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增強現實)直播概念-系列二

上一篇文章有說到AR技術對直播的概念性應用:AR(增強現實)花椒直播概念版 - 劉一銘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那麼今天通過了一些階段性的思考,希望能夠完善這個話題,說一說具體的客戶端插件使用後的體現形式有哪些?其次,AR技術的發展歷程前瞻是否具備大規模民用的可行性

市面上的AR技術實體案例都有哪些:

1.蘋果公司-移動設備

蘋果公司在美國獲取了AR增強設備的相關專利,主要是外觀上的透明化,此外還包括一項環繞屏的專利。

(這個案例並不是像文章標題所說的直播客戶端,但是有一點可以證明,移動設備將是AR技術的主要應用對象。)

2.可穿戴設備

最早的HUD在軍事、航天甚至汽車摩托車上就有運用,如圖,用來顯示天氣、經緯度、速度。在早期,這個就叫AR。

以上就是其主要應用領域,並且都有很多產品相繼問世,並處於死磕狀態...

但是對於平民化,真實性,適用性的高度匹配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就YY了第二篇文章。設想了一下該技術未來發展歷程,並做了一下簡單的流程。

第一個階段:為了更加真實的場景我們不得不動用大型設備和技術人員來扶持主播個人,再通過通信設備媒介輸出用戶端可視化的現實疊加人物形象,開啟「穿越時空」的大門。這樣的過程並不適用於大眾用戶,大眾化程度還是有待提高,需要再一次的技術變革來帶給我們新的體驗。設想一下,如果將通信設備+可視化設備(除穿戴模式)的形式,結果又會是怎樣?將穿戴模式去除,則是消除「眩暈」,「無長期使用慾望」,「疲勞」等因素,具體的人物呈像也不再需要人造視網膜技術「糊弄」人類自己。這種情況在VR的歷程當中也有出現,而且是技術推廣的一個阻礙,因為你再nb的技術使用起來還是該噁心,就噁心,該暈,還是暈......

於是有的公司為了解決這個用戶困擾,急忙更新了穿戴設備,為其加上了電極部件!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它會通過頭盔刺激用戶內耳,以此來「抵抗」內耳帶給人身臨其境出現眩暈的事實。用戶所面臨的是,需要在「暈」還是「被電機」之間做出選擇....

第二階段:大型設備被更新到客戶端插件,恩,一個插件就OK。但是用戶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人物形象出現在固定的位置,相反則是自定義,自定義形式帶給我們的體驗感受還不夠現實,就像Pokemon Go還不夠現實一樣,我們不過是在地圖中定義自己的捕捉路徑而已,沒有套路反而更不真實。介於眩暈與不眩暈的取捨,也是用戶體驗度高的取捨,如何權衡是該技術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三階段:我將AR設備去除放到通信設備之後,此時的通信設備已經不再需要插件的支持,因為這個時候的通信設備出廠模式就已經配備了AR+VR技術模式,人類可以暢快體驗虛擬+現實的視覺享受,這是一個選擇性,而不是購買設備之後那種必然性

最後呢,恩,本人還是個大四狗,純屬沒事兒閑的,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只能說「對於火熱的技術領域,能想想,就多想想」。

推薦閱讀:

TAG:增強現實AR | AR技術 | 視頻直播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