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窗謬論打開經濟學思維

從破窗謬論打開經濟學思維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興趣廣泛,且沒有明顯的方向,人文和自然學科都是我的最愛。但是在這麼多門類的學科當中,有一些學科對我來說比較特殊,經濟學就是如此。

什麼是經濟學?我覺得它並不是簡單的去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這個較為狹窄的範疇。在我淺薄的知識結構體系中,物理學研究的是宇宙,而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人,作為一個個體就已經及其複雜,而當一群人開始協作生產時,組成的集體或者社會,其複雜程度又呈幾何級增長。所以我一直對經濟學充滿了好奇心,希望了解一點這門學科的皮毛,能夠讓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而我的第一個收穫就是破窗謬論。

別把它和破窗效應弄混了,這是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講的一個小故事,簡單說,就是一個熊孩子砸碎了街角麵包店的櫥窗,旁邊就有人安慰麵包店主:「你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的玻璃是碎了,可是對面玻璃店的生意不就來了嗎?他賺到你這筆錢,又可以去買別的東西,別的店鋪又有了商機,一來二去就拉動了內需,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於是,熊孩子的一個破環行為,在眾人眼中,就成了造福社會的行為。

可能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傻子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謬論,因為麵包店主損失了一筆更換玻璃的錢啊。他本來可以拿這筆錢去做更多的事情的。對,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我們或許還能通過常識做出判斷,可是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故事所要講述的原理,那麼當破窗謬論換了一個馬甲,你還能有清晰的認識嗎?比如:

「歷史告訴我們戰爭能夠帶來巨大的生產奇蹟」這是對是錯?

「政府(這裡可以代入川普或者四萬億)通過公共設施建設來增加就業崗位」這是對是錯?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會讓失業人口增加」這,又是對是錯?

當這些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地去做出判斷了,而且人群當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對立的聲音。好,那我們回到破窗謬論,它背後的邏輯根本又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人們不能總是只看到眼前。

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個的選擇所構成,不管說的再冠冕堂皇,你做出選擇的時候都是在權衡利弊,只是這個籌碼可能是感情,可能是金錢,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你一時衝動的情緒。因此在這裡我們就用成本這個詞來代替一切,那麼破窗理論告訴我的就是,在核算成本的時候,不要只盯著看的見的成本,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加上那些可能性的成本。

舉幾個例子。

家裡的老人從小教我們不要浪費,於是一餐晚飯後,我們看著沒吃完的飯菜在發愁。這個時候彷彿就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把它倒掉,當然表面看來你就是浪費了;第二,你可以強行把它吃掉,或者放在冰箱里第二天再吃,可你這就是把剩飯剩菜的這個錢省了下來嗎?

在這裡嚴肅說明,我不主張浪費,而是在闡述一個觀點。當你強行吃下飯菜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感覺不適。當你第二天吃剩飯剩菜時,你其實是失去享受另外一餐美味的機會。而這些都是應該考慮的成本。那在我們最初發愁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呢?

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學生第二天就要考試了,在考試的前一天,他就在想是再複習一下呢?還是和朋友去打幾把LOL呢?那麼他就會核算成本,複習,我可能成績會提高一丟丟,但是爽了朋友的約;打遊戲,我是可以嗨到了,但可能會損失一點成績。

那麼這樣的核算對嗎?其實不然,還有許多成本可以考慮進來。比如成績一旦不好,肯定沒法跟父母說實話打遊戲去了,撒謊,也是一種成本。我們甚至可以腦洞大開一點,這個時間,我們請隔壁人美成績好的女同學過來輔導一下自己,美其名曰一起複習,再請別人吃個飯,會不會有別的收穫呢?

啰嗦這麼多,其實就說在講一件事。但是這件事非常重要。當我們有意識地去考量核算長遠成本和看不見的成本時,我們面對選擇就會更有把握一些,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會看的更清楚一些。

經濟學是我們大家都應該了解的一門學科。

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本上的一個小小的收穫。


推薦閱讀:

羊群效應
中國為什麼每逢大危機都能力挽狂瀾?
優秀的經濟學論文範文:國內外商業銀行效率研究方法文獻綜述
什麼是經濟學?
【讀書筆記】《被掩蓋的經濟真相》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