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016<->2017A

原文載於微信公眾號ArchChina,《竹立於林,致美國的中國建築學生們》,有修改。

今年對於建築學生而言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從年初開始,從欠薪事件到清華建築學生的大規模轉系,對於建築的未來的討論,讓建築學生們對於自己的未來的視線,蒙上了一層迷霧。對於身在美國的建築學生而言,這個情形,像是歷史的重演,卻又不希望真的成為我們自己將要體會的未來。美國的建築市場早已飽和多年,遠遠大於市場需求的建築師數量早就使得許多的人對於在美國就業不抱希望。但是面對大洋彼岸的祖國的建築界,我們總是像霧裡探花一樣,無法掌握現實。夾在兩個建築世界當中的我們,如同被移植到新世界大陸之上的竹子,格格不入,卻也無能為力。而這一切,又被建築行業的整體衰落所裹挾,將我們帶入更深一層的憂慮之中。

相比科技產業的快速更新,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建築設計,作為一個行業,從組織模式到生產程序上,都還帶著濃濃手工業的烙印。卡在行業鏈條中最尷尬的位置,受到上下游企業的擠壓。收縮的市場只不過是建築學自身缺陷所引發的結果的一個引子。除此之外,從學生時代開始,建築師的高工作強度和時間,以及不成比例的低回報,讓許多人只能以個人的熱愛和熱情應對這個行業所面臨的困境。但是,這樣真足以讓我們熬過這個寒冬嗎?

同時,對於建築物的使用者而言,資本壟斷性的建築市場也在不斷擠壓他們對於建築空間本身的選擇權和控制力。而建築設計行業的低效牽制了建築產業的生產力,更是加重了這樣的壓迫。而對於逐利者而言,低效率者的存在則沒有意義。因此,建築學的革新不僅僅牽扯到是否能為在居住空間上被壓迫的民眾帶來福祉,更關係著自身是否能在未來存續下去。建築設計必須與工業生產攜手,並在此前提上實現生產力的自我超越,最終掙脫資本體系的牢籠,為居住者帶來舒適與尊嚴。

2016年對於我來說也許是意義重大的一年。從結束了整整一年的事務所工作,到回歸校園;從雙學位的申請正式被受理到最後設計作業稍有遺憾的收場;從中途去設計了一個貨櫃到第一次看到自己參與設計的項目建成;如果說在過去的2016年中,我慢慢找到了想要探索的問題,那麼接下來的2017年,就要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了。

美洲大陸上的木材資源成為了歐洲殖民者建築的基礎,保護了這個國家的先行者度過了最開始的寒冬。而作為典型東方材料的竹子擁有良好的韌性和極快的生長速度,對比與美國常用的軟木建材,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生長在新大陸的竹子,會怎樣應對這個截然不同的環境?能否保護這些初來乍到的建築世界的探索者度過又一個寒冬?

這不僅僅是對於在美國讀建築的學生的一個寓言,更是對於所有試圖在建築行業中創造不同的人的寓言。

推薦閱讀:

不如渲張裝逼圖---來紀念P站的掛掉
優秀的景觀作品集是什麼樣的?
PS建築效果圖的分析圖做法
別抄我了,行嗎?
學設計的你怎麼能少了這5個網站!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