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產品設計的邏輯(一)

文章通篇原創,個人無任何微信公眾號,編輯他人公眾號。允許轉載,但請標明出處。

這是篇個人的學期項目的全記錄,希望能以此介紹德國的產品設計背後的邏輯,不才,權當拋磚引玉。

先介紹下課時設置,整個項目持續3個月,每周二下午2點上課至6點,期間有一次去往柏林參觀博物館。每個人會分配到一個設計師,對其進行研究。我動筆寫這篇文章時,項目進行到了第三周,在去柏林的前三天。

課程總共16個參與者。上課內容往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同學輪流上來講演,演講內容在開學時就已經分配好,或者介紹在過去的一周內為這個課程做了哪些事情,其中有什麼思考。整個過程嚴肅。

以下是課程的描述,這門課針對低年級設置,最後的任務是設計一個系列,或者一個關聯產品。什麼是相關聯產品?舉個例子,啤酒瓶和啤酒瓶蓋,這兩者若是失去任何一方都失去存在的意義。只有共同存在才能實現價值。諸如此類,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例子可以參考。

引用一段課程介紹。

Relations in between Objects Volumen und Proportion im Kontext von Form und Funktion

Der souver?ne Umgang mit Volumen und Proportion im Kontext von Form und Funktion ist eines der faszinierensten Handlungsfelder für Produkt- und Industriedesigner. In diesem Projekt studiert ihr mit unterschiedlichen analogen Modelbautechnicken, wie sich dieses formale Spannungsfeld inszenieren l?sst.

Das geschieht zun?chst am Einzelobjekt ansich, darauf aufbauend in Form einer Objektfamilie mit formalen Bezügen und schlie?lich in Form eines Objektsystems mit funktionalen Abh?ngigkeiten.

Der Output wird dabei durch die intensive zeichnerische und modelbauartige Variantenbildung erzeugt, sprich mit zahlreichen, schlüssig voneinender abgeleiteten Entwurfsstudien. Das Finale wird die Pr?sentation und Inszenierung eines ausgereiften und belegbar funktionalen Objektsystems sein, sowie einer formal spannungsvollen Objektfamilie.

第一次Termin(課程),Mark教授帶來了4件物品,直接引入並介紹了斐波那契數列。「不用斤斤計較這個數列怎麼來的,同學們,直接用吧,它怎麼來的不關我們設計師的事情。」要求每人在這4件物品結合斐波那契數列發揮,創造出自己所想的造型,以草圖形式展現。

(4件物品,供大家自由發揮。)

(我所選的物品,一個方塊,帶一個黃酮的圓柱體。從這一刻開始,忘記它原來是什麼,這根本不重要。)

(隨堂,11張草圖)

以上是我所設想的造型。此過程作為草圖,並沒有特別考慮斐波那契數列在中間的作用。然而教授表示不滿意,我是該課程中最高學期的學生,當面給了我壓力。無非是要我做個好榜樣,我看看我四周,都看著我。我覺得自己被看扁了,生氣了。決定拿點真本事出來,弄死你們這群傻逼,後面這句當然這是開玩笑。

第一次碰面到此結束,留堂作業是,挑選三個最滿意的ideas畫在a3紙上,並做紙模。項目提供的材料有160g A3紙,1mm 和 1.5 mm 的 700*1000mm 白板紙(Finnpappe),1mm 瓦楞紙板。自由使用,做出想要的模型即可。竟然有免費資源可以用,是時候大幹一場了。教授知道我用激光切割機很溜,指明第一次不讓我使用機器。要求都用手劃線和裁紙,理由是將來有自己的工作室時,沒有激光切割機。

回到自己的工作桌前,想方案。每人都能在Atelier(工作室)得到一張屬於自己的桌子,配備電腦。

我做紙模的具體方法不表,反正我還是走了捷徑。我不喜歡用尺規作圖,極其不喜歡。材料我選擇使用160g A3紙,這種紙厚度足夠,可以支撐起自重,且經濟。模型的難點是有很多圓柱體,圓形邊框的沾粘是比較困難的。

效果如下:

(模型一,手抖做反了)

(模型二)

(模型三)

第二次會面,上課的內容為我為什麼選擇這3個造型,這三個造型怎麼得到的。我當時面對所選對象時,想的是一部相機,所以就按照自己的見解畫了出來,思考過程不表。另外兩個是對於對象各個比例的縮放和取捨而得到的。整個過程非常自由,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教授看了看我的模型,沒有說話。看來這次應該壓住場子了,學長沒白當。教授也表示我可以用激光切割機了。哦也!

教授會在每個同學的報告之後給予反饋,並且布置下一階段的任務:選一個物體繼續發展,並且做兩個模型,這三個模型必須有關聯。並且選擇一個自己覺得在比例上非常合適的物件,在下次碰面解釋為什麼選擇它。第二次會面結束。

回到工作台前。

好像教授要限制思路了,往更深的方向發展。還是老方法,縮放,改變比例。玩的就是這一套。首先是畫草圖,再選擇一個方案做模型。這裡插一句,德國學生的草圖水平很差,甚至可以說水、爛。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做好設計,我的理解是,草圖是設計師自己與自己的溝通的工具。自己能看懂草圖就可以了,展示的時候,就上模型。模型才是最好的表達手段。

(經過一系列的變形後,這是中間階段的模型。中間的圓盤可以轉動,這一點十分吸引我。我最後選擇這個模型更加深入,並做了3個類似的模型。)

(被淘汰的造型,也有一個模型。按照思路,圓柱體都是可以轉動的。但由於過多膠帶導致沒有縫隙可以活動。這個模型花費了我至少4個小時的時間,然而丟進了垃圾桶。)

(前世與今生。family,圖1)

(family,圖2)

(family,圖3)

三個模型的所有尺寸嚴格按照斐波那契數列而來。如果與之前我的其他的模型比較就能發現,這個數列有多神奇。比例非常讓人舒服,省去了許多改比例的時間。再做模型的期間不考慮任何功能,這個造型將來會變成什麼產品,將做成什麼。但是不排斥帶有一定的產品傾向去發散自己的idea。比如我當時滿腦就是唱盤機。

(所選的物件,Smartisan T1 包裝盒)

第三次會面,我對此的解釋是,雖然是包裝盒,每個物件的擺放都被精心設計,按照一定的比例去排列。營造一種秩序美。另外一個原因,再做了這些的模型後,圓形對於我來說有一種吸引力。

第三堂課到此結束。

作業:

1. 找到一個對象再重新構思,得到兩個新的物體,他們存在聯繫,缺一不可。

2.再找一個最喜歡的對象,做出模型。要求一個物體用紙板做,另一個用鐵絲彎曲。

如此,就這樣踏上去柏林的旅程,開始Exkursion。

柏林課內實習。

這是要求之內的課程,非常累,每天就是去博物館,要麼就是去下一個博物館的路上。 一個Erwin Wurm,一個Carl andres,還有一個私人博物館Museum der Dinge,這個博物館非常有意思,我是第二次去。裡面陳列的都是工業產品,都是普通的消費品。有意思的是,你不認識他們,你也沒必要知道他們是什麼,說不定就能給你下一個產品帶來靈感。

放幾張圖片。

(Museum der Dinge,圖1)

(Museum der Dinge,圖2)

(Carl Andres 作品)

(Erwin Wurm 作品,原圖,無縮放)

(柵欄,一般在工地旁,隔離施工區域。這個將是聯合模型的原形。)

(放一張思考過程)

(由工地柵欄發散而來的模型)

做到這裡,問題產生了。在做的過程中,我一直對激光切割的紙板如何彎曲十分感興趣。之前做的一系列的圓盤都是在電腦里畫好圖(費時),再拿去激光切割的。但是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尤其在模型組裝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回憶之前有沒有類似的方法,或者在其他領域有類似的方法可以轉嫁到紙板上來。幸運的是,在入學初,學校走廊里一直擺著一個模型,它一直放了很久很久,我每次路過都會多觀察幾眼。然後今天我用到了。同時也找到了與之對應的一種板材彎曲的工藝。

(kerf bending)

(測試小樣。)

(兩種測試小樣終稿。)

(最終效果)

(braun,博朗收音機,這個模型我要好好做。)

選這個模型,其實我是有目的的,因為外輪廓的圓倒角和邊框的斜坡能非常好的測試我之前的小樣。再製作過程中其實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材料限制,不能彎曲過小的圓角。如果看最終模型的旋鈕,就能發現:本身我是打算用板彎曲一個錐台的,發現做不到,只好用幾個圓盤沾粘來表示。

(博朗收音機模型,圖1)

(博朗收音機模型,圖2)

教授覺得可以繼續深入下去,可以開始考慮課程要求的,一個系列,或者一個有子母產品。

第一章告一段落。

做個總結,整個課程進行到現在,其實是為低年級的同學做一個熱身,引導他們如何去設計思考,做許多簡單的練習,尤其是做模型,這一點教授非常看重。要對自己所做的東西提供來龍去脈,這是邏輯,有時候看起來這個邏輯很可笑,但它就是存在了,別質疑它,接著做就對了。因為顧客沒人在意設計師在想什麼,怎麼想,他們只在乎最後的產品。所以,讓思維自由一點。

為什麼要這麼做,可以看起來不那麼實際,但是一定要有為什麼,他希望看見學生的思考,而不是一句話帶過。而思考不僅僅只是說,啊我覺得這個玩意兒很炫酷,我覺得可以用到我的概念上來。你要展示你的理由,它與你概念相吻合的地方,試圖去論證它的價值。思考是要動手去驗證想法。是否可行。尤其是在看到一個不是特別規整的模型的時候,它所帶來的刺激是非常大的。別羞澀,動手做。

(隨手一拍,5月30日)

修改於2016年6月3日

推薦閱讀:

阿萊西給了世界一把「會唱歌」的小鳥水壺
體驗做得好,工業旅遊才見效
340m2廠房重生,翻新loft工業風,打造靈魂的歸宿
智能監測終端設計|低壓數據監測終端設計|手板製作|模具開模
給手工控準備禮物?這裡有一份推薦|這個設計了不起

TAG:產品設計 | 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