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會用問題解決問題
真正的高手,都會用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蔣小志(富書籤約作者)
劉同在《向著光亮那方》里提到一句話: 「看一個人懂事不懂事,要看這個人是如何回答問題的;看一個人成熟不成熟,要看這個人是如何提出問題的。」
一個人提問的樣子,反映了一個人的心智和等級。
提問有三層,你在哪一層?
一、最低級的提問:不問答案,滿足個人的自娛自樂
巴爾扎克說: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可若凡事都要過問,就未免顯得有點過分。
回家過年面對的七大姑八大姨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即使不關心真正的答案,卻也要凡事都過問一下。
曾經有網友總結過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表單出現不久就迅速走紅,引起大家深深的共鳴。
長輩們打著關心你的旗子,總愛問一些讓你難堪的問題。每個問題看似是關心,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叵測居心。
表哥25歲,去年創業失敗,回家過年時身無分文。
有親戚問他現在在哪兒工作,表哥一臉慚愧地說,「我目前沒有工作。」
結果,那個親戚轉身就對著其他人開始炫耀:「我們家孩子大學剛畢業一年就自己買車了,你現在怎麼還沒工作?」
這種為了滿足好奇心和攀比心的提問,反映了我們低級的認知。我們過於在乎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忽略了對方的意識和認知。
《蘇菲的世界》中說:
我們無法確知世界本來的真貌,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認識來了解世界。
說話與提問,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直接方式。
據統計,一個人每天平均要說7000個字,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造成了他人對我們的定義。
有些提問有時候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每個提問的背後,都藏著我們的形象和三觀。
逢事問為什麼之前,問自己為什麼要問才是生活的智慧。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講,不合理的認知是不合理情緒的來源。最典型的不合理認知是對事物絕對化,不會換位思考,期望外界事物的發展都按自己的設想去運轉。
日本企業高管教練粟津恭一郞在《學會提問——實踐篇》這本書中說,提問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我們提問的等級,正反映了我們的認知層次。
認知層次越低的人,提問就會越低級。
二、中級提問:解決困惑,各取所需
善良是人性的本源,培根說:「利人的品德就是善。」
我們人性里都有善意的一面,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都渴望自己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所以,面對一般的提問,大多人都會樂於解答。
然而沒有人是你的專屬解答器,各取所需,互利共贏才是最高效的提問。
社交網路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學習與請教,再也不用像古人「嘗趨百里外」 那樣艱辛。
許多人在開始聊天,或者是提問之前,都會發一句「在嗎」過去。
殊不知,多餘的前設,反而會讓聊天失去意義。
曾經,我和同學做一個實驗項目。
他發一個「在嗎」過來,我總是隔一陣子才看見。
等我回復過去的時候,結果他又不在。
第二天,他又發一句「在嗎」,然後就沒了下文。
有事就直接說事,不彼此耽誤,才願意彼此幫助。
富書持續寫作大本營里,每周都會有大咖來講課,講課結束後,都會留有二十分鐘的時間供作者們向大咖提問。
這二十分鐘里,效率就是最重要的,畢竟大咖也很忙,而能和他們接觸的機會也有限。
令人讚歎的是,群里的作者們總能一針見血地提出大多數人正疑惑的問題,互相節省了不少時間。
與大咖交流,直接問問題,比客套的噓寒問暖要有用得多。
知乎、分答、悟空問答、微博問答等各種問答類產品在這幾年相繼火了起來,用戶通過付費,可以向你所在的行業任意大咖提問。
當把提問交流變成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後,我們才能更快地獲得想要的答案,從而更快地提升自己。
在這個物質和文化都飛快發展的時代,誰能把握住提問的機會,誰才能夠衝天而飛。
生活就需要這樣,開門見山,各取所需,彼此不耽誤,才能彼此有進步。
三、最高級的提問,是懂得思維變換
古典老師在《躍遷》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在當今社會,獲取答案的途徑很多,關鍵是你得提出一個好問題。
開門見山式提問,雖然簡單直白,但有時候會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只有把問題問到恰到好處,才能獲得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喬布斯就是個提問高手,他曾用一個提問,就挖走了百事可樂的總裁。
1983年,喬布斯希望挖走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但斯坦利思考了很久,還是不想放棄自己現在的事業。
這時,喬布斯說出了至今仍然被視為「最好的銷售廣告詞」的話:「你究竟是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希望獲得改變世界的機會?」
斯卡利瞬間被這句話打動,成為了蘋果的首席執行官。
最終,他和喬布斯一起創造了最棒的產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廣告(「1984」)。
真正懂得提問的人,一般都知道如何進行思維變換,通過站在對方的角度,就可以尋找到彼此共贏的交點,而那個點,就是高級提問的關鍵。
在某國家,有些人喜歡在咖啡中加雞蛋。
為了提高業績,咖啡店在賣咖啡時總要問一句:加不加雞蛋。
但業績還是沒上去。
後來有個專家建議咖啡店把問話改動一下,變為: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
結果,咖啡店的雞蛋銷售額從此大增。
可見,在提問的時候,換一種思維,就可能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網路上還有許多種高級提問方法,比如:
請教式提問:能不能打擾您幾分鐘,我想請教幾個關於XXX的問題;
引導式提問:你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選擇式提問:你喜歡黑還是白?建議式提問:我覺得這件衣服您穿上特別漂亮,您覺得呢?
肯定式提問:您那麼愛上進,一定不願意錯過這篇文章,對吧?
這些提問方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充分抓住了人類渴望得到的共性,所以,我們在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儘可能地給別人帶來愉快。
- 越是情商高的人,他們在提問的時候,就越會考慮到對方的角度。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成長得越快。
四、你提問的樣子,暴露了你的等級
一個人提問的樣子,反映了他的情商等級。
提問等級有三層:低級提問,問非所問;中級提問,問我所問;高級提問,站在對方的角度問。
低級提問,並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問,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中級提問,開門見山問我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省時高效;
高級提問,採用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提問,這不叫耍心機,這叫情商高。
造成這種等級差距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我們的認知力不足。
秦時明月中蓋聶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那麼答案有什麼用呢?
我們大腦出現認知局限問題,導致了提問等級的高低。
一個人的等級,其實是可以隨著提問能力上漲而提升的。
法國著名思想家笛卡爾說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一般來講,提問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
《紐約時報》的女記者Jodi Kantor也說過:「問出任何一個高水平的問題,記者都需要做大量的課前預習。」
所以,在提問前,不妨先想想這兩個問題:
一是我提問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二是我要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提問?我要如何表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這樣問合適嗎?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物,其實都特別擅長提問。
不過,很多時候,他們的問題往往還沒對別人提起,就被自己給解決掉了。
真正的高手,都會用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簡介:蔣小志,富書籤約作者,擁有著一流夢想二流能力的三流創作者,把雞湯倒掉,雞骨頭給我,肉都留給你們,簡書、微博@蔣小志jxz。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