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子女卻被稱為世間偉大的母親,為中國婦產科事業貢獻一生

廈門鼓浪嶼的毓園,有一座雕像面朝大海,面部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它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望與緬懷。

這塊碑紀念的正是那位平凡又偉大,被世人稱為「萬嬰之母」的醫生林巧稚。

她是中國現代產婦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可她本人卻一直說:「我只是一個醫生,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是的,她一生中沒有什麼流芳百世的發明,更沒有獲得什麼舉世矚目的大獎。

只有親手接生過的5萬多個新生兒,親手救治的無數婦女。

為了事業,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選擇終身未婚。

彌留之際,她最牽掛的還是她的產鉗和她的病人。

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廈門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父親是歸國華僑,字典里從未有過「重男輕女」這些字眼。

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學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接受良好的教育。

才5歲,她的母親因宮頸癌離開了人世。長大後,林巧稚就拚命念書,立志當一名醫生。

林巧稚一家

在那個年代,人們普遍地認為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越早嫁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當林巧稚中學畢業後決定去報考協和時,家裡一下子炸開了鍋。

協和醫學院要讀8年啊,在她的家鄉,20歲的女孩子早就已經是好幾個孩子的媽媽了。

幸好,開明的父親十分支持她的決定,還幫她籌集了去考試的費用。

當年的夏天,她與同伴余瓊英一起來到了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

考試時,一位女考生中暑暈倒了,因為男老師不方便實施救治,林巧稚果斷放下未完成的試捲去照顧她。

上海協和醫學院考場舊址

然而,當她回到考場時,考試已經結束,她最擅長的英語試卷沒有做完。

林巧稚只好心灰意冷地離去,對考試結果也不抱什麼希望了。

大概一個月後她意外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

據說當時的監考老師專門為林巧稚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稱讚了她的品行和流利的英語。

眾所周知,醫學生的大學天天過得跟高考衝刺一樣緊張。

他們得整日上課、背書、做實驗,才有辦法通過考試。

而那時協和醫學院的制度比如今還要嚴格許多,分數要達到75分以上才算是及格。

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則會被直接退學除名。

所以,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林巧稚就發奮讀書。

讀書時的林巧稚(中間)

經過8年苦讀之後,原本25人的班級也只剩下了16個人。

林巧稚的成績則一直高居榜首,還獲得協和的最高獎學金即文海獎學金,成為了首位獲得該獎的女學生。

畢業後,幾乎協和醫院每一個科室的負責人都向林巧稚拋出了橄欖枝。

可她偏偏選擇了當時尚在起步階段,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婦產科。

林巧稚(中排右二)與協和醫學院同事合影

原來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產婦都是在接生婆不夠科學的方式下助產。

這使得生孩子成為十分危險的事情。

據估算,產婦的死亡率達1.5%,新生兒的死亡率更是高達16%

林巧稚於心不忍,她希望能讓自己的同胞姐妹們都意識到科學生產的重要性。面對婦產科醫生不能結婚生子的無理規定,她說:那我就一輩子也不嫁!

工作沒多久,她就遇上了人生中第一個大考驗。

深夜,一位年輕的婦女子宮破裂,流血不止。

可當時林巧稚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樣的病人,只好迅速向科主任報告危急情況。

眼看著病床上的婦女臉色越發蒼白,眼神也處於渙散邊緣,林巧稚著急得心眼都快跳出來了。

此時,科主任做了一個決定,讓林巧稚自己處置患者,為其進行緊急手術。

徵得家屬同意後,林巧稚毫不怯場,立即通知了手術室,果斷站上了手術台,完成了醫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術。

林巧稚書寫的分娩記錄

不久之後,林巧稚正式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的住院醫生。

這位喜歡穿旗袍,走路飛快的瘦小女醫生,成了協和醫院最忙碌的一個人。

面對診室外排著長隊的病人,她也從不以「時間差不多了」為借口溜掉。

而是耐心地聽她們描述病情,一定要將所有的病人都看完。

每當林巧稚在門診的時候,她都會把當天挂號的所有病人看完才下班。

此外,林巧稚時刻替病人著想:能治療的就立刻治療,吃藥、敷藥就能治的病,絕不給她們打針

她總是一邊檢查、治療,一邊輕聲細語地告訴她們一些自我護理與防護的方法。

許多女人這輩子也沒得到過如此體貼的關心,就連她們的母親,也從沒有這樣教過她們。

僅半年後,她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生。

換做是別人,在協和這樣的晉陞起碼得拼搏三到五年。

她卻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用半年就走完了

而她,也成了當時協和醫院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女性。

可即便職位高了,但她的工作方式絲毫沒有改變,仍每天工作到深夜。

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幾天能正常回家吃飯,有時就只吃一個護士給她帶回來的烤白薯。

她常常跟同事笑稱,自己可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那時,她住在協和醫院宿舍區里那間離小院門口最近的職工宿舍,這一住就是30多年。

在她的床頭,擺著一台老式的電話,上面已經略顯銹跡。

它見證了林巧稚的後半生,見證了她無數的不眠之夜。

無論何時,只要是科里的醫生打電話來詢問建議,林巧稚總是耐心地指導值班的醫生,沒有絲毫的敷衍。

有時她覺得電話里說不太清楚,又會披上外衣立刻去到醫院裡。

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表現,1939年林巧稚被協和派去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

林巧稚(右一)去美國進修

僅一年後,她謝絕了當時導師的挽留,回到了正處在炮火連天的祖國。

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愈演愈烈,協和醫院被迫關閉。

可林巧稚,卻仍然沒有離開已經淪陷的北平。

她選擇在現在的北京東堂子衚衕10號開辦了一個私人診所,為苦難中的同胞服務。

林巧稚私人診所舊址,現北京東堂子衚衕10號

前往她的診所看病的,大多是沒有錢看病的窮苦人,有些甚至連挂號費都交不起。

但林巧稚卻從沒有因此而拒絕過任何一個病人。

她不僅不收分文藥費,還給予她們經濟上的資助。因為在她心裡,愛病人勝過愛自己。

在日寇踐踏的土地上,她苦苦堅持了6年,留下了8887份病歷檔案

想必大家對字跡潦草猶如天書的病歷習以為常了,但是林巧稚醫生寫的病歷是這樣的:

抗戰勝利後,協和醫院準備重新開門,收治病人。

經過戰火的焚燒,整間醫院只剩下了幾張孤零零的病床。

林巧稚就關閉了自己的私人診所,全心投入了協和復院的工作。

除此之外,她還忙於推進宮頸癌等婦科疾病早預防早發現的普查工作。

可當時婦女們還受傳統思想禁錮,認為無緣無故去醫院做婦科檢查是不光彩的事兒。

無奈之下,林巧稚只好帶著助手們去挨家逐戶動員,苦口婆心地講解普查的重要性。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北京的婦女們漸漸了解了普查的好處,開始前往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

緊接著,全國十幾個省市也紛紛開展大規模的醫療普查,一度轟動了國際醫學界。

不久之後,林巧稚再次完成一項醫學上的重大突破——成功治療了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的癥狀之一是黃疸

就這樣,林巧稚在當時非常落後的醫學研究條件下,逐項攻破現代婦產科學的難題。

她先後在「胎兒宮內呼吸」、「滋養細胞腫瘤「、「婦科腫瘤」等方面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

而林巧稚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可是她還是最喜歡別人叫她「林大夫」。

圖左為林巧稚,圖右為王淑貞,均是中國婦產科的開創者

和所有的醫生一樣,林巧稚每天早上去到醫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房。

就是這再普通不過的查房,到了林巧稚這裡,卻成了臨床教學師範。

跟著她進行查房的醫生、實習生經常擠滿了病房。

甚至其他醫院的醫生也會過來參觀,跟著林巧稚一起進行查房。

每當林巧稚帶學生的時候,也會將自己愛病人精神傳遞給他們。

一次,她帶著學生觀察產婦分娩,並要求他們寫觀察報告。

最後,她只給了一個學生的作業評了「好」字。只因為他的報告上多了一行字:「產婦的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為此,學生們很不以為然,林巧稚卻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要以為這句話無關緊要,只有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才會懂得怎樣去觀察產婦,從而發現產婦種種預料不到的變化。

可等到她自己生了病,卻常常因為沒時間去看,而自己苦熬著。

不幸的是,她在1978年得了腦血栓,從此一病不起。

病榻之上的她,卻開始了一部大書的寫作——《婦科腫瘤》。

無論是在輪椅上,還是病床上,她幾乎沒有留給自己一點點好好休息的時間。

她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部五十萬字的專著。

這,是她一生奮鬥的最後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一直昏睡的林巧稚發出了囈語。

她急促地叫喊著,「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身邊的護士急忙拿了個東西塞在她手裡,她才慢慢地平靜下來。

不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林巧稚終生未婚,82年的生命,她悉數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

實際上她並不是一個獨身主義者,她也對生活有過美好的嚮往。

可她知道,她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勢必要照顧家庭,未必能一心一意投入自己的事業。

雖說當時協和的規定是,女住院醫生在職期間不能結婚、生孩子,但當協和取消這項規定後,林巧稚仍然自願選擇了奉獻自己的一切給產婦和孩子

她沒有過自己的孩子,可她的手上,卻接生過5萬多個孩子。

在那個時代,人們叫她「活菩薩」,現在,人們給了她一個名字——「萬嬰之母」。

她懷著非凡的愛,做了一輩子平凡的事。

*參考資料

林巧稚小傳[J].今日科苑,2016(07):44-45.

桂克全.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科之「母」[J].中國衛生產業,2009,6(11):30-31.

紀錄片《大師:林巧稚》


推薦閱讀:

血管出現問題時,腿腳會出現什麼癥狀?
神經幹細胞移植的途徑是什麼?
動態喉鏡的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早上起床出現哪些癥狀說明肝臟出問題了?
中藥有多毒?——《肝衰竭和腎衰竭: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TAG:科學 | 醫學 | 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