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就焦慮的「病」,該怎麼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患上了一種「不工作就焦慮」「越努力就越焦慮」的「病」。
「總感覺自己一旦不努力學點什麼,未來就沒法升到更高的階級,害怕自己未來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萎縮 。如果不忙碌的話,就會充滿負疚感」
———某互聯網公司運營 小陳
「我今年22歲,明明很喜歡某件事,但是做起來就很焦慮,想要急切的做好,往往結果背道而馳。」
—— 某大四參加公務員考試學生 小鄧
「總是感覺很焦慮,有危機感!想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還比我努力,就特別的煩躁,總想努力,但感覺找不到方向。明明手機里塞滿了各類知識付費APP,大腦卻依然空空如也,感覺一直在追趕,好累。」
———深圳某創業公司市場策劃 小徐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本月前幾日,美團CEO王興發布內部信,宣告摩拜已被收編麾下。摩拜創始人們藉此實現財務自由的結局,令許多創業者心馳神往、津津樂道。
其中最吸引眼球也最具話題性的,無疑是創始人中唯一的女性,而且還是位「80後美女」的胡瑋煒——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成了這幾天朋友圈裡最火的「雞湯」。
文章主要從摩拜單車被收購一事說起,講述了同齡人「胡瑋煒」的「成功人生」。裡面寫下了許多催人淚下的語句:
「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
「然而,三年前還是普通記者的胡瑋煒,已經不動聲色的走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大學畢業後五年,你就會發現,同齡人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名詞。」
「不會再有勻速前進的同齡人,你要麼一騎絕塵,要麼被遠遠拋下。」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
對此韓寒發文表明:看到這樣的標題都感到討厭!並稱這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其實類似「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樣販賣焦慮的口號在新媒體爆文里已經屢見不鮮。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焦慮似乎已成為生活的標配,並且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那麼,為什麼這類「雞湯文」能一次又一次的博得我們的眼球,我們又為什麼會越努力就越焦慮呢?
越努力就越焦慮
其實人人都有害怕被超越的恐懼。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從小就給我們塑造了一種「比較性的」、「競爭者」的氛圍。
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別的同學獲得了三好生的殊榮,並且你的媽媽也知道了,然後媽媽說了一句:「你看,同樣是玩在一起的,人家學習成績怎麼那麼好?」
當時的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滿滿的嫌棄。
當然成長過程中,這種事情不勝枚舉,而這種環境像一把雙刃劍,好處在於激勵我們成長,壞處是我們會覺得如果自己不努力,也許會被他人拋棄。
所以許多時候,當我們看到諸如此類的「被拋棄」的雞湯文時總能結合眼下的困境觸碰到心裡最緊繃的那根弦。我們幾乎每天可以從社交圈裡感受到一種被超越的不安和壓抑,當看到別人收穫了成功,便會下意識的感覺自己不夠強,並得出結論如果夠強就不會焦慮了,這時大腦的反思機制就會自動開啟,然後開始對我們進行自我評價。
而長期被應試教育觀念下統治長大的我們步入社會後,會習慣性的用學校學到的舊方法,去解決人生的新問題。此刻,反思機制必然會得出「我們沒有努力」的反饋,我們的大腦便要求必須採取適當的行動去抵禦這種焦慮感,這種系統的行動被戲稱為「打了雞血」。
於是我們開始努力,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相信努力是必須的,努力必有回報,另一方面,卻又認為雖然努力但也有可能永遠都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兩種矛盾的心理相互作用使我們久而久之,終於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越努力越焦慮,且停不下來。
你是哪一種努力?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新世相瘋狂刷屏,看到朋友小王也轉發了免費學習的課程海報。小王是一家公司的互聯網運營,卻常常抱怨自己生活太壓抑,為什麼工作那麼努力卻還得不到晉陞,她常開玩笑說:「你造,我有多努力嗎?」小王也不是第一次轉發類似的課程。每次看到她的轉發我都感覺是:這姑娘好上進,天天在學習。
於是我下意識地去找小王聊了一下,我問她:「你每次轉發的課程都去上了嗎?」小王笑說:「每天下了班就想回去躺著,感覺身體被掏空,哪兒還有心情上呢。」
我問:「那你為什麼每次都要轉發?」她說:「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有學習的機會,應該去爭取,這樣顯得比較努力。而且別人都轉發了,不轉不好吧。」說完又打開了王者榮耀。
其實,不只是她,許多人都是這樣,剛步入社會不久,為了快速成長參加了很多所謂大師的線下或線上課程,希望自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知識,並非常樂於在人群中表現自己。然而,每一次上課,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走神,能夠吸收進去的少之又少。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只是在為「努力的感覺」而努力,空有「忙碌的姿態」,卻沒有「透徹的深思」。
也許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這樣的「假裝努力」真正的目標指向在於人際關係,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難以承擔失敗的風險,可又極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飛躍的進步。我們希望通過擺出勤奮的狀態去獲得人群中的優越感,令別人對自己另眼相待。於是大腦的防禦機制告訴我們,可以去假裝努力,這樣既不用面對現實的壓力和挫折,還能獲得虛幻的成就感。
還有一種努力是追求狀態的努力。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里曾有過頭懸樑錐刺股的經歷,便不自覺的去模仿,並且堅信「愛拼才會贏」,我們開始開始參與了競爭:加班分析客戶,請教研發部的工程師,認真了解各種技術和專業知識,擠在地鐵里聽[得到],上廁所都在英語打卡,溫順的眼神里,漸漸開始夾雜著狼性的光芒。我們害怕被落下,但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於模糊的目標能不能實現,心靈其實也沒底,也許相對於努力,我們更需要一種在路上的感覺。
但這種在路上的感覺並不能讓我們感到開心。並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為了飛速進步,我們犧牲了太多的個人的生活,工作不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的本質卻成了工作,如此南轅北轍,讓我們感嘆雖然越努力就越優秀,但越優秀越失去自我,越沒有自我就越顯得焦慮重重。——越努力越焦慮
不否定努力 真實的去努力
我們不否定努力。因為努力和吃飯一樣,是人基本需求。但是你在吃飯時也會選擇恰當的時間?你會每頓飯都吃的特別撐嗎?不會的,所以,努力也需要看時間和程度。
對於努力,我們提倡3分勤奮,7分跟隨內心。要知道如果努力的成分太多,努力就會變得不真實,那麼很容易因為失敗而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結果是更加的焦慮。
如果跟隨自己的想法和真實情況去努力,那麼就算失敗也不會有產生過多的挫敗感,因為「我的努力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源於自己喜歡」。
要知道:人的焦慮,往往是想控制不能控制的事情,又不想對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負責。
面對越努力越焦慮,我們不妨試著反向尋求解決方法:對不能控制的事情,順其自然;對能控制的事情:專註精進,真實的去努力。所謂的「真實」,就是「此時此地」的東西,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去把控我們能控制的。只有這樣,人才能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並能推動自己身心完全投入,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狀態。
我想為什麼有的程序員能每天抱著電腦敲代碼也不知疲倦,大多是源於能聚焦當下,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並不感覺枯燥和痛苦。喬布斯也是偉大的,但是如果是單純的努力,他也許只能夠是優秀,而做不到偉大,真正讓他變得偉大的他改變世界的願望!
最後想說的是,產生適當的焦慮是有好處的。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只有知其所終,心有定所的人,才能學其當學,為其當為。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改正不足。
在努力的過程中,不需要保證每一步都是跟結果正相關,只要符合想要的結果即可,成長的道路難免有些曲折,即使焦慮會使人生增加了困難,但是只要勇敢面對,把握當下終有千帆過盡的那一天。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我們不需要立刻看到遙遠的路的盡頭,只需要看到抵達那裡的路就好了。
如果你曾因為努力有以下焦慮,爭渡心理諮詢很願意幫助你解答疑惑:
① 為什麼越著急,效率越低,然後就越不想努力?
② 明明非常努力,但是成績總是不夠驚艷,有時會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正確,是否自己不夠用心?
③ 什麼也不想做,也找不到為之努力的目標,怎麼辦?
④ 一放鬆就心生愧疚,怎麼辦?
⑤ 工作幾年,每天三點一線,以前興趣愛好挺多,現在對啥都提不起興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