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大理國的由來
金庸先生曾在其武俠小說中描繪了大理段氏家族的恩恩怨怨,段氏家族真的是大理國的皇族嗎?真實的大理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本篇文章將與大家一起聊一個這個話題。
一、大理國的神秘由來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由於蜀身毒古道而極為密切。博望候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漢朝在這裡設置了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崔唐、不韋等縣。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並在洱海西面建築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朝興盛時,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賧、施浪和蒙舍等六個「詔」(部落)。六詔中蒙舍詔居南,故稱南詔。公元738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詔逐漸擴大勢力範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南詔從第一世王細奴邏到末代王舜化貞共經歷13個君主的統治,於公元897年被權臣鄭買嗣所滅。段氏在雲南真正發展壯大起來正是在南詔統治時期。在傳說中,段氏家族的在雲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殺死巨蟒,被當地白族崇拜為「本主」,也就是地方保護神的意思。但是,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真實性不可考證。
在歷史上,段家為南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唐宣宗時,安南經略使貪暴,對那裡的少數民族「棠魔蠻」族進行殘酷剝削,一斗鹽就要換他們的一頭牛。少數民族不堪壓迫,與南詔大將段遷攻陷安南都護府,取得了今紅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盤。可以說,段家為南詔創下了豐功偉績。此後,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詔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
在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沒有出現在有關的史籍。據有關大理的史籍記載,「大理」一詞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大禮國」。「禮」與「理」諧音,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的意思。
南詔後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貴族豪強各自專政、擅權的情況。859年,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國號為「大禮國」,想「以禮治國」,力圖來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902年,權臣鄭買嗣殺了南詔第十三世王舜化貞,滅亡了持續近200年的南詔國,建立了「大長和國」。927年,東節度使楊子貞殺了大長和國第三世王鄭隆各,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大興國」。10個月後,楊子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國」。
他們彼此混戰,實行苛政重賦,百姓紛紛起義。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減爾稅糧米,寬爾徭役三載」的諾言,聯合滇東三十七部,滅了楊子貞的「大義寧國」,佔領了大理地區,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權。自此,「大理」開始以國名在史籍中出現。
從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詔滅亡後的30年間,洱海地區三個短命王朝倉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離析的歷史背景下奪取政權的段思平建立政權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實行新政,改革舊制,推行禮治,取國號為「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
二、真實的段氏皇族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一燈大師、段譽等段氏家族成員都是擁有絕世武功的高人,他們行俠仗義、愛民如子。歷史中是否真有段正淳、段譽等人?他們的為人又是怎樣的呢?其實,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完全虛構的。在大理國中,第十六位國君名叫段和譽,小說中稱為段譽,第十八代國君名叫段興智,小說中稱為段智興。
段思平建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使經濟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八個字可以充分的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經濟的發展源於農業的發展,那時的統治者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
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殺段廉義自立。4個月之後,善闡(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段壽輝傳位給段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高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握實權。
推薦閱讀:
※白駝山少主的深情
※淺談李秋水是如何報復渣男的
※金庸筆下的10大備胎人物!
※95版《神鵰俠侶》楊過扮演者是誰?
※水岱:總得有個傻瓜,去當大俠吧
TAG: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