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的,今天貼一下自己的讀書筆記,同時也是自己對這本書的總結。在互聯網產品經理工作的過程中,學會提問,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當然,這不止於產品經理,對於運營、商務,甚至是開發,也是同樣適用的。
擁有批判性思維是具備理性思維的一種基礎修鍊。在讀的時候,越發感覺國內在這方面做的不足。結合自己產品經理的工作,也有了一些思考。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所經歷的教育真的很缺這一塊。即便是參加工作後,這一部分也沒有全面系統的學習過。(說的是我自己啦~)
一
批判性思維的三個方面:
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海綿式」與「淘金式」思維:海綿,吸收,知識儲備,相對被動;淘金,篩選,知識互動,提問的態度;兩種思維在應用上要對立統一,我們似乎只被教了前一種,小學老師都說「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對知識渴求」云云。
學校只教我們去回答有正確答案的問題,生活中更多的問題卻只有參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優解,並且以「如果……那麼……」的形式存在。複雜的問題往往沒法顯性化,只能靠經驗積累的傳遞。
在決定評估一個問題前,要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關鍵問題的結構: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理由是什麼?
那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證據的效力如何?
有沒有替代原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那些合理的結論?
當你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的時候,你的問題會更佳的深入。
二
要具有批判性思維,首先要從論題和結論入手。如果找不準作者或者演說者的結論,你就會曲解別人的意圖,這樣做出的回應也會是驢唇不對馬嘴。
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者討論的問題或爭議,它是後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
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者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於否提出的問題;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結論是作者或者觀點提出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如何找到結論:
問問論題是什麼?
尋找指示代詞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
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問一問「所以呢?」
三
只有問一問別人為什麼持有這樣的觀點,並得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才能公正地判斷什麼應該同意他。
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者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或者其他陳述。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者邏輯依據。
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的時候,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
理由和結論構成了「論證」。當我們談到某人的論證的時候,我們在談論單個理由和相關的結論,或者是一整套理由和他們將要證明的結論。
論證本身的幾個特點:
論證必有其目的
論證的質量有高低之分
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要構成部分——結論和理由
另外,一個聰明人和另一個聰明人說話時,大家總是先說「等一等!」不要過早地做出判定。花點時間思考論證之所在,然後再去評估我們認為別人說過的那些話,只有這樣對提出論證的人才夠公平,同時也能夠提高交流的質量。
四
如果每個詞都有一種潛在的含義,而且大家都認同這個含義,那麼迅捷有效的交流就可能實現。可惜的是,大多數詞語都不止一種含義。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喝片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和每個人交流都會遇到概念同步的問題,不是么?
我們常常誤解所讀的文章或者聽到的言論的意思,因為我們常常想當然的以為很多辭彙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並且我們會高估自己的理解,認為自己能夠理解對方的意圖。
如果有人想要說服我們相信某件事或者動手去做某件事,在我們認真地考慮他的論證到底有多大價值前,那個人首先就有責任澄清任何可能存在的歧義。
與結論相關的關鍵字存在歧義的話,是需要重視這些關鍵字的,因為它們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並且,關鍵字越是抽象,人們越是有可能對其作出多重解釋。
五
在所有的論證中,都有一些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況下他們卻不會明說出來。就好像你眼看著魔術師把手帕放進了帽子,出來的卻是一隻兔子,而你壓根兒就不知道魔術師暗地裡到底玩的是什麼把戲。
假設,就是一個看法,通常沒有明說出來,而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並用來證明其表面的推理論證。
假設的特徵:
隱藏或者沒有明說出來(大多數情況下如此)
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去哪兒找到假設:首先查看理由,然後查看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在特定情形下沒有明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的偏向。在尋找價值觀假設的時候,你應該盡量說明自己的價值傾向。
描述性假設,是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或者事件過去、現在或者將來是怎麼樣的看法。找到描述性假設的方法: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的鴻溝;尋找沒有明確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想法;將自己與作者互換位置進行思考;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認識到有可能存在的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作假設。
避免浪費時間分析無意義的假設,認清假設是否有意義。
六
判斷交流著的推理是不是以錯誤的假設為基礎,是不是通過邏輯上的錯誤或者帶有欺騙性的推理來糊弄你,就要特別小心推理過程中的那些詭計花招。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在於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謬誤,就是推理過程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些手段來說服你採納其結論。
三種常見的謬誤推理過程中的「詭計花招」: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係
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則取決於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謬誤的種類:
人身攻擊謬誤,指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
滑坡謬誤,指的是假設採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一些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的發生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是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麼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採用
偷換概念謬誤,是指謬誤在論證中的關鍵字有兩種或者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訴諸公眾謬誤,是指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可接受的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是指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訴諸感情謬誤,是指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受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
稻草人謬誤。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其實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並不存在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亂扣帽子謬誤,指錯誤地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者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光環效應謬誤,是指使用模糊、因為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的辭彙,是我們傾向於同一某件事而不去細緻地檢查其理由
轉移話題謬誤,指將一個不相干的話題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轉移開,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
循環論證謬誤,指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七
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這一簡單要求的反應是怒火中燒或者退避三舍,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意識到,沒有證據,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本來不應該那樣底氣十足。
什麼是證據?所謂證據,就是持論者所高職的明確信息,用來證實或者捍衛一個事實斷言的可靠性。在規定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來證實屬於事實斷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論證中,需要有證據來直接證實一個描述性的結論。
我們開始的時候就要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以及專家意見,它們能證支持明論證么?
對於事實斷言,我們需要:
我們為什麼要相信這個證據?
緊接著,這個斷言需不需要證據來證實?
證據的效力如何?
事實斷言的組成部分:描述性結論、用來證實描述性或者結論性結論的理由,以及描述性假設。
主要的證據類型:
直覺
個人經歷。個人經歷作為證據,存在以偏概全謬誤。以偏概全謬誤指一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體的結論
典型案例。當心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
當事人證詞。證詞中有關選擇性、個人興趣、省略信息以及人為因素的信息和問題,需要格外注意
權威或專家意見。謹記專家也會犯錯誤。
個人觀察
研究報告。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使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
科學研究作為證據的時候,我們需要謹記:
1)研究的質量參差不齊;
2)研究成果會互相矛盾;
3)研究結果並不能證明結論;
4)研究結果不可避免的帶有研究人員的主觀因素;
5)作者或者演說者會歪曲或者簡化研究結論;
6)研究的「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
7)研究人員的程度也會影響研究結果;
類比論證,指的是一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知的相似點作為基礎,將導出關於其中一件事物的一個相對未知的結論。
八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類比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做出了錯誤的假設:兩樣東西在以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他們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會有相似之處。
具有人們熟知的某些特徵的事物被用來幫助解釋和它具有類似特徵的事物,通過留意這一現象,就可以識別類比論證。
評價一個類比的質量,要關注兩個因素:
兩個做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
相似點和不同點之間的關聯
如何找到類比:
識別在研究的情況的一些主要特徵;
找出與上述情況有相同特徵的其他熟悉的情況;
判斷熟悉的情況是否能為你提供關於不熟悉的情況的一些洞見
當自己做研究和調查的時候,要不斷地觀察並做好記錄。在開始研究錢,要建立一套程序或者規則來指導研究過程,即方法論。做研究的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保留精確的可隨時查閱的紀錄。最後,記住你的研究結果所存在的局限。
九
人類都有這樣強烈的傾向,願意相信如果兩件事接連發生,那麼第一件事肯定導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再寫出一片極出色的論文的同時,戴了某一頂帽子,所以你現在一些論文就堅持戴同一頂帽子。
這時候引出的概念就是替代原因,即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有果必有因,並且可能的原因和解釋不止一個。在實際的工作中,你需要時刻問自己是否能夠發現替代原因。
記住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發事件發生的其中的一個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避免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
還要記住,有相關性並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係!要避免因果混淆謬誤以及忽略常見原因謬誤。
以及「在這之後」並不等於「因為這個」!如果你這麼認為,那你就犯了「事後歸因謬誤」。一件事盡皆在另一件事之後發生,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
判斷哪個原因更合理的標準主要有:
邏輯上的合理性
和你所學其他只是之間的一致性
以前解釋或預測時間的成功率
十
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據的時候,一定要當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來幫你判定這些數據到底多讓你動心!
面對這樣的數據的時候,在做出反應前,先要問一聲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十一
推理說服不夠強,並不是因為說出來的不頂用,而是因為有可能省略了太關鍵的信息。就像馬戴的眼罩一樣,眼罩讓馬心無旁騖的關注前方的道路,但同時也阻擋它去關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許是至關重要的信息。
同遇到讓你心動的數據的時候一樣,面對不完善的信息的時候,在你準備接收它之前,先打個問號。你需要考慮下,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
不完整的推理出現的原因:
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
由於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儘快完成
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
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
持論者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十二
很少有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是」或者斬釘截鐵的「不是」來回答。
這時候,我們需要面對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能得出什麼合理的結論?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避免「二分式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會過度限制我們的視野,從而破壞了推理的進程以及問題的解決。
面對二分式思維方法的時候,需要你對任意一個結論提出以下問題:
結論在什麼時候是精確的?
結論在什麼地方是精確的?
結論為什麼或者為了什麼目的才是精確的?
二分式思維方法考慮的是「該」或「不該」,而你通過提問,會將持論者帶入「這取決於……」的方向上來,以會逐步避免這種思維方式。在某個條件下尋找合理的結論,並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尋找可能的結論。這時候你們的思維會更加靈活,有了更多可能的結論,更多可能的自由選擇。
十三
在互聯網產品經理工作的過程中,學會提問無疑對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
本文作者 鄭幾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殺死一隻柯基犬
※為什麼會有宗教?宗教究竟是什麼?
※一篇文章讓你徹底理解批判性思維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