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講錄|「封建」到底啥意思?農耕民族的武裝殖民?

「封建」這個詞兒,我們經常用,但是意思卻頗為混亂。

我們平常如果形容某人思想陳舊、落後,可以說他「老封建」,但這只是因為封建時代已經過去,於是封建的東西就跟陳舊的東西划了等號而已,只是一個引申的含義,並不是「封建」詞義的爭議所在。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到共產主義社會。這裡,我們的翻譯使用了「封建社會」,來標識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為主要矛盾的社會形態。用這樣的定義來看,把秦始皇統一到清帝遜位之間的兩千多年歷史稱為「封建社會」,還是合適的。

但是,在中國傳統的語境里,「封建」這個詞卻有它本來的含義。

「封建」者,「封土建國」是也。

天子分封諸侯,把一塊土地封給某個人世代統治,這就是封建制本來的含義。

但是,從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封建制」,卻往往會產生誤解。封建最初的含義,並不是天子把一塊現成的土地封給誰,而是把誰封在某地,去開疆拓土。所以,錢穆先生會把西周初年的封建,稱為侵略性的武裝殖民。

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齊國,為東方諸侯之長。但是,那個地方已經離周朝的統治中心很遠了,比殷商故地還遠。周天子把姜子牙封到那麼遠的地方,實際上是讓他經營那一片區域。果然,後來齊國在那裡穩步發展,終成東方大國。

但是,上古三代的中國,是「華夷雜處」的時代,分封的諸國,也有發展失敗的例子。像虢國、杞國之類的小國,後來就滅亡了。那個「玩物喪志」的衛懿公,就喜歡玩兒鶴,終於被「赤狄」攻破了國都,後來是借諸侯之力,衛國才復國。還有後來位列「戰國七雄」的燕國,因為地處偏僻,在春秋時期就險些滅國,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所以,春秋時代的主題,也是齊桓公打出的旗號,才是「尊王攘夷」,而分封制的最初目的,也就是在「攘夷」之中,擴大整個華夏文化圈的範圍。攘來攘去,一方面是華夏諸國之間的間隙中的諸「戎」被次第消滅,原本屬於蠻夷的楚國、吳國、越國等國,也都慢慢融入了華夏文明圈之內,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直到秦始皇終結了這一切。

如果要做開拓性的事業,封建制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而一旦某地開拓完成,就要行郡縣制,來完成統一。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真相。

開疆拓土完成,地方諸侯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與其他諸侯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摩擦也就越來越大,終於導致戰爭,這是太順理成章不過的了。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主旋律。而自由競爭最後終究是會導致壟斷。先是形成區域性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最後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

柳宗元的千古雄文《封建論》裡面,詳細地比較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優劣。他一再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古聖先賢,並不是天然想要行封建,而是因為統治力弱,對於封國諸侯無法直接統治,這才順理成章地行封建。

秦始皇統一之後,封建制雖然經常會反覆,屢屢死灰復燃,但是,中國歷史的主軸,卻已經毫不動搖地變成了郡縣制。所謂「百代多行秦政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理解了「封建非聖人意也」,理解了封建制在開拓進取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史。
推薦閱讀:

現在的社會還存在封建殘餘么,為什麼?
寶寶半夜哭鬧,家裡人請了個大師喊魂,真的管用,請問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如何評價《軍武次位面》S01E06提到「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個觀點?
如何評價帝哲這答案能在知乎得到近四千贊(2017.6.28)並漲粉?
清朝是如何解決外戚和宦官干政問題的?

TAG:中國古代歷史 | 封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