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組織的一些探究
大組織強大以後,無時無刻不想著染指小組織的權力。因為大組織不願意自己的個體在忠於自己的同時,也忠於他人或其他組織,最起碼也要一樣忠誠。比如愛家與愛國,國家一直在宣傳的家國一體,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個體把對家庭的忠誠轉移到對國家,要知道古人是沒有國家共同體概念的,很多人甚至認為當權者只干兩件事,管著我和收我的錢。在當今法治越來越健全的今天,大組織利用設定法律的方式開始逐漸壓縮小組織的權力自由,從家族私刑到家長打罵孩子,國家都要管一管,因為小組織的規則與大組織的規則有天然的衝突。
小組織與大組織都是由個體構成的,而在一定的時空內個體的數量是一定的,那麼為了爭奪個體更多的認同感,大組織必然會對小組織的規則加以干涉,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為了爭奪資源,而爭奪資源的動力是以生存和發展為目標,客觀因素是資源的有限性。
同樣的,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超越國家形式的大組織也會對國家的權力進行干涉,聯合國只是個象徵而已,真正厲害的超級大組織還沒有出生,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信息數量級和複雜程度會逐漸超越目前組織的能力範圍,比如一個人可以解決一直螞蟻,但解決不了一頭大象,一個部落可以解決一頭大象,卻解決不了長途運輸,國家可以解決長途運輸,卻解決不了人類的外太空移民。
組織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諸多個體協作起來解決更為困難的問題,不過組織既然不是個體,那麼其思維模式也就與個體有所不同。大組織雖然與小組織有矛盾,不過這不是說,大組織勢必要消滅小組織,反而是要依靠小組織,在依靠的同時加以整合和改造,比如國家一旦強大起來就會規範和扶植「聽話」的企業,這種小組織形式,只能在大組織劃定的範圍內行使自由權,比如員工的制服款式,企業文化,所從事的行業等等,除了法律這面鋼鐵,還有無孔不入的道德窺視著每個人的行動。那麼小組織就這麼放棄「自由」了嗎,答案是遠沒有。大組織可以讓動物園的老虎吃素,但是並非所有的老虎都是出生在動物園的。大組織若是能夠管控好小組織,那麼社會的犯罪現象,起碼是故意犯罪應該消失殆盡,然而現實的社會治安狀況並不容樂觀,持高不下的犯罪率,只能說明大組織對社會管控不怎麼理想,小組織想要「自由」是天性,大組織對其進行管理也是天性,不同的是,小組織沒有幾個能夠參悟到「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的道理。無法實現自我管控的小組織,結果要麼是自我失控走向極端,在現實的石頭上撞的頭破血流,要麼是自我膨脹,內部聚合力下降,最終導致個體之間的聯繫分崩離析。組織之間的競爭,就是效率的競爭,爭奪個體的競爭,爭奪資源的競爭。
大組織與小組織必然會爭奪個體的價值認同與現實收益。因為組織的存在依賴個體的認同與現實物質的支持,而以存在為目標的組織自然希望自己能夠長久的存在下去,為此,大組織會進行文化教育等思想傳播來鞏固和誘導個體對大組織的忠誠,當然大組織也不是全部的破壞和瓦解小組織,就好像皇帝不會直接管理每一個國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設置一些從屬於自己的小組織進行分區域管理,就好像在液體裡面添加粘合劑一樣,先把大家聚集成一個個的小團體然後再用網子對這些小團體進行控制就可以了。但是組織的建立不全是由大組織主導的,因為組織的誕生從來就不是誰能夠全盤設計的,更不是組織自身設計的,就好像你不能設計自己的基因一樣,恰恰相反,我們是基因設定的結果。於是,眾多不再從屬於大組織的小組織建立起來,如果哪一個小組織希望取代大組織的地位,那麼兩者之間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大組織會在小組織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時候集中力量一舉消滅,如政府軍與起義軍。假如小組織的目標也是存在,卻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如宗教或商業公司,那麼大組織會根據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進行考慮,雖然不是大組織親生的,但如果也能夠歸順大組織,那麼大組織也會讓其在一定程度的範圍內成長,也就是說初期會扶植,讓這種小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巔峰時期會轉變策略,進行控制,之後就會抑制其發展,畢竟不是親生的,難以從根本上得到信任,最好的證明就是這些小組織與大組織的個體不能進行有效交流,比如公司的ceo不能到政府部門任職,但政府部門之間卻可以調動和晉陞。靈位,對於其他不以存在為目標的小組織,大組織也是根據其存在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是否符合規矩進行判斷,然而由於大組織內部的管理畢竟是具體的個體,所以不同的小組織在不同的區域內會有不同的生存策略。
此外,由於組織最根本的存在基礎是個體之間的互相認同。所以在此之上建立的強制力機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但若是超越了大部分,或相當部分個體能夠忍耐的程度,即失去個體價值認同的話,那麼大組織的瓦解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從外部消滅大組織,無非就是消滅其組成的個體,或者破壞其強制力機器,使得原本的個體在現實利害面前不得不屈服。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道卻不是個體認同的道,而是文化認同的道,組織會根據自己當下的利益需求選擇遵從道,比如實施仁政,減少賦稅,假如面臨戰爭的話,也會選擇違背道,比如增加兵役、提高稅收。如果組織的利益淪為了某些當權者的利益,那麼只能說明整個組織的文化弱化了,它不能控制個體的思維,反而被某些強力的個體給控制了。除非他是一個非常智慧又是非常自律的當權者,那麼組織的災難也就降臨了,恣意揮霍,大難臨頭。但如果組織的權力不再集中而是分散到各個個體會發生什麼呢,國家將失去法律,民眾是基於情緒進行判斷問題,整個國家會因為秩序的混亂,決策的低能與衝動而在與其他組織進行競爭的過程中玩火自焚。
實體組織與認同組織之間的關係。實體組織不等同於認同組織,比如政府不等同於民族。前者有明確的分工,有具體的領導者和權力,有具體的管理者和規則,擁有強制力,實體組織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存在以及更好的存在,它有實力去調動資源進行計劃、建設乃至破壞。實體組織會對現實世界造成直接而真實的影響,我們當今的公司與政府都屬於這種實體組織。其消亡也會很明確,即失去了這個管理機器,也就宣告了實體組織的死亡,對於過去的帝王國家,斬首行動是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而對於現代國家,簽訂契約則是一個組織是否存在的唯一證明。
認同組織,沒有分工,沒有核心,沒有權力,不具備強制力力只有影響力,雖然目標也是存在,但這個存在卻無法有效的實施,它不會對這個世界造成直接的影響,我們當今的民族、文化就屬於這種認同組織。其消亡是緩慢的,除非能夠消滅所有認同的個體,即使原本的個體的消亡了,但若是出現了新的認同者,那麼該組織依舊還在延續。也就是說,只要存在認同的個體,那麼認同組織就依舊存在。
組織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構成組織的個體和資源都是有限的,那麼為了維持自我的生存,組織採取斷然措施來打擊和同化對手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意識不到組織思維的存在 ,還是單純的把其當作個體來研究,試問一滴水和一杯水能一樣嗎?人類研究問題,習慣擬人化,這是一種思維的本能,因為擬人化後,會使學者和讀者感覺到熟悉,便於理解,但這個過程忽略掉了次要信息,和無法計數的細節信息。這種情況在談論國家之間局勢時常常使用,比如美國在南海問題怎樣怎樣,日本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怎樣怎樣,中國義正言辭怎樣怎樣。都是一種擬人化的表達方式,把組織當作了個體。殊不知,很多看不懂或匪夷所思的組織行為,都不是個體研究能夠解釋的,比如一戰時,俄國提前退出戰爭,上世紀蘇聯與我國外交關係的起伏,國家決策的「朝令夕改」,很多人看不懂,所謂的誠信僅試適用於個人,很難應用於組織。組織和個體不一樣,決策瞬息萬變,關鍵就是組織內部有不同的聲音,一旦時機成熟,各派會互相攻伐,奪取組織的指揮杆,使組織的外交行為產生突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