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當我長大,當你老了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細碎的片段組成的。

母親小小的身軀在廚房裡忙碌著,被窩裡的我,聽著流水聲、打燃氣聲、疊碗盤聲,貪婪地享受這一刻。這是被寵溺的感覺。

母親在看電視劇,一邊慢慢地往功夫茶杯里倒水,然後斟茶,一邊絮絮叨叨,我在看書,先生在旁邊敲電腦,貓兒在沙發窩睡。

母親戴著老花鏡看手機,發出各種小白疑問,先生在旁邊耐心解答,我啃著草莓,入口冰冰的感覺。

母親在包餃子,韭菜味溢滿全屋,一邊包著,一邊蒸著,不時要問「現在幾點了」,必須精準把握好蒸餃子的火候,12分鐘,不能多不能少。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細碎的片段組成的。

有時候因為片段實在太細碎了,繁雜的生活幾乎要讓我們自己負荷不了,難免會丟失一些片段,走著走著,就越丟越多了。

《步履不停》是一本暖心又讓人心酸的書。講的其實只是一個家庭中的次子,某一趟回家的記憶,只是在這個記憶中,又夾雜著對童年回憶的回溯,又有對往後父母尚不在人世時那些時光的描寫,片段式地互相穿插,用大量的細節描寫,把太多我們日常忽視的感覺、想法展現得淋漓盡致。

說它暖心,是因為有許多筆墨在描寫日常的那些細節。就像我說的,細碎的那些細節。不刻意去一一回憶,轉眼就會被我們遺忘的細節。與父母、家人種種互動,看起來可愛至極,就是在家人面前,我們才能肆無忌憚地做自己啊,所以才能那麼任性啊。

說它心酸,是因為炎夏的一家人聚會,原本應該是溫馨幸福的,其中卻夾雜著兄長忌日、父子不和、父母關係緊張等家庭問題,讓整個聚會氣氛變得那麼微妙。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吧,那些各不一樣的不幸。與外人說來太過曲折,但自家的人,一個眼神,一句無關緊要的話,都能共同進入那種令人窒息的氛圍中。可怕的家人的默契啊。讓人最幸福的是家人,但傷人最深的往往也只有家人。因為不設防,因為太依賴,到頭來,不小心就遍體鱗傷。

故事到了最後,如同現實一般,無法避免地走向了最終的悲劇。也是我們最不願意去面對的永別。

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失去了雙親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我一直不敢去想像。

我的母親,是我與這個世界連接的開始,從她的子宮裡,我第一次感受到溫度,感受到心跳,獲得了生命;我出生之後,是母親十三個月母乳餵養,是她陪著我認知這個陌生的世界;我長大之後,許多興趣愛好是繼承於她,許多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她所教導……只要父母在,我們就可以一直好像孩子一樣,不管是二十歲,還是三十歲,還是四十歲,父母在,便可肆無忌憚,便可任性。

是到了今年,自己有了小寶寶,才從心裡真正理解為人母的苦心和煎熬,從懷胎十月開始,你與這個生命之間便有了最神聖的聯結,便會開始一份沒有終點的牽掛,「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怎麼能不心疼,怎麼能不疼愛呢?所以也能理解,母親平日里的那些嘮叨,就在她日漸變老的時候,這些嘮叨正是愛的最直接的體現。再也不會輕易變得不耐煩,而是很享受,微笑面對,享受這種被媽媽寵溺的感覺。因為我很怕,很怕失去。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知道我們總是忙於成長,忙於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覺便把雙親拋在身後。「我光應付自己的人生就已經筋疲力盡了。」這是太多年輕人的內心話。然而,就算留下了背影,也可以時時回首,也可以放慢腳步。

我希望能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與母親並行,我攙扶著她,就好像她小時候牽著我一樣;我摟著她,就好像她小時候抱著我一樣;我撫摸她不再平滑的臉龐,就好像她小時候親吻我一樣……我知道如果我沒有放慢腳步,帶著如同她當初養育我時的那種耐心和愛去對待她,終有一天,在不可避免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會被懊悔和遺憾吞噬,使我的內心再也無法獲得平靜,從而也無法面對我自己的兒女。

珍惜,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真理。

最後附上本書書摘一段,希望有人會翻開這本書,能得到屬於自己的感悟:

這一天發生的這些連事件都稱不上的小事,直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因為正是在這一天,我第一次感覺到父母不可能永遠都像以前一樣。這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著父母年華老去,我卻什麼都沒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遠遠看著同樣不知所措的父母。而第二天,我甚至忘記了這些事件,仍對他們的存在感到厭煩,然後馬上回到了屬於我自己的、與他們毫不相干的日常生活。雙親會老,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會死,多半也是無可奈何的。但是,沒能與他們的衰老或死亡發生一點聯繫這件事,對我來說如鯁在喉。

推薦閱讀:

智能時代
簡單聊聊《偷影子的人》
《解憂雜貨店》情景梳理
馬洛伊· 山多爾,一個匈牙利作家的誕生與死亡
清醒思考的藝術

TAG:讀書筆記 | 閱讀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