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80%的工業設計學生都選錯了專業
在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幾乎每個設計師都會經歷倦怠期,在職業發展或者人生規划上出現瓶頸,導致一定程度的迷茫。而當筆者處在這種狀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解決方式就是去和周圍那些職業經歷更長的設計師朋友聊一聊,看看他們的心態是什麼樣子的,對工作是否還有當初那份熱情與執著?
我找到了三位朋友,他們剛好屬於三種不同類型的設計師。
W,五年前開始做自由設計師,他專註於一個領域的產品設計。同一功能的產品,他可以設計出幾十款方案,這是為了滿足商業需求,品牌商需要在不同渠道銷售外觀上有差異化的產品,類似諾基亞的「科技以換殼為本」。這樣子的產品對我而言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因為主要工作局限在造型層面。我很好奇,是什麼動力使他能夠堅持在一個領域深耕,同類型的產品做這麼多,難道不覺得厭煩嗎?而W的回答是,能賺到錢就是他最大的動力。設計本身的吸引力和興趣點早就沒有最開始從業那幾年那麼強了,設計只是他收入來源。W今年做了自己的兩款原創產品。我問他,這樣子的項目你還會很興奮,很有興趣嗎?他的回答也出乎意料的平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激動,屬於商業上的一種嘗試。前幾天晚上11點,他剛和客戶聊完,就帶著模具廠新做出的樣品來找到我,和我一起聊這款產品的製造工藝,而我從他眼神中看到了久違的興奮感。
L,是從大設計公司出來,自己創業開設計公司的。這兩年,他已經漸漸遠離了一線設計執行的工作,主要負責經營管理層面。他的團隊是他以前合作多年的同事,所以默契度還算比較高。然而對於目前的工作狀態,他的滿意程度遠不如之前做設計師的時候那麼開心,巨大的壓力導致的失眠一直困擾著他。L是典型的干一行愛一行的人,當初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就是誤打誤撞進到這個行業的。儘管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慢慢的產生了興趣,但隨著工作經歷的增長,那種由興趣產生的內驅力已經漸漸消失殆盡了。現階段L忙於尋找新的客戶,督促團隊按時完成設計,處理公司內繁雜瑣碎的事情。設計項目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產品,對他而言其實都差異不大,他並不會因為一些很有意思的產品而更加興奮,也不會因為某些產品很枯燥乏味就降低了要求。L屬於按部就班穩紮穩打,把每件事情做好的人,但他卻無法享受目前工作的過程。
S,在一家原創品牌公司做設計主管。他每天工作時間很長,差不多12點鐘才回到家,他住的離公司很近,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最近這七八年,他一直保持著每天12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我一直以為是這份工作非常的樂趣,才促使他投入如此大的精力,但他告訴我70%的工作裡面,都是他並不想做的,瑣碎的、讓人分心又苦惱的小事情。如果大量的工作都是令人乏味的和討厭的,卻還能如此堅持下去,這絕對是需要很強大的毅力。S設計的產品,有些在市場上很暢銷,但他似乎對銷量毫不關心,他似乎最大的渴望就是不要再分精力去做產品設計以外的事情,專註的設計完一個新產品,然後是下一個再下一個。
作為剛轉型的自由設計師,我自己現階段的問題是,很多不感興趣的項目,我沒有動力去執行和完成。對這些我認為價值感很低的項目(不是設計費的價值,而是產品本身的價值),我會有強烈的拖延症與拒絕感。但我能接觸到的客戶,大多對創新的要求不高,他們需要一個好看的產品,不願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功能創新和提升品質。以我之前在創業公司的經歷,我知道創新要付出的代價極高,一年可能只能開發兩三款產品。如果做自由設計師,這樣子的項目數量是無法養活自己的。所以我必須要調整心態,讓自己從不同的項目中都能獲取到新的動力,而不僅僅是為了設計費。
如何從平常的工作中獲取到這種動力,這個問題我並沒有從三位朋友身上找到答案,反而在他們身上也普遍存在的倦怠感促使我開始思考,如何從乏味的工作中,找到一些新的興趣點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翻開了這本07年出版的老書。雖然我很早就買了,但真正開始認真閱讀,沒想到卻是在十年以後。中文書名很唬人,《如何成為產品設計大師》,英文原版其實叫做《Becoming a Product Designer: A Guide to Careers in Design》。我想看看這些外國設計師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作者 Bruce Hannah 是一位工業設計教授,採訪了美國工業設計行業內大概40位左右的設計師,他們大部分都是設計總監,公司的創始人。作者設計了一套問題模板,其中涵蓋了如何知道工業設計的、設計的樂趣是什麼、設計流程以及如何獲取靈感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在眾多美國工業設計師身上有一些共通的特性,使得他們最終堅持到了下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工作20年以上的,並且他們並沒有成為純粹的設計管理者,他們還是堅持在設計一線,會做很多具體的設計執行工作。作者也採訪了很多位大學的教師,和他們探討了許多涉及教育方面的話題。藉由這本書中的採訪內容,我想探討的是我們這些工作10年左右的工業設計師,所面臨的職業倦怠感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法。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大的老師。這裡我提到的對產品的原生興趣,就是你從小就喜歡與產品相關的東西,比如拆解玩具和家電,動手DIY改造物品等等(並不一定是美術層面的)。然而由於國內的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大量對工業設計一無所知,甚至毫無興趣的學生進入了這個專業。這是一個原生問題,沒有興趣的人去學工業設計,如果學的很好可能還會產生興趣,但如果恰恰又學不好也做不好,那麼他在後天是很難培養出原生興趣的。這就是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就失業,一些設計師出於生存壓力入行了,但又無法持續專註下去的原因 —— 沒有原生興趣會缺乏持久的內驅力。
我們來看一看美國的學校在選擇學生上是什麼樣的態度?
被接受的申請人要在概念創新和實達兩方面都有很好的能力。我們在尋找天生擁有好奇心、發現的本能、新鮮的思維方式、很好的價值觀、了解自己、也有幽默細胞的人,這些人必須精力充沛、敏感、盡責,而且關懷兒童。
—— Judy Ellis 紐約州立大學玩具設計系主任我們學院在選拔研究生時的要求是,畢業兩年以上、聰明,能夠自我激發的人。—— Debera Johnson 普拉特學院產品設計系教授我們需要的是致力於改善人們生活的人。
—— Craig Vogei 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我比較偏愛那些關愛他人、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社會經驗、有激情、為人正直的人。另外,他們要有團隊精神,同時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Lorraine Justice 喬治亞科技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首先,他們要有一個不錯的入學成績,另外還要有好奇心、良好的理解力與辦事能力。當然繪畫能力與做模型的動手能力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不認為那需要天賦,只要用功,我想都能學好。—— Goetz Unger 費城大學產品設計系主任我們專業比較喜歡那些對工藝品、產品、機械、材料、發明創造等感興趣的人。有潛力的學生是那種不滿足現狀的人。他們將技術革新當成是改良人們生活條件的手段,並經常會在滿足人們的需求方面動些腦筋,知識面寬、成績好的學生在我們這裡會很受歡迎,他們的簡歷應該是顯示出其思考能力,創造力與溝通能力。—— Haig Khachatoorian 北卡羅來納大學產品設計系主任
看完美國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難發現,他們極力尋找那種對設計本身有原生興趣,且充滿內驅力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是像喬布斯這樣,活著就為改變世界,也可能是像Dyson那樣致力於改善人們生活的。由於我們國內的設計行業歷史很短,大眾的認知度很低,所以大部分學生不會在中學階段就接觸到很多創新活動,或者立志於要當設計師。然而一名學生如果在大學學習設計之後,也沒有產生一些原生興趣的話,那意味著可能在這個領域會長久的缺乏內驅力。如果你的驅動力僅來自於物質層面的外在條件的話,那麼你關注的內容可能更多的是這個行業能賺多少錢、未來的行業發展機遇,而並不是你對這件事情本身是否喜歡,你願意投入多少精力去做這件事情了。這二者的思維方式以及未來工作中的所有決策行為,差異都是非常大的。很多時候,我們會高估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熱情,或者做一件事情的能力,總覺得我只要認真做,就一定能做到很好。但實際上大部分人是沒有這麼優秀的能力的,連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做不好,更別提那些不感興趣的事情了。
美國學校對於學生的篩選,確實是把那些本身就不可能長期的對設計有興趣的人擋在了門外,這是一種制度上的頂層設計,是保障學校能培養出合格設計師的先決要素。畢竟再厲害的學校也很難把一個對設計缺乏熱情的人培養成優秀設計師。在我另一篇文章裡面,我專門分析過,「喜歡設計」和「喜歡被優良設計過的商品」是兩件事情。喜歡美食的人,不一定對都烹飪感興趣。但一個廚師,肯定要對烹飪感興趣才行。設計既包含設計的過程,也包含設計的結果,如果你僅僅對結果,也就是對那些優良設計的商品感興趣的話,你可能就不是一個真正喜歡設計的人。實際上設計的過程才是設計師更加關注的內容,畢竟這是我們的未來的工作。
雖然老有人說我們父母那一輩是干一行愛一行,可真當我問我老爸,他對於自己的工作是什麼態度,是否享受工作的過程的時候,答案並不樂觀。他給我回答是,在他那個年代,根本沒有條件去選擇工作,能有份穩定的工作活下來就不錯了,他對工作本身談不上熱情也感受不到什麼工作的樂趣,不過他屬於願意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的人,並沒有我們這代人所謂的職業倦怠。對他而言,工作是為了生存。
美國設計院校對學生的嚴格篩選是有理由的。
上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將人的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深藏的「水面以下部分」。
「水面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
「水面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認知、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改變,但卻對人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對設計的原生興趣,就是動機層面的素質,它不容易被後天培養,卻會無時無刻影響設計師的行為決策。譬如我雖然對產品設計感興趣,但是只對那些有趣的、或者富有創新的設計感興趣,而對那些僅僅停留在好看層面的設計產生不了長久的注意力。這很難解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而我也無法分析它是什麼外界條件的影響或者是從小哪些生活經歷導致的這種傾向性。總之不同的人,就是會對不同類型的設計產生自己的價值判斷,或許是基因決定的也說不定。
那我們再來看看那些長期從事工業設計的人,他們是不是真的具備對產品設計的原生興趣?
在初中的時候,我騎一輛雪地摩托車,穿梭於蒙大拿的鄉間送晨報。但是這輛車笨重且噪音非常大,發出難聞的氣味,非常難駕駛,於是我有了一種想改造他的熱情,我知道它可以更為出色。我開始將設計圖紙發送給Polaris公司,他們的反饋信息很快就到了,而且還有一些宣傳材料、T恤衫甚至一些比賽夾克。之後我將設計模型、結構設計甚至廣告策略的想法都發了過去。Mike Vaughn 和 Bob Eastman 給予我的鼓勵,使我堅信我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設計師。Bob 在我從大一到大三的三個暑假中,為我提供了實習的機會,並且最終給了我第一份作為工業設計師的工作,能有這樣的良師益友,使我感到十分的幸運。
—— Strategix I.D.公司設計總監 Bill clem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就知道我要成為一個產品設計師,因為我總是喜歡設計製作東西,我姐姐在科寧玻璃製品廠做圖形設計師,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產品設計師,所以我知道產品設計師要做什麼。—— Smart Design 執行主管 David Stowell
我14歲時參加了一個汽車設計大賽,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發現了產品設計,我參加比賽的三年里都獲了獎,但是現在想起來,我相信他們給每一個參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此外我姐姐正在和普拉特學院的一個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約會,那時我在布魯克林技術高等學校上學,準備畢業後從事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看了他的工作以後,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George Schmidt 公司總裁 George Schmidt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想做一個漫畫家,要是不能成為前者,我就去當宇航員,在我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有一天,我們家的一個朋友給了我一本關於雷蒙羅維的書,書中介紹了他為NASA工作的點點滴滴,我突然意識到,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畫出並且設計出宇宙飛船,而不是成為宇航員。—— designRWA 創始人 Tad Toulis我從小在俄亥俄州的農場長大,11歲那年我媽媽給我一本介紹早期產品設計師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uss)的書書名是為大眾而設計,按照原書的說法,亨利是最早一代創立產品設計這個職業的人之一,我還記得媽媽當時說的話,我想你大概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因為你是如此喜歡科學和藝術,當我讀這本書時,感覺未來就像一個新大陸一樣在我面前展開,我以前從來沒有對什麼東西有過特別的興趣,而如今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熱愛設計。—— Kemnitzer Design 公司總裁 Ron Kemnitzer我高中三年級時做了一份未來職業取向調查表,我很難決定在藝術和工程之間選哪個,但是在我看了 Harold Van Doren』s 關於產品設計的著作後,我立刻明白了,產品設計就是我未來的方向。—— 麥考伊設計公司合伙人 Mike McCoye這發生在伊茲密爾,那天我在父母家裡喝下午茶。下午茶是當地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在那樣特別的一天,我們家來了一個土耳其的城市規劃師,他在這之前一直住在挪威,我當時正在準備考大學,於是就和他聊起了我想當一個建築師的理想,這個城市規劃師問我知不知道產品設計,我說不知道,我那時真的對此一無所知,於是他一手握著茶杯,一邊開始向我解釋什麼是產品設計,他說這隻精緻的茶杯是一個人精心設計的,這個人考慮過用來盛裝熱飲的陶瓷杯和它的杯托之間的平衡關係,考慮過怎樣使你的手舒服的握住杯子又不至於被燙著,還考慮過怎樣保證你喝水時不會有水順著下巴流出來以及你的鼻子不會碰到杯沿。他把產品不斷的和它的使用者,使用經驗以及人體聯繫起來。六個月後,我跨入了安卡拉中東科技大學新建的設計學院。—— Olive 1:1公司總裁 Ayse Birsel
在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好的老師,他建議我說,我可能有做一個設計師的天分,我記得我在普拉特學院看到了一台與眾不同的縫紉機,之前我從沒見過那樣的,我琢磨它的時候,Rowena Reed告訴了我設計是如何在可以被理解的方式上完成的。那一刻,我知道了什麼是我以後想做的事情,那是個令人欣賞的時刻。—— Blumlein Associates 總裁 Fred Blumleins最初在哥倫比亞市的時候,我經常會在麥德林附近小鎮上的廢舊場里找到一些金屬,我用它們來製作一些雕塑品,能夠做到這些,與我的一些藝術課程、工作室的經歷、家裡的支持,以及一位我的良師益友的建築師朋友是密不可分的。雕塑教會我用三維的方式來思考,並且讓我發現連續性的重要之處。一位老師建議我將產品設計作為我的職業。在以功能與用戶限制條件下,我將它看作是延續雕塑創作的一個機遇。—— MIO 主設計師 Jaime Saim那是在波士頓的一個寒冷的冬天,我進了一所法律學校讀書,我偶然發現了一本叫做產品設計的雜誌,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生平第一次清晰的知道了自己長大以後要做什麼。—— Produc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設計師 Joei delman
不出所料,這些人很多從小就生活在周圍能接觸到設計或設計師的環境裡面,他們知道設計師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他們本身也樂於動手去做很多富有創新內容的事情,正是這樣從小的耳濡目染導致他們對設計的興趣極大。也有一些人是在高中階段遇到了一些不錯的領路人告訴了他們什麼是產品設計。再看看我們國內的學生,雖然現在互聯網資訊非常發達,很多高中生也到網上去詢問,到底什麼是工業設計,但實際上由於我們學生的自學能力相當差,可能他們也沒有精力去讀一些真正的工業設計的著作,所以大部分還是一知半解的。也有一部分報考工業設計專業的人,他並不是有原生興趣,而是不知道從哪裡聽到說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可能會很好。因外在條件而產生的興趣,讓他們可能選擇這個行業,就和那些學計算機編程的人想法是一樣的。但他們低估了原生興趣,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影響力,尤其是工業設計屬於典型慢熱型的行業,需要常年的積累和不斷的努力才能一點點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這幾個朋友中,真正有原生興趣的只有S一個人,他是從小就喜歡拆裝和修理玩具,喜歡研究產品的構造。我學工業設計是當初看了概念設計雜誌,上面不少概念設計師都是學工業設計的,所以我就報了工業設計。回想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的勞作課,做那種剪紙的模型,喜歡玩四驅賽車,這些動手方面的興趣還是有的。我對設計出一個極其漂亮的產品,興趣不是很大,我特別感興趣的是設計出一個與眾不同功能的產品。譬如我對阿萊西的那些家居產品就提不起興趣,但對dyson風扇這樣的產品就滿懷憧憬。可能受到概念設計的影響,我喜歡那些本不存在的東西,設計一些市場上最新奇的產品,這樣設計的時候不太受到其他產品的影響。但我已經走了自由設計師這個方向,那麼開發那種創新難度高的產品的幾率本身就比較小,我還是得想點兒別的方式去尋找工作中的新的熱情。除開睡覺,每天8小時的工作如果不能讓我非常開心的去完成,就意味著我有一半的生命是不快樂的。這本書的作者恰好也非常關心設計師是不是開心,他問了所有設計師如何保持開心的問題。
我們每天都學習新的東西,我們喜歡真正的為人做設計,並解決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 Tnaka Kapec Design 設計師 Jeff Kapec我喜歡觀察,它讓我全心投入,並有所領悟。
—— r+d design 副總裁 Sophie Demenge設計讓我能夠發揮我的天賦,這個職業讓我不斷學到新的東西,產品設計的知識是無止境的,不可能什麼都學到,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喜歡上這個行業,我的頭銜是總監,但是我仍然做設計、畫草圖、做模型、用CAD建模,任務的範圍如此之大讓我感到高興。—— Tumi 圖米公司設計總監 Timm Fenton讓我感到高興的時候,就是當我設計的產品達到一切要求,通過了嚴格的認可過程,而我還能夠做一個我所喜歡的設計師。—— 倩碧全球廣告推銷和高級營銷系統設計總監 Victoria Bevan
看完這些人的觀點之後,我意識到我對創新度低的項目不認同仍舊是屬於對產品的不認同,但產品需求是客戶決定的,屬於我可以關注卻無法影響的範圍。如果我想讓自己能在設計過程中感到快樂,就必須把注意力從關注圈拉回到影響圈。從設計過程中去尋找樂趣,才有可能提升我的內驅力。
我小學的數學老師教育我,做數學題不要去檢查,第一次就做對。這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喜歡一步到位,直擊要害。在企業的時候,我需要做好幾個方案去讓老闆篩選。而現在,我卻改為每次只提供一個方案給客戶。我把精力更多放在設計流程上的梳理,因為我要對接工程師和企業主以及企業的客戶,每一次的溝通對我而言都是一種訓練。我需要把設計流程中那些產生無用功的地方不斷的打磨掉,去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這一點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大的興趣所在。
我縮短自己的無效工作時間,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節約出來的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商業和溝通技巧。每一次新的設計項目,我都在追求,更快的理解企業的產品需求,更好的與企業探討產品定位與設計風格。與工程師的對接,我也儘可能讓對方更愉快和高效的完成項目,加深彼此的默契度。通過詳細記錄項目的時間花費,我發現目前每個項目的完成時間,比我原本以為的時間要短的多。以前在企業工作的時候,確實大量的時間是浪費在無效溝通中了。
不管面臨什麼樣的環境,解決問題的態度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後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聽到一些大學生說自己很慌,可你們還那麼年輕,就算在家宅個3年然後從0開始,也不會晚,有啥可慌的呢。如果現在技能不行,作品集都做不出來,就把需要提高的技能排個順序,一步一步的提升。如果不喜歡工業設計,就轉其他行業。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先多去嘗試一下。慌解決不了問題,沒有目標和方法,才是大麻煩。行動起來才是關鍵,我不也開始翻10年前的書了嘛。
對於工業設計的學生,如果確實發現自己缺乏原生興趣。那就早點思考一下未來到底要不要在這個行業從業,早點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工業設計師轉行去做互聯網產品是相對容易的,也是有優勢的。而和我一樣想在工業設計行業紮根下去的人,如果在職業上產生了倦怠感,儘快尋找一些新的,能激發自己內驅力的目標,然後踏踏實實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去享受工作過程本身,我相信這種倦怠感應該很快就會消失掉。
量變產生質變,但大部分人輸在了量不足!
—— HAKU的感悟 2018.04.06推薦閱讀:
※40個工業設計師必看的設計網站!
※阿萊西給了世界一把「會唱歌」的小鳥水壺
※春運來了,我不信你知道這些秒燃的交通神器,未來的喲。
※新能源適配器設計可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
※給手工控準備禮物?這裡有一份推薦|這個設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