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網癮真的是一種病嗎?》

原文地址:zhuanlan.zhihu.com/p/21

本文要點:

  1. 在心理學這門非常年輕的學科里,想要找個什麼理論是「沒有爭議」的,是非常難的,如果因為有爭議就不算心理疾病,那麼恐怕您可以宣稱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心理疾病患者「沒病」了
  2. 網癮可能不是「一種病」,但這與「網癮不是病」是完全兩回事,有網癮的人,肯定是「病了」;
  3. 且不說網癮是不是「一種病」,但電子遊戲上癮絕對是一種病。
  4. 本文不是在給楊教授洗地。楊教授的暴行和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最好的謊言,是被篩選過的,不全面的真相。而次好的謊言,就是在90%的真相上,加上幾句自己想要藏在其中的謊話

《網癮真的是一種病嗎?》這篇文章的「基於偏見的恐慌」這一章,很好地做到了用事實來說明錯誤的觀點這件事。作者在開頭先埋下了一段毫無證據的,純屬自己YY的言論:

從根本上來說,當我們拷問遊戲「成癮」的現象時,我們真正想問的是「遊戲為何吸引人?」更具體地說,遊戲「成癮」是「對於人類而言,電子遊戲的意義在哪裡?」 的一個充滿恐慌的答案。

將遊戲定義為上癮媒介的人已在事實上承認了遊戲對於人的重大影響,只不過出於無意識或者思維上的懶惰,比起進一步思索「為何」,他們更多地訴諸於中國文化對於遊戲的傳統偏見遊戲首先是「喪志」的,其次是反文化的;遊戲將人類的注意力調離工作學習等正事,使人成為從屬於慾望,半人半獸的生物。當我們將遊戲與毒品,玩家與癮君子相關聯時,所體現出的是正對於人類喪失自主性與自控力,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的恐懼。

這種恐懼,以及對遊戲喪志、反文化的固有觀念,其實都根植於脆弱的文化偏見,而缺乏真正的事實性基礎。

很搞笑的是,這位作者在解釋「網癮不是一種病」的時候,居然試圖順帶為「遊戲成癮」來進行洗脫。電子遊戲成癮(Video game addiction)已經在學界被廣泛認同為一種成癮型心理疾病,雖然在如何診斷方面仍然有爭議,但在「是否疾病」這一點上,是沒有異議的。更慘的是,美國心理學會(APA)還不滿足於只有「電子遊戲成癮」一項關於遊戲成癮的心理疾病,他們經過調查後指出,由於沉迷網路遊戲造成的影響特別惡劣,臨床癥狀尤為明顯,過度玩網遊會造成部分乃至全部的毒癮及其它成癮型疾病的癥狀,建議將網遊成癮在DSM-5中單獨列項【1】。這個地,請您就別再洗了。洗不幹凈的。

然後本文列出了一堆眼花繚亂的「網癮診斷標準」,告訴大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網癮診斷標準,無法臨床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網癮;除此以外,本文甩出了一個最驚人的命題:「網癮可能不是一種病」,然後居心叵測地將其曲解為「網癮可能不是病」。

學界關於「網癮是不是一種病」的爭議在於,「網癮究竟是病,還是症」。用大家相對聽得懂一點的生理醫學的概念來打個比方,就是說,有些心理學家(比如N.A. Dowling)認為,網癮是「感冒」,其下應該分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多種疾病,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其視為一種疾病來予以治療【2】;而有些心理學家則認為,網癮是「反覆咳嗽」,是多種病都會引發的一種癥狀,人們應該做的事情是,找出有哪些病會引發「網癮」這種癥狀,而不是針對「網癮」這種癥狀去進行治療;還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網癮就和「流行性感冒」一樣,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心理疾病並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

換言之,學界並沒有對「有『網癮』=有心理疾病」這個等式的質疑,質疑僅存在於「網癮與心理疾病之間的關係」。

這篇文章對於心理疾病的態度是,「學界還沒爭論完的心理疾病咱們不急著治」。您這就搞笑了。即使是我們大家都熟知,再三被強調確實是心理疾病的抑鬱症的診斷,在DSM-5里仍然遇到了一次大改。【3】按您這麼說,是不是抑鬱症也不該被急著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咱們等學界爭完了再去治?

在文章接近結尾的地方,作者非常幼稚地提了一堆自以為很有深度的問題,質疑電子遊戲成癮的診斷。而美國心理學會對電子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是——以下內容中遊戲均指電子遊戲(VG):

  1. 沉迷。花費大量時間,即使在不玩遊戲時仍然思考與遊戲有關的內容,或者計劃著下一次什麼時候打遊戲。
  2. 難於撤退。當你試圖減少遊戲時間或者停止遊戲或者不能玩時,你感到坐卧不寧,煩躁,憂鬱,憤怒,焦慮或悲傷。
  3. 容忍度上升。隨著時間的流逝,需要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或者玩更刺激的遊戲,才能夠獲得先前程度的滿足感。
  4. 戒斷不能。雖然理智上覺得應該少玩點遊戲,但實際上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甚至不能自主減少每日遊戲時間。
  5. 放棄其它活動。對其它的娛樂項目,比如鍛煉,見朋友等,失去興趣,只沉迷於遊戲中。
  6. 忽視現實問題。儘管知道玩遊戲會給你帶來一系列消極後果,比如缺覺,曠課/工,過度消費,與身邊的人爭吵不休,卻還是選擇忽略這些惡性後果。
  7. 欺騙/掩飾。對家人和朋友極盡能力地隱瞞你沉迷遊戲的真實情況。
  8. 躲避負面情緒。玩遊戲時,你會暫時忘記或逃避個人問題,舒緩負面情緒,比如抑鬱,焦慮,內疚,無助,自卑等。
  9. 承擔著失去重要關係/機遇的奉獻。玩遊戲使你失去重要關係和機遇,或者給你帶來失去它們的風險。

這九條診斷標準放在這,誰會錯誤地將核心玩家和成癮者混為一談?!

Dowlings對這九條的態度是「這是否是一個有效度且有信度的標準還有待驗證」。除此以外還討論了大量的概念劃分問題。

哦對了。關於這篇文章還有個事兒特別搞笑。作者指出,「網遊成癮」和「上網成癮」的診斷指標看起來十分類似。似乎想以此說明這兩種指標的荒謬性。實際上,所有的SUD,即上癮現象,都有以上9種大同小異的癥狀,把成癮對象和測量標準換換就好,比如把遊戲換成海洛因,把時間換成劑量。

說實話,最近關於網癮的知乎圓桌上,幾乎所有的大V小V都眾口一詞地為「網癮」開脫,把黑鍋全部扔到人渣家長和楊永信身上去(這二者當然都是有罪的了,但一方有罪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反對的東西是錯的,並不意味著非黑即白),大喇喇地聲稱「從來都沒有網癮這東西」。

「網癮」或許是民間的對心理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的表徵的一種稱呼,就像我們還喜歡管各種感冒都叫「受涼」一樣,其實無傷大雅。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於,

網癮是不是病?——是。

楊永信的治療方法可行嗎?——說實話,我不是做這方面研究的,我不知道。

如果不可行,那麼對網癮(或者它背後所隱藏的某種心理疾病whatever)的診斷和治療應該如何進行

繞開這三個問題瞎扯淡的,都是抱著怎樣的心態?我個人對此感到非常地噁心。而我自己,只是擁有基礎的心理學知識和勉強過關的文獻查閱能力,能夠回答的問題只有區區的第一個。

其它問題,還得留待大方之家。

【1】wikipedia,video game adiction條

【2】Screening for Internet Dependence: Do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Differentiate Normal from Dependent Internet Use? D.A. Dowling et. al. 2009

【3】Parker, George (2014). "DSM-5 and Psychotic and Mood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42: 182–190


推薦閱讀:

優化中國製造品牌聲譽管理,杜絕塑料紫菜謠言
12.謠言(改)
最受幼兒歡迎的健達奇趣蛋巧克力被查出致癌,是真的嗎?
曾幾何時,我們變成了被輿論誘導的愚民!

TAG:網癮 | 心理學 | 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