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情與把事情做對

把事情做對是方法論的問題,事情要的結果是明確的;做對的事情涉及重要性評估與選擇,選擇與結果的關係不是太明確,比較糾結;

假如有一個事情的清單,4象限法、優選法可以幫到你。四象限法把事情按照時間的緊迫性和事情的重要性進行分類,重要與緊急項,是第一序優先,重要不緊急為第二選項,不重要但緊急為第三選項,不重要不緊急為第四選項。(如圖)

對緊急性的判斷,可以通過把事情按時間特性列表,分別標示事情截止時間、事情時長、事情的時間彈性。時間彈性指事情過程中可以間斷與否,比如坐車,有起止時間,中間的時間可以做其它的事情。老一代數學家華羅庚教人如何快速完成家務用這個方法,可以節省30-50%的時間。

假如只有一個目標或戰略方向,戰略如何落地,也要轉化為具體步驟,再轉化為具體事項,又可以回到事情清單法來處理。

比如負責一個區域市場有個年度目標,要按區域、網點、產品及產品組合、促銷活動及消費溝通做一個時間序列表,就可以知道各時間節點的事項清單。評估資源後,知道能幹什麼,哪些事做不了,哪些事能做到什麼程度,進一步把事項清單轉化為行動清單。

有行動清單,時間性按優選法可能還可以理性評估,但重要性評估就不容易,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相對不重要?判斷的影響因素太多。

比如價值觀的問題,是非與功利,特朗普就功利觀,奧巴馬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比如人權優先,對同樣事情的重要性判斷就不同。老婆與母親掉水裡救誰的問題,看起來很糾結,實際發生時不會糾結,價值觀會直接驅使你做出選擇,潛意識行為就做出判斷。(當然,這種事情不會發生最好。)

又比如對事情規律(法則與邏輯)認知的問題,事務發展到什麼階段、在該階段應該做什麼,差別就更大了。產品新入市、3個月半年以後、一年以後,各階段的終端工作和消費者溝通的形式完全不同,什麼時候終端形象更重要?什麼時候促銷活動更重要?優先序選擇很多人會有不同。

又比如個人狀態問題(情商與精力),情緒好精力旺盛與身體狀況欠佳情緒不高,對事情重要性判斷,同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排序序列,所以重大事項最好等把身體狀態調好的時候評估才會做出更好選擇,就是這個道理。

還比如理想與願景問題,從胯下過還是暴打一頓甚至丟掉性命,韓信選擇受胯下之辱,韓信知道自己的追求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經營一個市場暴力促銷,竭澤而漁,還是長效規劃,遵循市場邏輯,取決於你著眼於眼前短期利益還是對自己市場規劃能力、市場操作能力更有期望。

所以工作中把事情能列清單,還能排優先序,就已經是成功的開始。清單和排序已經體現出你對自然法則(事情發展邏輯)掌握的程度。

如果處理生活層面問題,不糾結就不易,孔子說:四十不惑是相對古人壽命、古代相對單純的信息環境而言,現在時代50?60?也許學到老,不一定到老能明白。說什麼斷舍離?說易做難呀!

推薦閱讀:

有哪些簡單的小事,有空就可以做?
散了吧,我知道怎麼解決了?

TAG:想做的事情 | 時間管理 | 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