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三觀正」害了自己的孩子

作者有很多朋友從事教育工作,前幾日聊天,說起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在學校里能夠呼風喚雨的孩子,家長都是些社會交際面很廣的生意人,而那些遵守規矩的孩子,家長也大多是所謂有「正經工作」的人,很顯然,這些孩子受到了很「正」的三觀教育,他們團結同學,遵守規矩,服從指揮。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來說,老師們當然喜歡那些守規矩的孩子,但是在處理除學習之外問題方面,他們則更加贊同其他的孩子。

朋友A是一位幼兒園老師,他的班上就有一個很懂事的孩子是家裡的頭胎,家裡有個比他還小的妹妹,看得出來,孩子平時一定很聽父母的話,也很照顧自己的妹妹,在班上也比較照顧其他的孩子,能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不過好景不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班裡一些調皮的孩子開始聯合起來欺負他,直到有一次,他不願意了,跟其他孩子打了起來,結果愣是被一個比他矮小的孩子抓出了血,他也把那孩子推倒在桌邊上,朋友感覺情況不對,找來了雙方家長協商解決,結果雙方家長互相認識,兩個幼兒園的孩子打架還能怎麼解決呢,也只能是帶著去醫院看看,傷口沒有感染,另一個孩子也只是有點淤青,然後雙方家長互相謙虛幾句,都說自己孩子有責任,之後也就完了。事情看似順利解決了,但是在這個孩子的心理,恐怕很長時間都會一直疑惑為啥這些被自己當成弟弟妹妹的人會對自己下如此狠手。臨走時,朋友特意找了個空擋跟這孩子的家長說:「你家孩子還是有點太老實了。」對方當然知道朋友的意思,但是卻不以為意的說:「有些複雜的事情不是小孩子能理解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三觀正。」看著這位顯然是讀過一些教育學書籍的理論派家長信心滿滿的表情,朋友不禁啞然,連受害方的家長都是如此態度,作為孩子的老師又能冒著挑撥兩家關係的風險說些什麼呢?

生活中這種場景並不少見,家長們對此也是見怪不怪,經常隨嘴說著:「小孩子調皮嘛。」似乎小孩子的所有事情在這些大人們眼裡都不是一件大事,那麼同樣的情景如果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又是什麼感受呢?

2004年,雲南大學發生了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因為忍受不了同學的嘲諷,馬加爵憤而殺死四名同學。剛開始,網上罵聲一片,紛紛譴責馬加爵喪心病狂,學校管理疏忽,在大家的心裡,已經把他想像成了一個魔頭。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老師和同學們都表示馬加爵是一個溫順老實的孩子,誰都沒想到他能幹出這種事情。有人透漏被殺的幾人中,曾經有人往他的被子上尿過尿,一個長期遭受欺凌進而憤怒爆發的殺人事件真相才被揭開,而不是此前公布的僅僅在牌局上受了同學幾句嘲諷。此次事件中,算上被執行死刑的馬加爵自己共五人喪命,媒體大多把注意力集中譴責到馬加爵本人和學校的管理中去,而忽略了最基礎三觀教育。試問如果馬加爵的家長能夠告訴他世界上不僅有好人也有壞人,要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而不是僅僅簡單的告訴他要遵守規矩,與人為善,讓他在第一次遭受欺凌時就有去反抗、去表達自身不滿訴求的意識,又怎會出現往被子上尿尿的事情,進而發生殺人事件呢?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同樣是一個令人棘手的問題。有教育學專家就曾經表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兒童時期的三觀樹立問題。青少年時期正是大量接觸陌生人,需要應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比如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也在困擾著青少年。當互相幫助的教誨遇到以怨報德的現狀,當「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信念遇到「忍一時得寸進尺,退一步變本加厲」的現實時,這些只知道與人為善的孩子怎能不陷於被動?當父母們所灌輸的理念一次次的被現實打臉,孩子們又怎麼可能耐心的去聽著那些「理論上正確」的觀點而不去自己尋找解決方法呢?

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除了大學時期遠走他鄉之外,從幼兒園到高中,幾乎都是在同一座城市裡,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我們都能夠感受的到,一個懂得處理好各種關係的社交達人,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多;而一個不太懂得拒絕的人,他所面臨的求助也會越來越多,不論是否合理。毫不誇張的說,一個人的社交資本從幼兒園時期就已經開始累積。

如果家長們只知道培養孩子把所有人都看成好人,那麼孩子在將來所遇到的苦難必然會越來越多,家長們是否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向孩子所灌輸的三觀理念所對應的到底是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還是現實社會呢?

世上所有的人和事就如同大樹一般,有陽光照射的一面就必然有存在陰影的一面,只向孩子透漏陽光的一面而可以隱瞞陰暗的一面不僅起不到很好的作用,還會對孩子產生誤導。

別讓「三觀正」害了自己的孩子。

推薦閱讀:

自考本科有用嗎?
博士生不斷擴招損害了誰的利益?
做一名老師,在工作上除了教書,還要做什麼?
天賦,不等於成績除以努力
如何看待華中師範大學的綜合實力?

TAG:教育 | 社會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