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有資源

前天,我打開kindle,閱讀RSS推送的BBC報,非常快速地瀏覽並搜尋信息。經過一年的鍛煉,我現在可以輕鬆熟練地檢視閱讀一本書。而在之前我則做不到,看過之後,猶如不看,一本書看了大半天才看一半,最後還一無所得,想必這是大多數讀書這的困惑。

能夠有效地高效地閱讀,這一切都得益於我之前閱讀的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是我劃線、做筆記閱讀的,然後一直實踐。很棒的一本書,很早之前就想推薦這本書了,這次推薦給你。

如果你不打算讀這本書,給你兩條建議。然後讀完這兩條建議走人,也不負你的時間:

1.定下目標。看一本書,最先要做的不是看他寫的什麼。而是看書名之後就要知道自己想從書中得到什麼,甚至在得到書之前就已經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了。

2.讀書的次序。最先看的不是正文,而是序言和目錄。不讀序言,不了解書在寫什麼;不讀目錄,對書沒有整體把握。我們要提高讀序言和目錄的重視程度。有一個朋友拿著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諮詢我如何讀書,我對他說:在目錄花個五分鐘不為過。

打算進階的,繼續:

范多倫、艾德勒把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還有主題閱讀四個階層。我們常用的就是檢視閱讀(粗讀)和分析閱讀(細讀)。有的人只重視速度,而不重視讀書的方法,往往不能夠發揮速度的價值,因為他顛倒了讀書的本末。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讀書的方法,分層次讀,分不同的書,分不同的目標而又不同的方法。

下面把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的思維導圖布在下面,可以供著參考和了解。

打算把這本書據為己有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下載鏈接:pan.baidu.com/s/1jHGTcA

有中文版PDF、中文版mobi,英文版mobi,英文版PDF四種格式。

你要做到這個程度:

推薦給你一位博主的霸氣筆記總結:

(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筆記+個人體會【建議寫書評或文獻綜述前讀讀這本書】_Iris_新浪博客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筆記+個人體會【建議寫書評或文獻綜述前讀讀這本書】_Iris_新浪博客 )

美國莫提默·J.艾德勒教授和查爾斯·范多倫教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講解閱讀的專業學術書。

這本書的暢銷是有原因的,秘密就在於他們在書中用何其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人們講解了閱讀的方法與技巧。中文版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於是,在保證高質量的翻譯的同時,又確保了書的紙張、裝訂、版式等各種雖然僅涉及外在美觀,但卻可以無休止地引起人們閱讀慾望、刺激著人們不停地產生一種愛不釋手、欲罷不能的荷爾蒙。這就是我愛這本書的原因,這就是我在辦公室只要有空就捧起這本書的原因。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所慶幸的同時也感到些許遺憾,而有趣的是,這種矛盾的心情都是關於一件事的——我發現並閱讀這本書的時間。完成碩士的畢業論文之後,我才發現了這本書,因此我在閱讀時能夠在很多細節上與作者產生許多共鳴,哪些方面的確如此,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哪些方面我還可以在今後繼續加強,哪些方面我以後可以嘗試一下……我當時認為,只有在我閱讀了大量的英文中文文獻,很認真地走過了一場艱難卻獲益頗豐的閱讀歷程之後,我才能夠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和作者產生共鳴。然而,當我如痴如醉般翻過最後一頁時,我又感到深深地遺憾,如果我早點發現這本書,說不定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收穫?說不定我的畢業論文會更好?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可知了。所以,這本書讓我慶幸又遺憾之後,給予我了更多的期待——就讓我這麼有著遺憾、有著期許地在未來的閱讀道路上精益求精吧。

我是一個書控,不敢妄稱自己是讀書控,但卻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對讓人感覺舒服愜意的書有種變態的癖好,看書從來不折頁、只用書籤,精彩的內容都用精心挑選的彩色鉛筆划出、從不亂寫亂畫。於這本書而言,嚴謹的內容,樸實、簡單、乾淨到讓人挑不出毛病的出版,讓它成為了我書櫃中的極品之一。

下面的內容就和讀書筆記差不多了,我不敢妄談全面,只是我很關注、很認同,或者我個人有所欠缺的地方。雖然我竭盡所能整理出了全書的線索,力求保證邏輯上的清晰與連貫,但我相信,本文仍然有很多需要今後我進一步增進閱讀之後才能補充上的深度和體會。我唯一確定的是,這是一本值得讀很多遍的書。我也相信在我有更多的閱讀體會之後,我可以從這裡挖掘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現在,就先為自己剛剛上路的閱讀之旅記錄下一些指南吧。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的人。所謂「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和過去歷史上每一個深有教養、智慧的人別無二致。

在某種範圍內,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但有時,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

主動的閱讀

第一,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

第二,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寫作與閱讀就像(棒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投手和捕手)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的終點。

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地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所謂「閱讀藝術」,是一個憑藉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憑著你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按照閱讀目的,)將閱讀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閱讀報紙、雜誌等一下子便能融會貫通的東西;第二,閱讀一開始並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但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在一定程度之內。此外,還可以以娛樂為目的來閱讀。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閱讀)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思考也是閱讀的一部分。

閱讀也就是一種發現。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閱讀是在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沒有面對面的互動,要求自己思考、理解。】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閱讀的規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要求:識字。提出的問題:這個句子在說什麼?通常在小學完成這個層次的學習。

第二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要求: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從表面去觀察這本書,學習到書的表面所教給你的一切。提出的問題:這本書在談什麼?這本書的構架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第三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要求: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分析閱讀永遠是一種專註的活動。提出的問題: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寫好一本書的讀書筆記、讀書報告,或者書評,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分析閱讀吧,回想自己大二時IPE的期中作業——寫《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和平》的書評,差不多用了三周的時間,翻來覆去讀了三遍,整理出了非常詳細的書的結構框架,最後寫書評的時候,就感覺很得心應手了。但由於當時能力和精力有限,對除吉爾平之外的、同領域的其他作者的著作沒有進行廣泛的第二層次的閱讀,所以我當時的閱讀層次僅到分析閱讀為止,沒有進入到下面的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第四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要求:閱讀很多書,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還要構架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

【現在想來,任何一名學習社會科學的研究生、甚至擴展到所有學科和領域的學生,在寫畢業論文時,都免不了要經歷閱讀的第四層次。即一名認真對待自己和自己論文的學生,必然要在做文獻綜述時不自覺地經歷這一層次的閱讀。我所研究的領域都有哪些成果?前人的研究還有哪些不足?還有哪些問題和角度可以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對自己的論文主題所做的文獻綜述其實就是對自己無形中所做的主題閱讀的最好彙報。在此涉及到一個閱讀之外的話題,搜索文獻。如果沒有前期大量且全面地搜索相關文獻,那麼很難說是經歷了有廣度和深度的主題閱讀。所以,讀研收穫的並不只是一本自己熬油點燈、累死累活寫出的一本有意義或者沒意義的碩士論文,而是更多在為了完成論文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無形中得到的自我訓練和提升,以及更多潛意識中形成的良好習慣。】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reading readiness)。從出生開始,直到六七歲為止。

第二階段: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

第三階段: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感覺有點像我們閱讀英文讀物時的根據上下文猜詞。】

第四階段:精鍊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

閱讀的階段與層次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

第三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又稱「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

第四階段:「成熟」的閱讀者,幾乎可以閱讀所有讀物,但不夠老練,截止到初中畢業,稱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

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

閱讀能力是否需要矯正?

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們一定要比一個人人識字的國家更進一步。我們的國人應該變成一個個真正「有能力」的閱讀者,能夠真正認知「有能力」這個字眼中的涵義。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需求。

【對於我們來說,對漢語的基礎閱讀階段必然是人人都具備的,那麼,可以同理審視一下自己英語學習的過程,因為對語言的學習大致是相通的。現在對英語學習的準備階段越來越早,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了。那麼認字就是背單詞。字彙的增長就是不停地背單詞,比如初中高中時,老師要求的不僅是課文中的單詞,還包括《英語周報》或者《21世紀報》里的單詞。對課文的運用是否就是學習課文中涉及的語法點和各種片語短語呢?最後,要想做到「成熟」的閱讀者,唯有把第三階段不斷夯實,然後不停地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對我們來說,學習英語的基礎閱讀階段,無非就是兩件事——不斷地背單詞和不停地閱讀。單詞背的越多越有助於順暢地閱讀,閱讀得越多,越能記住更多的單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可見,背單詞有多麼的重要。自己曾經是個對背單詞這種枯燥的事情極其不情願做的人,堅持從閱讀中來背單詞,但發現其實收效要比先背過大量單詞再閱讀要慢很多,所以,現在潛意識裡強迫自己不斷地背單詞,經常閱讀,以此來增進自己的學習。】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積累的,前一層次包含在本層次中,本層次又包含在下一層次內。

首先要精通基礎閱讀,——在閱讀一位作者的作品時要相當順手,用不著停下來檢查許多生字的意思,也不會被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住——否則無法進入檢視閱讀的層次。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

略讀的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艾德勒和范多倫教授指出,許多作者花很多時間創作目錄頁,但許多讀者卻連看都不看一眼。回想起碩士畢業論文的幾稿,最初吳老師從來都不看內容,而是先看目錄就能指出一大堆問題,這大概就是如此。我們設計的標題,要反映我們的內容,而吳老師可以從我們設計的標題是否簡潔、是否有邏輯來看出我們整篇論文的內容是否有邏輯和條理。所以,吳老師一直對我們論文的結構有很高的要求,我們可以在內容上沒有那麼多的創新,可以寫得不是特別深刻,可以沒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是,我們的論文必須是一篇合乎學術規範的合格的論文。畢業論文寫完之後,答辯之後,甚至畢業之後,都在不斷重新體會著吳老師寫在畢業論文終稿上的那句話:「非經過不知苦樂,只有論文完成後回望已經過往的歷程,方知這一歷程難得,收穫歷久彌豐。」】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看一本書的索引、參考文獻大概是我們搜集文獻時偷懶的最好方法。借鑒一下前人的閱讀成果和分類,可以讓我們走很多彎路。而這一過程其實很重要且很漫長。首先,要選對了書,必須是對我們所做的議題最有針對性的書,必須是對我們所做的議題相對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是大師所寫的書就更好不過了。因為作者的背景和認知都在比我們高很高的高度,這為我們的繼續學習和研究剔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枝蔓蔓,為我們集中精力、切中核心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高水平的出版者/出版社自然不會出太低檔次的書,這是他們為自身發展所必須要考慮的。】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

在大多數情況里,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閱讀的速度

一個很好的速讀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而讓你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逗留與倒退

學習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

理解的問題

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就是讀得很主動,很專心。但專心並不一定等於理解力。

所謂的理解力就是超越基礎閱讀層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問題的根源。(對一些字句再三玩味、推敲、沉思。)

檢視閱讀的摘要

閱讀的速度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種讀物時該用什麼樣的速度。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

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是絕不可或忘的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

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去寫下來。

為什麼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檢視閱讀時,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做筆記,但還是要在記憶猶新時把一些重要問題的答案記下來。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因此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

在檢視閱讀的過程中,特別是又長又難讀的書,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對這個主題所要表達的一些想法。在這個層次的閱讀里,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這就是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

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稱為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making)。

培養閱讀的習慣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就是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閱讀就像滑雪一樣,做得很好的時候,是很優美又和諧的一種活動。但對於成人來說,已經習慣於走路很久,卻要在雪橇上重新學起。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之後,你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變成一個複雜卻和諧的動作。

要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閱讀者並不容易,而且不單單只是閱讀,還是分析式的閱讀。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我們要說的閱讀技巧,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類型的讀物中。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

分析閱讀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一本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傳達知識。任何一本書,如果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並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expository)的書。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雖然適用於所有的書籍,卻特別適合用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如何判斷一本書是論說性的書?正如前文所鋪墊的,這是我們在第二層次的閱讀需要完成的任務。事實上,每一個學科內的相關論說性的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書」,無論從題目還是從目錄,都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其性質特點。社會科學類、文學類、歷史學類、哲學類,這些學科的書,都還是很好辨識的。我一直認為在圖書館找書的時候也是看緣分的,專門去找的時候未必能找到或者能借到,但有時無心插柳卻會得到意外收穫,這時便會像是撿到黃金一樣,欣喜若狂地一把將書攬在懷中,生怕被人搶了去。】

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

告訴你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大量舉例說明)

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任何一本書告訴你要該做什麼,或如何去做,都是實用的書。

一本實用的書有其特質,因為它經常會出現「應該」和「應當」、「好」和「壞」、「結果」和「意義」之類的字眼。理論型的作品卻常常說「是」,沒有「應該」或「應當」之類的字眼。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分類舉例說明)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分析閱讀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分析閱讀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需要提醒的事:首先,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其次,要小心,不要把我們提供給你的那些書的重點摘要,當作是它們絕對又唯一的說明。

【對於這兩點提醒,真是太恰到好處了,真的無需多解釋,閱讀之人全部瞭然於心。如何做一名主動的、帶著問題、心存批判的閱讀者,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者,很多時候都是從點滴的細節抓起的,當然對於本書也是如此,也要帶著問題和思考批判著看。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方法都可以調整和重新挖掘,但閱讀之人想要學習並發現的心估計都是相通的。】

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

一套可運用的公式:

1.作者將全書分成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什麼,第二部分談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但是,就算你已經很熟練閱讀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你會發現在某些書上運用這些技巧是個浪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書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為任何一本書寫出一個完美的綱要。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根據一個綱要來寫作一本書,不論這個綱要詳盡的程度如何,都在給予這本書一種生命,而這種效果是其他情況所達不到的。

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這是優秀寫作的基本準則。

規則二和規則三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好的作品與壞的作品。而且,這兩個規則不但可以用來閱讀一整本論說性的書,也可以用來閱讀其中某個特別重要的部分。

【我記得,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寫作文,老師會告訴我們在寫之前要先列個提綱,語文考試的時候,也會發一張草稿紙備用。我只記得,當時的我很懶,而且借口考試的時候時間很緊,只是用腦子來想想構思一下,很少落在筆頭上。那時候800、1000的字數,40-50分鐘的時間完成,還是可以讓腦子代勞的,倒也沒造成什麼大的問題出來。到了大學,動輒幾千字、上萬字的論文,十天半個月地來完成,光有腦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必在廣泛地閱讀文獻之後、正式動筆之前專門拿出一段時間來構思提綱和結構,寫上點粗淺的想法。後來,除了寫日記是跟著感覺走,寫任何正式的東西都要先列個提綱。當然,提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遇到寫到一半發現原先的結構行不通,又臨時進行改動的情況。現在想來,白紙黑字落出來的提綱,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直規範,在寫的時候不至於寫跑題了,在拿著這張紙整體來看的時候,可以發現結構上的漏洞或者不妥。又或者是拖沓之人的法寶,有這提綱在,即使寫1個月、10個月、10年都能一下子讓自己明白落筆之處或者拾筆之處所在的定位。還有,記得在上豐哥的國際關係理論原著選讀的時候,每個半個月就要讀一本很大部頭的學術專著或者說是豐哥精心挑選的做的很好的研究設計。對於許多我不感興趣的選題,讀那些書是很痛苦的,過程也是苦不堪言,但是面對必須完成的課堂報告,必須要在短時間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和核心觀點,最後整理出提綱來。現在回想,我們接受的訓練也是漸進式的。】

發現作者的意圖

分析閱讀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主要的問題很複雜,又分成很多部分,你還要能說出次要的問題是什麼,你應該不只是有辦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關的問題,還要能明智地將這些問題整合出順序來。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問題要先回答,哪些是後來才要回答的?

遵守規則四,能讓你和遵守前兩條規則產生前後呼應的效果。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雖然沒有必要為了運用前四個階段,將一本書讀完,但是要了解,在分析閱讀中,要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

運用前四個規則,能幫助你回答關於一本書的一些基本問題。你會想起第一個問題是:整本書談的是什麼?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除非讀者與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詞義,否則想要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詞義(term)是可供溝通的知識的基本要素。

單字 vs.詞義

詞義和單字(word)不同——至少,不是一個沒有任何進一步定義的單字。

為了要達成完全的溝通,最重要的是雙方必須要使用意義相同的單字——簡單來說,就是,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達成共識是作者與讀者要一起努力的事。因為這是閱讀與寫作的藝術要追求的終極成就,所以我們可以將達成共識看作是一種使用文字的技巧,以達溝通知識的目的。

分析閱讀規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以論說性作品為主)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需要採取兩個步驟:第一,處理語言的問題;第二,超越語言,處理語言背後的思想涵義。在論說性的作品中,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善用語言。

找出關鍵字

作者使用的字大多數都不重要。

如果你把覺得有困擾的字圈處理,很可能就找出了作者有特定用法的那些字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如果作者所用的都只是一般日常用語的含義,對你來說就根本不存在有困擾的問題了。因此,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

找出關鍵字的一些方法:

第一,也是最明顯的信號是,作者開誠布公地強調某些特定的字,而不是其他的字。他會用不同的字體來區分,如加括弧、斜體字等記號以提醒你。他也會明白地討論這些字眼不同的意義,並指出他是如何在書中使用這些不同的字義,以引起你對這些字的注意。或是他會借著這個字來命名另外一個東西的定義,來強調這個字。

第二,每一個知識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technical vocabulary)。如果作者自己沒有指出來,讀者就要憑以往對這個主題的知識來尋找。就積極面來說,只要熟悉一些那個領域,你就能找出這些專門的單字;就消極面來說,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慣見的單字,就會知道那些字一定是專門用語。

另外一個線索是,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

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沒有主動的閱讀。沒有主動的閱讀或是毫無要求的閱讀,最大的問題就在讀者對字句毫不用心,結果自然無法跟作者達成共識了。

找出字義

找出重要的關鍵字只是開始的工作。

找出字義,首先,要判斷這個字是有一個還是多重意義。如果有多重意義,要看這些意義之間的關係如何。最後,要注意這些字在某個地方出現時,使用的是其中哪一種意義。

一定要利用上下文字句已經了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如果是這本書、這個主題讓我們感興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麼我們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張是什麼,還想知道為什麼他認為我們該被說服,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一個論述總是一套或一連串的敘述,提供某個結論的根據或理由。因此,在說明論點時,必須要用到一段文字,或至少一些相關的句子來闡述。

句子與主旨

句子與段落是文法的單位、語言的單位。主旨與論述是邏輯的單位,也就是思想與知識的單位。

字與意思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的。字都有歧義,可以用在許多不同的句子中;也並非所有的句子都是簡單句。

分析閱讀規則六: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閱讀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找出關鍵句

從作者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他溝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理由。

除了特別標明重點、提醒讀者注意哪些地方很需要詮釋的書之外,找出重要的句子其實是讀者要替自己做的工作。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另一個找出關鍵句的線索是,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詞義組成了主旨,主旨中又包含了辭彙。

接下來的是更進一步找出最主要的主旨的線索。這些主旨一定在一本書最主要的論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結論。因此,如果你能依照順序找出這些前後相關的句子——找出有始有終的順序,你可能就已經找到那些重要的關鍵句子了。

許多人認為他們知道如何閱讀,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但是他們經常在錯誤的地方暫停,慢慢閱讀。他們會為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而暫停,卻不會為了感到困擾的句子而暫停。

找出主旨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無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傳給你的,只是這個「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識」。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溝通的是知識,而你獲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

【還記得開題的時候,老張要求我們每個人都不許照著稿子念,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自己的研究。看似是個很簡單的要求,但試過的人都知道,要把自己的研究用普通的語言說出來,要講清楚自己運用的理論以及理論與研究內容之間的聯繫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情,要求對所闡述的內容有非常深厚的了解。更別說是在南開國關的開題會上,尤其是面對諸位導師,尤其是面對老張極具殺傷力的眼神,兩腿顫抖著的時候。但其實,就是這個最基本的要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選題滾瓜爛熟,絲毫不敢有一點僥倖心理,也使我們在論文還沒開始動手寫作的時候,就可以理清思路和邏輯鏈條,更降低了動筆之後返工的概率。】

現代教育家所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違反了教育的藝術,他們只想要背誦文字,最後卻適得其反。沒有受過文法和邏輯藝術訓練的人,他們在閱讀上的失敗可以證明如果缺乏這種訓練,會如何成為文字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找出論述

規則七的另一個公式: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構架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一本好書在論述進行時會隨時作摘要整理。

找出解答

分析閱讀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至此,是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內容)。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並非作者一路說個不停,你卻無話可說,事實上,讀者才是最好一個說話的人。

一本好書值得主動地閱讀。主動的閱讀不會為了已經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麼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

受教是一種美德

塞萬提斯說:「沒有一本書會壞道找不到一點好處的。」

如果一本書會啟發讀者,就表示作者高於讀者,除非讀者完全了解這本書,否則是不該批評的。

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修辭的作用

我們經常發現教學與受教之間的關係是互惠的,而一個作者能深思熟慮地寫作的技巧,和一個作者能深思熟慮地掌握這本書的技巧之間,也有同樣的互惠關係。

好的寫作與閱讀,都是以文法與邏輯的原則為基礎規則。

站在敘述者或作者的角度來看,修辭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說服對方。相對的,在讀者或聽者的立場,修辭的技巧是知道當別人想要說服我們時,我們該如何反應。

暫緩評論的重要性

在分析閱讀前兩個階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與邏輯。在第三個階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辭的藝術了。

分析閱讀規則九: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對,也都有可能不對。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在批評之前應該要做好前面的兩個閱讀步驟。

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

分析閱讀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化解爭議

爭議是可爭辯的事物。除非雙方相信透過相關證據的公開,彼此可以藉由理性來達成一種理解,進而解決原始的爭議議題,否則爭議只是毫無意義的事。

如果一個作者的主旨沒有理論基礎,就可以看作是作者個人的意見。一個讀者如果不能區別出知識的理論說明與個人觀點的闡述,那他就無法從閱讀中學到東西。

分析閱讀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本章的三個規則說明的是批評式閱讀的條件,而在這樣的閱讀中,讀者應該能夠與作者「辯論」。

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

【其實,聽說讀寫這四項當中,聽說是一對,讀寫是一對。這本書雖然一直在講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有幾個層次,分析閱讀又有多少種規則。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並非從讀者的角度想,而是從作者的角度想,要求我們是那個作者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這些要求我們的讀者所掌握的技巧,見招拆招,在寫作的時候,就規避掉許多問題。當我們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不斷拷問著自己的文章或者書的時候,是不是能把書或者文章寫得更好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後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透過言語的媒介,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

偏見與公正

如果你讀懂了一本書,卻不同意作者的狀況,要做到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三種條件:

第一,爭論是在說理,而不是流於情緒化。因為當你情緒很強烈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

第三,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出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儘力嘗試不偏不倚。

這三種心態是明智與有益的對話中的必要的條件。

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讀者不能任意使用這些評論,除非他確定能證明這位作者是知識不足、知識有誤或不合邏輯。而要作這樣評論的讀者,除了要精確地指認作者的問題之外,還要能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才行。他要為自己所說的話提出理由來。

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

(1)說一位作者知識不足,就是在說他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要支持你的論文,你就要能闡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識,並告訴他這些知識如何與這個問題有關,如果他擁有這些知識會如何讓他下一個不同的結論。

(2)說一位作者的知識錯誤,就是說他的理念不正確。——要作這個評論,你必須要能說明事實,或是能採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場來支持你的論點。

(3)說一位作者是不合邏輯的,就是說他的推論荒謬。一般來說,荒謬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缺乏連貫,也就是結論冒出來了,卻跟前面所說的理論連不起來。另一種是事件變化的前後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兩件事是前後矛盾的。——要批評這兩種問題,讀者一定要能例舉精確的證據,而那是作者的論點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

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

(4)說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說他並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或是他並沒有儘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或是他並沒有看出其間的含意與縱橫交錯的關係,或是他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除非讀者能精確地指出書中的問題點,不論是來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書幫忙,才能作這樣的批評。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任何輔助閱讀我們都可以稱作是外在的閱讀。所謂「內在閱讀」(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閱讀書籍的本身,與所有其他的書都是不相關的。而「外在閱讀」(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們藉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前面所談的閱讀規則,是有關內在閱讀的規則,並不包括到這本書以外的地方尋找意義。

外在的輔助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相關經驗。第二,其他的書。第三,導論與摘要。第四,工具書。根據一般的閱讀常識來說,你依照內在閱讀的規則儘力將一本書讀完之後,卻還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時,就應該要找外在的幫助了。

相關經驗的角色

一般經驗適用於任何一個活著的男人跟女人。特殊經驗則需要主動地尋找,只有當一個人碰到困難時才會用得上。

一般經驗在一方面與閱讀小說有關,另一方面與閱讀哲學書籍有關。特殊經驗主要是與閱讀科學性作品有關。閱讀歷史作品,同時與一般經驗及特殊經驗都有關。

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後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

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於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

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

第三種外在的輔助閱讀包括導讀(commentary)與摘要(abstract)。這裡要強調的是,在運用這些資料時要特別聰明,也就是要盡量少用。第一,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是對的。第二,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

內在閱讀的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如果你已經看過全書,知道這些導讀如果有錯,是錯在哪裡,那麼這樣的導讀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如何運用工具書

工具書對矯正無知的功能是有限的。

首先,你必須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麼?

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裡找到你要找的答案。

第三,你必須要知道這本書是怎麼組織的。

第四,你必須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麼,在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如何運用字典

如果一開始閱讀你就要查很多生字的話,你一定會跟不上整本書的條理。字典的基本用途是在你碰到一個專業術語,或完全不認識的字時,才需要使用上。

字典是關於字的一本書,而不是關於事的一本書。

(1)文字是物質——可以寫成字,也可以說出聲音。

(2)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

(3)文字是符號——這些符號是有意義的,不只一種意義,而是很多種意義。

(4)文字是約定俗成的——這是人類創造的符號。

要善用一本字典,就是要知道問什麼樣的問題,如何找到答案。

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就跟字典一樣,百科全書也是教育與知識的工具。

字典是關於文字的,而百科全書是關於事實的。

(1)事實是一種說法(proposition)——說明一個事實時,會用一組文字來表達。

(2)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True」proposition)——事實不是觀點。

(3)事實是真相的反映——事實可能是①一個資訊;②不受懷疑的推論。

(4)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我們說事實會改變。任何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主旨,都可能被更有包容力、或更正確的觀察與調查證明是錯的。

一本好的百科全書會回答你有關事實的所有問題。將百科全書當作是輔助閱讀的藝術,也就是能對事實提出適當問題的藝術。

至此,這本書的前兩部分都已經整理完畢了。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分析閱讀階段,其實就是我們寫一篇書評的時候花費時間最多的階段之一,也是最基礎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裡面回答的問題,不就是我們寫書評所要在第一部分闡述的嗎?而我們根據這一階段的閱讀又提出的有關論述或者理解的問題,不恰好又是評介一本書的很好論據嗎?至於能否解決那些我們提出的問題,或者能否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找到依據,要麼看我們自己的資質,要麼就要從閱讀的最後一個層次——主題閱讀里,去更廣泛的文獻和理論論證中去找答案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藝術,也是學問,是要動腦子好好琢磨的事情。

根據這本書的結構,先整理到這裡。剩下的就是分別分析讀不同類型的書的方法,以及閱讀的終極目標——主題閱讀和心智成長了。


推薦閱讀:

《拉奧孔》讀書筆記?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3個讓你受益一生的方法
如何高效的閱讀一本書
《快速閱讀術》丨書評人每年700本的速度錘鍊
劉強東圈內大佬飯局曝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有用?

TAG:閱讀 | 讀書方法 | 讀書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