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大數據時代的話語權——數據
大數據時代,誰擁有數據,誰擁有對數據的解釋權,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近日,一出順豐與菜鳥的「互懟」,將大數據話語權的爭奪戰擺在了公眾眼前。與此同時,共享單車「免押金掃碼租車」之爭同步上演:一方認為共享單車應該通過與芝麻信用等信用機構的信息共享來減免押金,消除「押金池」金融風險;另一方則認為這是徵信業務範疇,而徵信只宜用於在借錢還錢中防範信用違約風險,而不宜廣泛用於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經濟行為人的內部經營管理。
中國信息協會大數據分會秘書長鄭宏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菜鳥與順豐之爭,還是共享單車之爭,爭論的核心都是大數據時代的話語權。事實上,大數據的市場前景也一致被各方看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達168億元,預計2017年-2020年仍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
個人信用有什麼用?
「數據產生-數據分析-分析結果應用」,這大致是大數據應用的整套邏輯鏈條。如果說順豐菜鳥之爭屬於第一環節,那麼共享單車之爭則是對第三環節話語權的爭奪。
3月16日,ofo與獨立第三方信用機構芝麻信用達成合作,將大數據信用技術引入共享單車領域,首次嘗試讓用戶以信用代替押金,租借共享單車。隨後,永安行、優拜、騎唄、小藍、funbike、一步、北京公共自行車等多家共享單車機構也開始類似的嘗試。
4月14日,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關於共享單車和分享經濟的專題會議,指出要通過加強共享單車公司與「信用中國」網站及徵信機構的信用信息共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共享單車規範發展體系。
5月18日,國家發改委發言人孟瑋透露,在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國家信息中心與摩拜、ofo等10家主要單車企業簽署信用信息共享協議,通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5月22日,由交通運輸部會同多個部委起草的《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公布,提出「鼓勵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採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主任吳洪洋表示,對現在部分共享單車與芝麻信用合作的免押金模式非常認可。
不過,針對這種「以信用代替押金」的做法,也有不同看法。
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撰文《個人信息保護與個人徵信監管》表示,個人信息在徵信中的使用方式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有限使用」。「有限」的標準就是,特定用途特定授權,沒有授權原則上就不能使用。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個人徵信信息一般用於信用交易領域(即放貸活動及貸後管理),不宜在其他領域廣泛交叉使用,否則容易導致侵害個人信息隱私權益的法律風險。
以共享單車市場為例,徵信機構能否將其掌握的個人信用信息直接提供給共享單車企業進行風控管理?萬存知認為,若徵信機構為共享單車企業的資金安全管理提供服務,似乎還是正道;但如果徵信機構與共享單車企業合作,以信用的名義約束租車人,防止自行車被毀壞,則有點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徵信只宜用於在借錢還錢中防範信用違約風險,而不宜廣泛用於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經濟行為人的內部經營管理。」萬存知表示。
兵家必爭大數據
爭來爭去是大數據時代的話語權。
「因為這個行業變化太快,很多事情都比較新,新的方式、新的模式不斷湧現,情況也比較複雜,大家對事情的理解、判斷會有差異,這很正常。」萬存知表示,近年來企業對數據的所有權越來越重視,大家普遍認可數據是一種重要的資產。
《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2017)》顯示,目前近六成企業已成立數據分析相關部門,超過1/3的企業已經應用大數據,大數據應用為企業帶來最明顯的效果是實現了智能決策和提升了運營效率。
此外,自2010年以來,大數據領域成功融資的企業數量也在逐年增加,至2014年進入爆發期,環比上升了193.55%。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初步統計,僅2017年前3個月,便有150多家企業獲得融資,大數據領域持續獲得資本市場的高度青睞。
「目前,阿里、百度、騰訊等在大數據領域做得都很不錯,還有一些商業性公司開始探索政務大數據、旅遊大數據、健康醫療大數據、工業大數據和農業大數據等方面的挖掘,有的已有一些突破,整體形勢還不錯。」他表示,「不過,目前大數據行業整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增長空間非常大。」
效率與安全
大數據應用,好處之一就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表示,在信用完善的國家和地區,企業開展生產活動所備的自有資金佔全部生產成本的比例僅為20%左右;但在信用不完善的地方,這個比例就需要高達80%,很多小微企業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銀行也不會輕易給中小商戶發放貸款。
大數據時代,則給了我們重新定義信用的機遇。誰講信用、誰不講信用,誰的信用程度高、誰的信用程度低,這些過去難以量化的信息,都可以非常便捷地獲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使得每一個普通消費者可以便捷低廉地觀察到潛在供給者的信用度,從而做出理性的抉擇,大大促進了在個體之間重新構建信用關係。
與此同時,大數據開發利用帶來的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也值得擔憂。中國信息協會大數據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文金言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數據已經悄悄地進入到了個人隱私的灰色地段。藉助大數據技術,每個人都被數字化了,你的所有活動都處於外界掌控之下,甚至還可以藉此預知你的未來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每當安裝一個手機客戶端時,軟體都會要求讀取聯繫人、通話記錄、簡訊和彩信等,要麼就是請你同意它獲取手機位置、打開攝像頭、使用話筒錄音。如果你曾經買房,在房產中介登記過個人信息,還會沒完沒了地接到陌生電話,詢問要不要貸款、買房、裝修之類。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還只能叫「小數據」,大數據則要求「互聯互通」,即讓政府、運營商、銀行、網站等各方數據實現跨界和共享,屆時個人方方面面的信息將得以綜合,形成一張完整的「畫像」。
「如果實現這一目標,大數據將成為一個新的『權力』。一旦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通過其牟利,或者攻擊他人,就有可能產生極大的危害。」文金言表示。
目前,我國關於大數據隱私保護的法律還很缺乏。北京市信息資源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穆勇曾經表示,大數據在信息保護方面有三個層面,分別為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國家秘密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很健全,而個人隱私方面的規定則比較薄弱。
張國華則告訴記者,大數據市場目前還處於探索期,遠遠沒有成熟,所以需要開放、包容地來看待,多給它一些試錯的機會。
推薦閱讀: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在O2O領域的應用
※學習大數據的正確打開方式
※大數據時代:發掘大數據未知的潛能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價值與利用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的結果是福還是禍?
TAG:大數據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