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法戰爭中,為什麼左宗棠主戰,李鴻章主和?真相併不簡單

1882年的越南,也就只剩個招牌沒倒。所以,法國政府已經沒興趣再跟越南王室聊什麼了,而是跟中國聊聊越南歸屬的問題。

清廷內部意見不統一,曾國荃、左宗棠主戰,李鴻章主和。如果按照戲劇的思路,這事都不用討論,主戰的是英雄,主和的是漢奸。但是政治從來都不是戲劇,所有政治家的行為都不能用簡單的表象來解讀。戰與和,從來都不是以愛國為分水嶺。

那麼說,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呢?1882年的中國,形勢跟二十多年前的危局不一樣了。當年的大清,正規軍主力被太平軍全殲,特種部隊被英法聯軍全滅。眼看散攤子的時候,清廷用了漢朝末年飲鴆止渴的辦法,允許地方官自募軍隊鎮壓清朝的「黃巾軍」。大清命好,沒趕上曹操,趕上了曾國藩。大清的各路諸侯成功幫助清廷續命,同治皇帝雖然年幼,但是各路團練無一人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倒不是曾國藩不如曹操有野心,關鍵是大環境不同了。漢朝的外部無非是不成氣候的匈奴、鮮卑、烏桓,而清朝的外部可是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讀過書的曾國藩,跟半文盲洪秀全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曾國藩知道,當時的中國不能有內亂,否則就是再也沒機會統一的大分裂。事實上,外蒙就是個令人痛心的例子。

清廷的招牌保住了,曾國藩為了防止朝廷猜忌,自行解散十數萬精銳湘軍。有人說曾國藩這是高風亮節,但是一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並不理解曾國藩的行為。尤其是在當時,湘軍體系的軍官,根本不能理解曾國藩的行為。

講道理曾國藩該是朝中第一重臣,但是自從湘軍解散,曾國藩的地位直線下降,遠不如他的弟子,手握淮軍的李鴻章。道理就這麼簡單,誰有兵權,誰腰桿就硬。當年僧格林沁被清廷倚為泰山,但是八里橋之戰以後,僧格林沁不僅被排擠出軍機,還被打發去剿捻子,導致僧王被張宗禹弄死在菏澤。

大清的格局悄悄的變化著,曾國藩的余部還有萬把人的劉長山部跟了左宗棠,左宗棠作為曾國藩的下屬,也解散了強大的楚軍。但當時還有捻子、回亂和新疆之亂,所以朝廷還得用左宗棠。我們才看到了左帥帶著派系複雜的西征軍收復了新疆,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但是,左宗棠跟李鴻章比,能力差不多,最大區別就是左宗棠戰功比李鴻章大多了。朝廷喜歡大臣立功,但是不喜歡大臣立大功。所以,清廷選擇了李鴻章。在收復新疆以後,清廷再度肢解了一次左宗棠的軍隊。其實手段也很簡單,把左宗棠手下的劉錦棠部和金順部調走,左宗棠就不剩什麼了。

左宗棠最不喜歡李鴻章,但是擁有收復新疆大功的左宗棠,在戰後到底還是被李鴻章壓了一頭。道理很簡單,還是因為李鴻章手握重兵,是大清最靠譜的武裝力量。左宗棠的軍隊被解散後,有名無實。

曾國藩不會有太大的失落,或者說,他對失落有心理準備。但是,曾國藩只有一個,別人可不這麼想。比如在曾國藩死後,他的弟弟曾國荃,就想重塑湘軍的榮光。那對於失勢的曾國荃和左宗棠來說,重回巔峰必須掌兵。要想掌兵,必有戰爭。

所以,對於中法衝突。失了勢的楚軍領袖左宗棠和湘軍領袖曾國荃,肯定鼓吹戰爭。只要打仗,要麼自己再度招軍上陣,這次死都不撒兵權。要麼朝廷就派李鴻章去,輸了李鴻章完蛋,贏了大功一件,也該李鴻章裁軍了。

所以,鼓吹戰爭,對於左宗棠和曾國荃來說,那是必然選擇。至於愛不愛國的,那是寫在新聞里給大清百姓看的。你能明白為什麼左宗棠和曾國荃主戰,就能明白為什麼李鴻章主和。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更好理解了。

曾國荃和左宗棠,是靠著恭王混的。而李鴻章,是靠著慈禧太后混起來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恭王是傾向於戰的,而慈禧是傾向於和的。但是戰與和,都是難以一句話就下結論的。更何況大清是個弱國,弱國對待戰爭態度應該是應戰,而不是求戰。如果因為不怕疼就用胳膊去擋刀,那是扯淡。真因為如此,清廷一方面備戰,一方面希望尋求國際合作來制約法國不要對中國開戰。策略上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和該怎麼和,戰該怎麼戰。

喊口號太容易了,關鍵是事難辦。1883年,法國總理茹費理鼓吹戰爭成功,在國會通過了一筆軍費撥款。12月,遠東法軍在法國跟清朝總理衙門交涉失敗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對駐紮越南紅河三角洲清軍的進攻,中法戰爭拉開序幕。兩日後,這三千多清軍戰敗,法軍佔領越南山西。

不過,還是老規矩。北京方面接到的前線戰報,一定是清軍大勝法軍。恭親王頓時腰桿直了,你看看,法國人不禁打吧,主戰就對了。這話說著說著,就到了1884年的2月。既然前線大勝,朝廷一直覺得這是地方的局部衝突,法國人吃了虧,應該老實了。誰成想,法國陸軍統帥米樂集結了一萬六千多法軍,攻打駐紮越南北寧的四十營清軍。3月,這兩萬多清軍戰敗,北寧失守。

這回事大了,地方上掩蓋不住了,北京方面全面接到了清軍一敗再敗的消息。這回可讓慈禧和李鴻章逮著理了,誰主戰,誰就為這次失敗負責。於是,這場外戰,就被一場內部政變掩蓋。

慈禧下令,當初辛酉政變的戰友軍機處首輔大臣恭親王奕訢「雙規」回家、大學士寶鋆提前退休。其他軍機大臣李鴻藻、景廉、翁同龢降級逐出軍機處。

這些人走了之後,慈禧調鐵帽子王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劻、戶部滿尚書額勒和布、戶部漢尚書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侍郎孫毓汶進入軍機處。再加上上一屆留下的醇親王奕譞,新的軍機處班子就成立了。這個事,史稱「甲申易樞」。

為了讓軍機大臣互相牽制,慈禧一改過去由領班軍機大臣掌管總理衙門的政策。讓禮親王世鐸領班軍機處,慶郡王奕劻管理總理衙門。但是,遇到大事要與醇親王奕譞商議,那這三位王爺就剩扯皮了。

對於中國來說,法國的咄咄逼人,完全沒有這次甲申易樞危害更大。從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再到1883年甲申易樞。中國的權利牢牢的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在這樣一個歷史變革時期,集權對中國的危害才是巨大的。不管龍椅上坐著的是慈禧還是乾隆,只要是集權,都是貽害無窮的。

不過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慈禧獨攬大權,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命李鴻章跟法國代表談判,能不打就不打。

主和的李鴻章經過跟法國大使福祿諾磋商,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內容很簡明,主要是四條:

1、中國不過問法國跟越南簽訂的所有條約。

2、中越之間要劃定邊界,中國撤回駐越軍隊。

3、中越邊境開放貿易,以後再商量稅率。

4、三個月後,雙方再詳細商議貿易稅率以及其他越南問題。

雙方簽字蓋章,達成了協議,看樣子中法戰爭就這麼愉快的結束了。那麼後來,這場局部衝突怎麼就演化成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呢?下節課再講。

節選自孔令堃作品《聽學渣講近代史》,看下圖關注完整版:


推薦閱讀:

上海應該恢復外灘的和平女神像嗎?
作為一介小民的你我讀中共黨史有哪些心得?
李立三?
近代,中國和日本關係不好,怎麼有這麼多人在日本留學呢?
中國近代與諸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最終結局如何?

TAG: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