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的這些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專註力

和大家分享一個小遊戲。

家長在一張方形卡片上畫上25 個方格,格子內任意填寫上阿拉伯數字 1 ~ 25。孩子需要按 1 ~ 25 的順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家長在旁邊給孩子計時。

這個有趣的遊戲叫做舒爾特方格,是測試孩子專註力的。孩子的準確率越高,速度越快,則表示注意力的品質越好。

專註力對孩子有多重要?

專註力被稱為智力活動的基礎。對孩子來說,就是他們能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媽媽講繪本,能不能自娛自樂彈老半天不著調的鋼琴,能不能自得其樂搭積木推積木……

專註力好的孩子,做事效率會相應提高,學習興趣和慾望也比較強烈和持久。

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兒童樂園裡,家長和孩子一起堆積木。有這樣三位家長,他們不同的陪伴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專註力的發展,你是哪一種?

[場景 1 ]

爸爸拿著圖紙和積木,手把手教兒子哪塊木頭放哪個地方。

當男孩兒想搭另一邊時,爸爸馬上阻止:「不要搭在那裡,先把這部分完成。爸爸幫你搭。」

當男孩兒嘗試用積木搭其他物體時,爸爸又說:「你就先規矩搭這艘輪船,不要弄其他的,這塊積木必須放在這個地方,把積木給爸爸。爸爸來完成。」

……沒多久,男孩兒覺得無趣,跑去找媽媽了。

在生活中,父母事事包辦的事也不少。

早上鬧鈴響了,七歲的齊齊還在賴床。

媽媽到房間叫齊齊起床;幫齊齊穿衣、褲;幫齊齊擠好牙膏;幫齊齊擦臉;喂齊齊吃飯……上了小學,齊齊是班上唯一一個吃飯還要老師喂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寶寶一生下來就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

父母事事包辦,孩子便會事事依賴,不放手讓孩子主動做事,孩子不僅不能學習成長,也不會熱衷於做事,最終會影響孩子的專註力。

[ 場景 2 ]

一個小女孩在搭積木,爸爸就在旁邊盯著手機屏幕。

沒多久,小女孩看不懂圖紙,不知如何搭建,叫爸爸過來幫忙。

爸爸不耐煩地拒絕了:「我沒空,你自己玩吧,自己想辦法!」

小女孩聽後就自己搭,可是一直沒找到辦法,再一次求助爸爸,遭到了爸爸的呵斥:「要玩你自己玩,不玩就回家!」小女孩眼淚汪汪。

父母忽視孩子的事也不少見。

留守兒童不止是農村有,城市裡也有不少。

父母每天都能見到孩子,卻對孩子過度放養,很少關注孩子,很少陪孩子玩耍、閱讀。

當孩子有問題需要父母幫助時,這些父母習慣性的拒絕。可能是在忙工作,可能是沉迷在手機或遊戲中。

這些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會讓他們形成「父母不愛我」「我不重要的」的想法,這些孩子容易擁有低自尊和自我懷疑的特質,常讓他們不能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面前的事情,所以這些孩子的專註力最糟糕。

[ 場景 3 ]

一對母女在搭城堡,媽媽坐著一旁,注視著孩子的作品,關注孩子的搭建進程。

當女兒提問時,她會微笑著回答,當女兒偶爾需要幫忙時,她會口頭指導,並給孩子提一些建議。

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是主導地位。

媽媽一直在旁邊注視著,當孩子有困難時,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在這種親子模式中,孩子主導,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和陪伴者

他們不會讓孩子在模具中成長,孩子沒有父母事事包辦的煩惱;他們更不會冷漠孩子,孩子沒有因為父母冷漠而帶來痛苦。

孩子沒有這些心理上的困擾,他們更容易專註自己眼前的玩具和事情,專註力也會比其他同齡孩子更好。

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教育,應該是在「忽視」與「包辦」兩者間取得平衡。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專註力好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進入狀態」,且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擾。

孩子與生俱來都是具備專註力的。

嬰兒正是從各種專心致志地觀察開始構建自己的思維,慢慢了解世界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父母是園丁,孩子是小樹苗。

樹枝向右生長或是向左延伸,由樹苗說了算。

正因為園丁給了樹苗足夠的愛和自主的空間,他們便能專註地生長,茁壯地成長。


推薦閱讀:

為了孩子的未來而犧牲美好的童年真的值得嗎?
為什麼國內很多孩子不是由父母帶大的?而國外多是父母承擔撫育子女的任務?
再這麼教孩子,他真的會變成「窮人」
別人認為我說話啰嗦怎麼解決?
愛與被愛的雙循環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