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給畫起名:你越困惑我越快樂——惠斯勒圓桌第三夜
一生杠精惠斯勒:
世上沒有比《夜曲》更詩意、更適合形容我的畫了。批評家們肯定不懂,他們越不懂越生氣,我就越開心。
Sprachel 認為德彪西和瓦格納最適合參與今夜節目。
第三夜我們終極討論:為什麼惠斯勒的作品全部都使用音樂標題?
第一夜:為藝術而藝術,毫無底線?
第二夜:藝術的精英主義與憨豆先生的嘲諷
第三夜 VS Debussy & Wagner
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作曲家。他以音樂表達感官,使用非傳統的音調。他被稱成為象派音樂的代表,但本人並不同意。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德語: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劇作家和 polemicist(杠精?)。他把歌劇升級為「樂劇」。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捨棄傳統和聲與調性,被認為是現代古典音樂的開端,
Nocturne: Trafalgar Square Chelsea Snow,1876
瓦格納:你明明以前很崇拜我, 創作也受我《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影響深淵,後來竟然出面反對我?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Act I)
德彪西:哼,就算不提你的政治不正確,你的音樂出品太刻意太杠精,我很不喜歡。
瓦格納:是你的作品太模糊!女氣!
Sprachel:不要打架,不要打架,金坷(滑稽)......惠斯勒才是主角,我問你啊,你的畫為什麼愛用音樂做標題?
Symphony in Grey and Green The Ocean,1866
惠斯勒:最開始是我的贊助人 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 用 Nocturne 來形容我畫夜晚的畫作。我一聽就喜歡得不得了。世上沒有比這詞更詩意、更適合形容我的畫了。我最開心的是,這叫法那些批評家肯定搞不懂,我就喜歡看他們看不懂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哈哈哈哈。
Sprachel:果然又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你一連畫了五幅《夜曲》,從此愛上以音樂命名畫作,還把以前的作品也改成音樂標題,包括「nocturne」, 「symphony」, 「harmony」, 「study」 和 「arrangement」。不但風景畫,連肖像畫也不放過。
Nocturne in Blue and Gold Old Battersea Bridge, c. 1872-1875
惠斯勒:使用音樂做標題是為了僅僅揭示美感,而撇除內容相關的八卦和暗示。以上面這幅《藍與金的夜曲》為例,畫面關於月夜的線條和顏色的編排。最終目的只是美:一切只是為帶出顏色的和諧。
Sprachel:你這幅,竟連另一位唯美主義大師王爾德都欣賞不來。他說你的這幅畫就像煙花一樣不耐看。
Nocturne:Grey and Silver, 1873-1875
德彪西:我卻可以說是非常喜歡了。雖然大家都叫我印象派,其實我真不是,我最崇拜的是惠斯勒和透納,印象派完全我不感興趣。
Sprachel:所以你1899年的交響組曲《夜曲》真是受惠斯勒《夜曲》系列畫作影響所作?
德彪西:我親自為此曲寫下文字說明—— 《夜曲》的名稱具有全面的、特別是裝飾性的含義。因此,它不同於一般所說的「夜曲」形式,而是指夜曲一詞所概括的所有不同的印象,和特殊的光的感覺。
Nocturne: Blue and Silver - Chelsea,1871
Sprachel:說人話好嗎?你倆一個說夜曲是夜曲,一個說夜曲不是夜曲,想怎樣?
德彪西:你看看惠斯勒的畫作,再聽聽我的《夜曲》第一首《雲》。它描繪天空的不變景象,雲緩慢而莊嚴地漂浮其間,最後融化成灰中帶白的茫茫一片。
Debussy: Nocturnes - 1. Nuages惠斯勒:嗯,有點意思,我也聽到了雲。就像我的畫不是為了敘事,而是為了表現景象與時間。你用和弦和音色,我用線條與顏色。
Sprachel:然而事情是怎麼發展到這一步的呢?
Nocturne:Blue and Silver,Bognor, 1872
惠斯勒:我在巴黎時學習了「視覺記憶」法。回到倫敦,我經常請朋友帶我夜晚泛舟於泰晤士河上,尋找入畫風景,將畫面反覆背誦,並向朋友描述所見,嵌入記憶當中。次日清晨起筆,一兩日完成畫作。如果滿意則作品保留,如果不滿,全部刮掉,並不修改,而是第二夜重複之。
Sprachel:過一晚睡醒再畫?這創作已包含想像加工和即興了吧?《夜曲》系列更像是真正的「印象」——你是真的重現印象,而真正的印象派,其實比你還寫實了,他們的印象畫作是當場完成的,更重視瞬間光的變化。
Nocturne Blue and Silver - Cremorne Lights,1872,Tate Britain
惠斯勒:我畫面是長久的印象,他們的是瞬間的?
德彪西:我創作方法跟你相似,我喜歡一小時一小時地凝望大自然,我的作品喚起的正是對大自然變化無常的憂鬱。
Nocturne in Gray und Gold, Westminster Bridge (c. 1871-1874)
Sprachel:你畫了很多倫敦。當時倫敦已是世上第一大都市、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港口。然而在你畫中,它是如此平和。因為畫的是夜晚?有種亘古不變的朦朧和詩意。
惠斯勒:這是我推崇的「無敘事美學」。以《夜曲:金與灰》為例, 畫的是雪景,有黑色人影與點亮燈火的小酒館。但當我下筆之後,我已不在乎那黑色人影的過去、現在、未來,僅是需要黑色色塊出現在畫布的某處。我只知道由灰色、金色組成我的畫面基調。
Nocturne:Grey and Gold - Snow in Chelsea,1876, Fogg Museum,Boston
德彪西:英雄所見略同。我欣賞你這種革新態度。我開創性地使用全音階,打破原來的和聲手法,讓音樂去表達觀感。
瓦格納:哼,在我面前敢說這個?現代古典音樂發展基礎是我奠定的。而且我不但寫音樂,還寫了很多文章闡明我的理論。你呢?
Sprachel:怎麼又吵起來啦?你們看我發現了什麼?
Arrangement in Gray: Portrait of the Painter,1872
Sprachel:畫家果然把自己也畫成了《灰的改編曲》,還能看到昨晚我們提到——為了表明對白色喜愛而留的小戳白色劉海。
惠斯勒:是不是很帥?作為杠精,我當然喜歡同樣杠精的瓦格納的理論,但德彪西的作品確實跟我很相配。
Nocturne in Pink and Grey, Portrait of Lady Meux, 1881-1882
瓦格納:你是懂行的,但並不是人人都懂我的畢生成果 Gesamtkunstwerk, 意為「完全的藝術作品」,整合詩歌、戲劇、舞台,填充觀眾所有的感官感受。從《尼伯龍根的指環》開始,我的歌劇就叫 Music Drama (樂劇)。
Das Rheingold : PreludeSprachel: 《指環》太偉大了。完整演奏這部作品得花上4個晚上,每晚4小時。因此被稱為16小時的永恆。去拜羅伊特音樂節的現場朝聖是每個瓦格納迷的夢想!
Variations in Pink And Grey:Chelsea ,1871
惠斯勒:受瓦格納的啟發,我也希望能夠畫出像大協奏曲一般的作品,然後以「大色盤」(Full Palette)為標題。在音樂中,使用全部的樂器就是「大樂團」(Full Band)。如果我做到了,我將在色彩中創造出一種相當於貝多芬在音樂中的和諧。
瓦格納:貝多芬確實已走到了器樂創作的頂峰,即使天才如我也難以超越。但歌劇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的,我想出了使音樂從屬與戲劇的樂劇形式。Harmony in blue and silver Trouville,1865
Sprachel:可惜最後沒看到惠斯勒的野心實現。一位藝評家說惠斯勒的藝術是模糊黯淡的美學幽靈,引發不同人心中不同的詮釋。王爾德更評論:如果沒有惠斯勒,世人不會對倫敦形成霧都的印象。
Nocturne in Grey and Gold – Piccadilly ,1881
惠斯勒:我的藝術最後還是歸於詩意的,繪畫不應該濃墨重彩,而應該像一片窗玻璃上的呼吸。
Sprachel:這個總結是神品!三夜談以此結束~
微信排版更舒適,請點贊再走(爾康手):
惠斯勒圓桌第一夜:為藝術而藝術,毫無底線?惠斯勒圓桌第二夜:藝術的精英主義與憨豆先生的嘲諷用音樂給畫起名:你越困惑我越快樂——惠斯勒圓桌第三夜
推薦閱讀:
※這是一封與眾不同的情書——幻想交響曲
※看了「中國有嘻哈」,我想說幾句廢話
※這一場中西合璧的音樂會,是四位大師跨越時空的碰撞
※對於貝多芬而言,一封遺書能帶來什麼?
※不求老師,初學者選擇練習琴的六條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