁要把這些人生終極命題搞清楚,卻同時消極無為醉生夢死呢?
2.
漸漸的,我終於找到了一些線索。
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從低到高有這五種需求:生理需要→安全保障→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生理和安全屬於基本需求,後面三種屬於高級需求。人類首先需要滿足基本需求,只有獲得足夠的水、食物等其他生活物資,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條件考慮愛、尊重或自我實現的問題。
基本需求能夠激發人強大的動力,因為這是生物數億年進化的本源能量。在激烈的自然競爭下,能流傳、繁衍下來的物種,必然具備對生存強烈渴望的基因。渴了去找水源、餓了去獲取食物、危險了去尋找安全的庇護之所……,這是生物的本能。
我們的上一代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物資還比較匱乏、基本生存並不能夠得到充分保障。但也正是由於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激發了他們最原始的動力,外出奔走、辛勤勞動、互動合作,從而獲得生存下來的必要基礎。
但是這一代人所生長的環境完全不同。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社會保障相對健全的地區,生存是基本無虞的。這一代人幾乎沒有品嘗過挨餓、受凍、流離失所到底是什麼滋味。即便父母再三恐嚇:父母不可能養你一輩子,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工作,以後可怎麼辦?!但是現實是,當下以及在目力可及的未來,他們即使什麼都不用做,必然也能夠有滋有味地生活。
正如B告訴我的,按照她的了解,家庭各項資產總額保守估計有五六百萬,父母的廠子每年有數十萬的利潤收入,即使廠子倒閉關停,光是出租廠子的門面,一年也能有十來萬的收入,維持整個家庭的開銷沒有絲毫壓力。
甚至屬於社會底層的D,僅靠母親一個人工作獲得經濟來源,維持生計依然不成問題,還可以經常在外買點小吃、飲料,時不時買一件好看的新衣服,租住在一套60平米的房子里,看看電視上上網,甚至可以說比起20多年前社會中層、30年前社會上層人群的生活水平還要更高一些。
既然基本需求能夠被自然、輕易的滿足,那麼本來通過這部分需求,可以激發出來的人類原始動力,也隨之煙消雲散了。上一代人能夠在豐渥的生活條件下,依然保持辛勤工作,那是因為長年累月這樣的生活方式下,已經穩固下來的習慣(習慣也是一種巨大力量的來源);可是,這一代人可並沒有形成這種習慣的生活軌跡。
我們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無法刻意重新給孩子創造出一種家貧如洗、饑寒交迫的生活環境。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必然有著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起點。我們為孩子創造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本就是希望讓他們可以不必再為了基本生存而費心勞神;我們為他們搭建起堅實的平台,就是希望他們可以達到更高的高度。
可問題是,平台搭建好了,下一步呢?
3.
愛和歸屬感、被尊重和認可、自我實現?——這些高級需求,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進一步獲得呢?
我們老一代中有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都還沒有充分的得到過這些。我們和一個並不是特別相愛滿意的人湊合著過,我們並不覺得我們做的事有多麼了不起多麼受人尊敬,我們正是缺乏自我實現感所以才要孩子來為我們圓夢啊!
簡而言之,大多數父母根本就沒有或極少獲得這些高級需求的經驗和體會。我們所擁有的大量的、豐富的實現基本需求的經驗,對孩子根本沒有用處啊!
有些父母從白手起家到成就卓著,按理說他們有著獲得被他人認可、自我實現的經驗,但他們實現高級需求的體驗,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長年為了實現基本需求的抗爭中,一點一點無意識的積累起來的。這種經驗,對於無法重複父母的這個過程,必須得在一個全新的更高的平台向上發展的孩子而言,借鑒意義依然不足。
但我們的孩子遇到的困境是:實現高級需求與滿足基本需求相比,不知難上多少倍!比起獲得一個麵包,獲得一個女孩的芳心並與之建立穩定可靠的親密關係,所需要動用的觀察力、理解力、表達與交流能力、耐力、情緒控制能力……複雜程度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主要鍛煉的是什麼?——記憶力,加上一點計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對於獲得愛和歸屬感、被尊重和認可、自我實現這些高級需求,根本就是差得太遠太遠好不好?!
而且,高級需求與基本需求不同,它們並非鐫刻在我們基因中的自然屬性。這只是我們人類近千年、甚至也許只是近百年來才逐漸建立起來的,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少數人獲得過的體驗。它無法像生物本能那樣,自然的激發出我們強大的動力來。
因此,這一代年輕人,他們面對高級需求的挑戰時,所面臨的難題就是:
1、缺乏父輩可供模仿的相似經驗;
2、實現難度極高、極複雜;
3、長期所受的教育訓練與之並不匹配;
4、生物本能的推動力幾乎不存在。
在這種前方有大軍壓境、身邊無可靠的友軍協助、手上的武器也不稱手、後方也缺乏足夠援力的艱難處境中,大多數人只有進退維谷茫然失措。我把在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中,上下不得困頓不堪,不知如何是好的這代年輕人稱之為——「卡住的一代」。
4.
如何把卡住的一代解救出來?讓他們能夠獲得順暢向上的通路?
這裡必須介紹一個重要的概念:「活商」。它指的是一個人理解「自己為什麼而活,想要怎樣活」的一種能力。全世界70億人,看起來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到底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我和其他人有著什麼樣的不同?
只有當我們能夠體會到自己與其他芸芸眾生的不同,體會到我們有著大多數人不具備、難以匹敵的特質或潛質時,我們才能找到這個世界上,那個專屬於我們自己的位置。我們才會心無旁騖的紮根在此,全身心的投入在這個獨特的使命中,並堅持到底,讓我們自己的一生過得充實和精彩。
這也正是太多年輕人所缺乏的,太多父母沒有給孩子灌注的最有價值的意識。面對眼前這些進了大學後開始生活混亂不堪、頻頻翹課、沉迷網路、掛科無數的年輕人,當我問到他們當時為什麼選擇自己所讀的這個專業時,他們都露出了迷茫的神情,「父母替我選的」、「據說未來容易找到工作」、「別人都說學師範當老師穩定」……沒有一個人能說出,是因為自己在哪方面的特長、潛質,讓自己覺得適合學習這個專業,並且在未來如何通過自己的這個特質,在此領域做出怎樣的成就。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有意識的去關注孩子在某方面的特質?這不是強行安排孩子去學習書法、繪畫、鋼琴,來培養出的所謂「特長」。而是父母是否能夠發現你的孩子,他的身材顏值、聲音音色、觀察力、記憶力、計算力、邏輯推理能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表演能力……有哪一項或幾項是有著潛在優勢的?父母是否有因勢利導,對這項優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加強?或者最起碼,是否有不斷的告訴孩子:你有這方面的天賦潛質,你應該珍惜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它一定可以發揮威力,成為你在某個領域不同於他人、超越別人最重要的資源?
(關於如何幫助孩子挖掘、培養和發揮自己的潛質、特長,將另外撰文專門討論)
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紛繁迷亂,而獲得被愛、被尊重、被認可、自我實現,需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和考驗,經受無數磨難和困苦,動用高超的能力和技巧,還要加上一點機緣巧合和運氣的眷顧,才能達到終點。只有當一個人從內心底深信自己是不同的,深信自己在世界上有獨特的一席之地,才能在這段漫長而坎坷的旅程中,有勇氣和耐心,一直一直走到最後。
5.
但好在,這一代人除了不得不面臨史無前例的難題和挑戰時,也擁有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資源。
這個世界隨著物質資料越來越豐富,信息傳輸越來越便捷,「閑得無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兜里的余錢也越來越充足,幾乎任何一個「特長」,都能夠有屬於它的舞台,都有可以令它大放異彩的位置和生財之道。賣萌、吐槽、打遊戲、遊山玩水、泡妞、搞怪、整蠱……幾乎任何事情,只要你做得足夠專心、足夠精彩、足夠與眾不同,以及足夠堅持,在互聯網的四通八達和集聚效應下,就能獲得足夠的關注及財富,名利雙收自我成就。
不相信嗎?不論是國內的優酷、B站A站,還是國外的youtube,賺錢最多的排行榜前十位,大多做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玩意兒。Youtube上收入最高的視頻up主,25歲的PewDiePie的年收入是7500萬,而他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呢?——用搞笑的方式解說各種遊戲(而且實際上他的遊戲水平還不咋地)。中國最賺錢(年度版稅1.1億)的作家不是什麼名門大家,而是一個叫唐家三少的網路作家,他寫的也不是什麼「正經文學」,而是「玄幻修仙」類小說,發表在一個可以自由上傳的網路平台上。很多媒體評選的2016年度熱門人物中都有一個名字:「虹橋一姐」。就是這個日日夜夜在虹橋機場蹲點和明星蹭合影的追星狂人,現在開始被各路記者反蹲,她的微博現在轉發的每一條廣告,已經售價7000元。
類似的例子已經舉不勝舉,就算我們再不情願,這個世界正在飛速變得越來越光怪陸離、精彩紛呈。我並不是希望每個人都去走另類的道路,但是,在各種迷亂的誘惑和干擾之下巋然不動,自顧自緊盯著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可能的確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獲得自我實現的唯一途徑。
其實,心理治療的過程,也就是協助來訪者觀察、審視自我,看到和理解自己內心的需要、潛質、苦痛、經驗,把它們整合起來,並與外界的種種資源有效的聯結,找到支持、找到夥伴,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陪伴著來訪者堅持走下去,直到終點。
推薦閱讀:
※青椒的路
※可怕的人口危機:年輕人連一胎都不想生了
※有話好好說
※我不怕死,但是我怕癌症!
※難怪80後、90後患癌人數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