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101 | Something Is Coming - 「知乎」和「果殼」的短兵相接
Update Log 1.0 初始文章發布
Update Log 2.0 根據事實的進展,增加「知乎的反殺」一節,些許文字修正
引言
「值乎」和「分答」打的如火如荼。
第一反應卻是「權力的遊戲 」第二季中 Theon Greyjoy 趁著 Rob Stark 南下對北境的奇襲。但比起劇中的慘烈程度,「值乎」和「分答」只能算是偵察兵的短兵相接。
一三年的時候 @kmxz 在「知乎」實習,我在「果殼」Mooc Academy 當 Labor(因為沒有報酬,所以不能叫實習),當時就下了這樣一個判斷:「知乎」和「果殼」必有一戰,就像 Theon Greyjoy 永遠不是一個 Stark 一樣。(本文絕無任何「知乎」和「果殼」間戰事會如同劇中發展一樣的暗示)
短語音的邏輯
中文短語音,最早還是得追溯到微信對講機。雖然我一點也不喜歡「微信」這個通常被稱為神作的產品,在我淺陋的知識面內這確實「微信」是原創的。
中文短語音的紅火根植於漢語本身的特性,這裡有一個笑噴飯的問題:
如何評價暴雪永久封停 1572 個《守望先鋒》遊戲帳號? - 暴雪娛樂 (Blizzard)。
BLIZZARD: User Names Can Only Be 6-12 Characters Long
CHINESE: Alright, Time To Write A Story
漢語有著極高的信息密度,根據「 如何測出一句話中的信息量」,漢語的信息熵高達 9.65 比特,反觀英語是 4.03。此外單音節的漢字,以語音的方式呈現時,信息相當於被變相壓縮了一道。以下事實也從側面映證了這個觀點:英語口語中有著大量的連讀,反觀漢語中幾乎所有的方言都沒有大規模的連讀,甚至北京方言中的「兒化音」使用一個讀音讀兩個漢字。
作為一種高信息密度的語言,輸入時不可避免的會導致需要再經過一次轉譯,用更通俗易懂的話來說,輸入時必需用「輸入法」。根據「維基百科」相應詞條,漢語,韓語和日語是唯三需要輸入法的語言,且漢語是其中唯一沒有通用拉丁化輸入方案的。搗鼓過 Linux 同學都應該被 iBus / Fcitx 折磨過,以至於在某一段時間內完全沒法輸入中文。
不要小看這一道轉譯,這意味著中文的電子輸入無法做到「所見即所得」,無論是「拼音」「五筆」還是「手寫」,最終都還需要一道確認,常常會導致思維的中斷。這使得作者很難進入「心流」的狀態,對於連續而高效的寫作是致命的。
短語音解決了這個問題。
語音之短
但「短語音」肯定不是一個「知識變現」或者更確切的說「深度信息變現」的好主意。
個人創作的非專業作品(這裡的「非專業作品」指的是作者不以此謀生),最終呈現的方式還是得靠文字。
對作者而言,「文字」相較於「音頻」「圖片」「視頻」等富媒體來說,幾乎所有人都經過了至少十二年的訓練(看看高考作文的熱度就知道)。
對讀者而言,可檢索,可重組,可預覽,每一條都是至關重要的。「可檢索」意味著信息更快的到達目標用戶(搜索視頻的時候也是搜索文字標題);「可重組」意味著信息成幾何級數擴散,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各路被大規模聲討的營銷號;「可預覽」則意味著大大了降低讀者的付費門檻。
「不可檢索」「不可重組」這兩條就已經意味著無論「值乎」還是「分答」都不可能成為下一個「微博」。
作為主戰場的知乎 Live
對與「知乎」而言,Live 才是主戰場,如同「權力的遊戲 」第三季中 Lannister 之於 Stark。
到現在為止,總共聽了三場 Live,如下
張亮的 Live:「創業者的操作系統」 - 逆旅 - 知乎專欄
Lewind 的 Live——滅絕,人類的原罪? - 谷地聽風 - 知乎專欄
汪有的 Live ——啟蒙時代的絕響:從《百科全書》到化學革命 - 汪有的文章 - 知乎專欄
Live 使我想起了一種在中國大學幾乎絕跡,但本人最為推崇的學習方式 - 「討論組」。付費的門檻把「噴子」擋在了外面,使得大多數聽眾都對此議題有著真切的興趣。因為畢竟每一分鐘都是人民幣啊!
但不知道是付費門檻高低,還是討論議題的緣故,「張亮的 Live」更像一個討論組,而「Lewind 的 Live 」和「汪有的 Live 」則更像是上課或者是聽講座。前者的效果要遠遠好於後者,主要的原因(至少我認為)是作者和讀者間沒有做到即時的反饋。
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關注點比較詭異
Lewind 的 Live :「作為方法論的進化論」
汪有的 Live :「為什麼 Fourier,Laplace 這些大腦袋會搗鼓這些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並沒有什麼用的諸多數學變換?」
雖然我一點也不喜歡 NBA,但不得不承認「漲工資說比賽」的思路是很贊的 — 對某些實時事件的內行解說。比如即將發生的「柯潔大戰 AlphaGO」,「Summer Clover」和「高飛龍」的講解,只要費用控制在三位數以內,我都是很樂意付費的。
知乎的反殺
「值乎公眾號工具包」免費開放 | 內測召集
看到這個消息,我興奮的差點沒敲桌子打板凳。倒不是因為我有「公眾號」需要使用這個工具包,而是因為「知乎」這一仗打的實在是太漂亮了。
還用 GoT 裡面的例子做比方,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戰場局勢(和 GoT 劇集不完全一致):
Stark 占著 Winterfell 「知乎」占著「中文互聯網知識型社區」的高地
北境兩軍的偵查兵相接 「值乎」和「分答」的小規模戰鬥
Greyjoy 的大兵還在路上,目標直指 Winterfell 「分答」攜著超過一億的估值,開始從「知乎」挖各種大中小 V。
Stark 的重兵在南方對抗 Lanister 「知乎」的重兵還在 Live,一時半會還抽調不過來。
如果是你,你怎麼做?
孫子曰: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退為進,重劍無鋒。「值乎 3.0」不求有什麼突破,只要能擋住「分答」就行。「值乎公眾號工具包」開放了以後,「分答」要對抗的可就不僅僅是「值乎」,而是整個「微信公眾號」甚至整個騰訊系了。
這和 Jon Snow 打開長城,把 Wildlings 放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論
「知乎」和「分答」或許會成為現象級的產品,就像當年的「臉萌」一樣,曇花一現罷。套用「采銅」的話「產品的半衰期太短了」。
Something Is Coming,Something 或許是「知識分享」,或許是「語音社交」,當然也有可能像「異鬼」的起源一樣,誰也說不準。但無論如何,對「知乎」和「果殼」而言,真正的大戰還遠未到來。
附錄:不客氣的批判
「知乎」以下三點令人極度失望:
- 像素級抄襲「分答」,已經有很多人說過了。
- 利用技術手段降低了「分答」在站內討論的熱度,無論如何辯解,這都是嚴重違背其引以為豪的「互聯網精神」的行為。這次可沒有廣電背鍋,這個邏輯和「百度」把「Google」`趕出中國的邏輯是一樣的。
- 文案真的不是從「真理部」畢業的嗎?
推薦閱讀:
※上周交互同學問我:怎麼排產品路線圖
※呢喃25
※嗶哩嗶哩(Bilibili)分析報告
※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大咖金句?
※不要給自己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