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師,你真正讀懂產品需求了嗎?
本人在A廠做交互設計師3年+,越來越覺得設計需要階段性總結來幫助自己和他人得到共同成長,所以希望通過自己工作中的思考和沉澱分享給大家能夠給大家在實際的工作中帶來一些真實的幫助,先拋一個問題~
產品設計項目流程中,需求分析重要性佔比有多少?
個人認為佔50%,這是一個掌舵的環節,如果初期的需求解讀不透徹後面的設計再精美可能也杯水車薪。作為一名交互設計師,我們每天都需要跟產品經理對接,我們需要不斷地消化產品需求,理解商業目標,從而產出符合商業目標的設計方案,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經驗領域技巧背景等的不同,造成在消化需求這一環節其實差別迥異,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同的設計師產出的設計方案會差別非常大,而這也就是普通交互設計師跟高級交互設計師的內功差別處之一。
接下來就從我的實戰經驗中,向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能透徹的理解一個產品需求。
幾種現象:
1.需求非常緊急。
產品經理經常著急忙慌的跑過拿了一份demo稿來找設計師,我要上線一個「XXX...,能不能幫我支持一下這個項目,非常感謝…」,很多時候迫於業務方壓力設計師會快速支持,最後可能業務滿意了,但是問一下自己設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想必很難回答吧,這種做法顯然是對設計質量、個人成長不利的。
2.沒有需求文檔。
嚴格的項目流程,PD/PM是必須要產出嚴謹的BRD的,其中包括商業目標、商業策略、數據分析、用戶聲音、產品流程圖、頁面demo圖等幾個重要部分。一般是因為大老闆倒逼、PD能力問題態度問題而導致,這也給設計師帶來了一很大疑惑和困難。
3.需求方層級過多。
一般產品重點項目,業務大中小老闆都會層層關注,但也給項目負責人角色帶來非常大的溝通成本,PD一套產品需求,他的老闆另有一想法,他老闆的老闆有有高見;這種情況想必PD和設計師的內心是崩潰的
以上3點是設計師根PD直接對話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了,那麼我們設計師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到準確的理解需求,從而產出滿足用戶、體現設計價值的設計方案呢?接下來我用《三要三不要》來談一下我的經驗
三要:
1.要對產品目標達成統一共識。
產品經理與設計師必須對目標高度統一認可,否則不可能做出驚艷甚至是合格的產品。幾乎我身邊在BAT大廠的朋友都會吐槽需要經常和產品經理撕逼,我認為撕逼沒毛病,在這個過程中不是show自己、不是看誰更有道理,而是雙方達成一個高度一致的產品目標。其實這一點在大的互聯網公司往往PD與設計師是有點對立的意思,那是因為部門劃分方式如此。但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是設計師吸收產品目標,幫助產品提升轉化的結果。
以alibaba APP為例,如圖所示假設需求方提出需求說「把Send inquiry做成button」,強一點轉化會更好。其實這裡PD的產品目標是有問題的,一個產品的數據好壞並不是僅僅看一兩個頁面,而是看整個產品鏈路,這裡的產品目標應該是讓用戶更好的從來到APP到聯繫賣家更有效率。一般來說在list頁面用戶還沒有完全了解產品,這個時候並不會有太大可能去聯繫賣家,做的太強容易降低閱讀效率。所以這裡的產品目標出了問題,設計師有責任給予產品恰當的風險及原因。
2.要明確商業假設。
明確了產品目標後,需要有商業假設,也就是滿足目標的產品方案。還是以上圖為例,假設我們與PD達成了一致的產品目標「列表頁更高效的讓用戶篩選產品」,其實滿足這個目標有很多方案,比如說「強化關鍵信息、增加產品對比功能、優化搜索引擎」等等,總之要有一個方案,然後設計師針對這一方案進行腦爆和分析。這一點其實一般不擔心PD給不出假設,而是假設太多或者不明確,最後項目上線效果不理想讓設計師背鍋。
3.要明確用戶人群
這一點一般是設計階段需要重點思考的,但是在需求階段同樣要思考多角色的可能性。因為成熟產品的用戶量是非常龐大的,不同種類的用戶產品策略都是不同的。
常見的如企業級產品:老闆、經理、業務員、操作員、財務、法務、秘書…等用戶群體;社交型產品:陌生人、好友、二度人脈好友…; O2O產品:配送員、消費者、商家操作員、商家老闆…; 消費型產品:新用戶、老用戶、專家型用戶... ;弄清楚用戶人群一方面是幫助產品需求查漏補缺,更重要的是獲取更多不同類型用戶的信息,可以做有針對性的設計
以上《三要三不要》是本人在實戰過程中總結的幾個關鍵點,對於資深階段的交互設計師如果能熟練掌握這幾點,相信已經能超出業內大多數設計師需求解讀的能力。
推薦閱讀:
※每周設計精選 #4
※清華美院交互設計編程大神良心乾貨分享
※只關注交互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產品經理
※素材分享 | 整理了一份最全的 iPhone X Mockup 素材
※聽說你的設計稿Loc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