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詩篇》,你的情懷消費得太值得!

前天,冒著雨去看了一次眾籌包場的電影,一個低調的在去年面世、未經任何排片宣傳、於無聲處在中國國際紀錄片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並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和台灣金馬獎入圍的內地紀錄片。意外的是,在我收到觀影邀請的時候,這些華麗麗的、本可以製造龐大噱頭的頭銜完全沒出現。這樣內斂的風格,我很欣賞。

兩個小時,看了六個穿插著卻不錯亂的勞動者故事,眼前閃爍了無數行詩意的文字,兩者造成的反差,在平緩的鏡頭語言下,暗涌著無邊可能性。

電影記錄的是六個穿梭在城市裡的普通工人,包括叉車工、充絨工、爆破工、制衣廠女工、礦工,和永遠停留在24歲的富士康流水線工人。他們代表了親手托起工業時代的那群人,同時也代表了這個群體的悲情命運。他們做著辛苦的工作,拿著微薄的收入,沒有享受任何合理合法的保障,忍受著來自資本社會既定規則下的冷落甚至欺侮。

選擇關注這樣一個群體,有多重角度,慶幸的是,這個電影選擇了一個最溫柔的切入點,那就是來自他們的詩篇。詩歌,彷彿已在文學圈邊緣化好久的體裁,在小說IP鏈迅猛圈錢沖向商業化的時候,這些工業製造者,托起了屬於這個時代的詩意。凡人詩,誇張的、剋制的、殘忍的、平靜的,流淌的文字,如一股清流,洗滌了銅臭味,凈化了漫天陰霾,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開闢出別樣的通透。

我不愛讀詩,尤其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人群寫的詩,在象牙塔待久了,寫出的東西難免摻雜太多形而上的空虛。而有故事的人,會在詩里展現真實的智慧,那種意象化的、腳踏實地的表達,反而更感人。

不論物質多匱乏,他們依然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對此,我除了敬意,還是敬意。

影片的鏡頭語言算是除了故事主題外的一大亮點,多個人物面孔的特寫,伴隨背景音的娓娓道來,不用煽情的音樂,從每個人的眼神、膚色和皺紋里,很多東西不用贅述就懂了,共鳴點也就有了。在講述已故的富士康工人許立志的時候,鏡頭多次停留在他生前租住的房間,許立志的兄長幫他整理遺物,其中包括很多他生前最愛讀的書,有一本是惠特曼的詩集,畫外音播放的是他寫的詩,講述令他期待的,也令他絕望的世界。

要問最觸動的畫面,我和觀影后分享感受的小夥伴所說的都不大相同。當烏鳥鳥在廣州招聘現場尋求內刊編輯職位時,他找到一個物流運輸公司,他給招聘人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對面那個人,用廣東腔濃重的普通話對他說,「我沒有文化啊,所以你這個我不懂啊…我只是賺錢的,對不對?有文化賺大錢!沒文化賺小錢!對不對?你這個我不懂,我沒文化啊!」(原話記得不太清楚,但意思是這樣)那麼,寫詩的烏鳥鳥,作為他口中的文化人,艱難找尋生存的機會,而對面這個沒文化的人,賺著小錢,招著同樣沒文化的打工仔。生活荒誕又真實,太刺痛。

整部電影,剋制、緊湊,極力放大每個人物最極致的呈現,極力弱化該主題有可能發生的所謂上帝視角或優越感,從頭到尾由詩歌串聯,很意外地,用詩牽引出關注農民工這一社會熱點,無論從觀感還是接受度來說,都做的恰到好處,儘管個別鏡頭的情節設計略顯矯情,但放在整個電影的完成度上來說,真的可以忽略不計了。

勞動者的身份,在這部紀錄片里,發生了奇特的變化,或者說是錯位。歷史上,工人階級通過暴力表達不滿和反抗,如今,他們用詩歌製造了這場無聲勝有聲的抗爭。據說第二部也要製作完成了,真的真的很期待!


推薦閱讀:

網友是如何評論《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
《談判官》談一場針鋒相對的另類戀愛
《花滑女王》她旋轉的冰刀,划出的都是愛的形狀
如何評價鄧超孫儷主演的惡棍天使?
游本昌演活了濟公?

TAG:影視評論 | 吳曉波 | 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