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禮貌"會害了你的孩子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但是在生活中,有些情況,要求孩子懂禮貌其實是在「傷害」孩子。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生在你對寶寶的教導上呢?
01
讓大的讓小的
- 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案例】
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
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去背負這麼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
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生了什麼?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後,再幫助他們分析。
-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
那麼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如果他還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並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
你就可以這麼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02
逼孩子打招呼
- 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案例】
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麼說都不肯叫。
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但若為了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願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後就會表現得好很多。
03
礙於面子不會拒絕
- 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
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麼都要。可是剛在家吃糖了,媽媽不願意讓他連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
可是老人家給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
比如,「謝謝啊!不過他經常吃了糖之後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並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等。
04
面對別人的誇獎,
「哪裡!哪裡!」的謙語
- 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
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
孩子聽了,一臉黯然。
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裡!哪裡!」,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
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
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麼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麼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誇獎,並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推薦閱讀:
※【轉載】老王面試
※針對不愛學、懶惰、貪玩、叛逆孩子的教育方法
TAG:隔壁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