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第1章,常識
1.概述
哲學家們常常說出一些驚人之語,比如時間並不存在、物體本身沒有顏色、人們不知道任何事情等等。
摩爾(G.E. Moore)對這些反常識的結論持懷疑態度。他記得自己先穿上左腳的襪子,後穿上右腳的襪子。如果時間不存在,那這種先後順序怎麼可能呢?
總之,摩爾認為,常識大體上都是真的,違反了常識的哲學結論大體上都是假的。里德(Thomas Reid)也是一位擁護常識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大多會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1.常識是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相信常識?
3.常識在哲學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觀點,一些觀點屬於常識,另一些不屬於常識。問題1就是問哪些觀點屬於常識。問題2則是問,我們有什麼理由更相信常識而不是反常識的觀點?問題3則是問常識對於哲學研究有什麼用。
2.摩爾為常識所做的辯護
這一段其實很無趣,簡單點說,摩爾認為他比起反常識的觀點更確信常識的觀點。那麼所有支持反常識觀點的論證,要麼包含了錯誤的前提,要麼在推理過程上是無效的。總之,摩爾認為常識更可信,凡是和常識有衝突的觀點,那就更不可信。
3.定義常識
摩爾並沒有給出常識的定義。本書作者引用了William Lycan給出的常識的定義,一個斷言屬於常識,當且僅當它:
1.關於某人在某時某地注意到的某個東西。
2.是大多數人會接受的一般性斷言的示例。
3.不包含特殊的專業術語。
4.很難不接受其一般性斷言。
5.說出這個斷言會很奇怪,因為它太顯然了。
6.否認這個斷言也會很奇怪。
比如,摩爾認為「地球在他出生以前就存在了很長時間了」。這滿足條件1,它是摩爾在當年在自己的書房裡寫論文時注意到的關於地球的事情。也滿足條件2,其一般性斷言是「地球在大多數人出生前就存在了很長時間了」。它不包含什麼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所以滿足條件3。大家也很難不接受這個斷言。一般人也不會說出這種話,除了在寫哲學論文時。一般人也不會否認這種話,除了在寫哲學論文時。
假定Lycan給出的常識定義是合理的,有些斷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很難否認和放棄,這些斷言屬於常識。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斷言會更加合理嗎?我們應該接受這些斷言嗎?我們應該不否認這些斷言嗎?
而且,我們還需要思考,「常識」這個集合和「值得相信的斷言」這個集合的關係是什麼?如果把常識定義為值得相信的斷言,那我們在追問「為什麼要相信常識」時,就犯了乞題的謬誤了。
4.常識和保守主義
一種支持常識的方式,就是支持保守主義。保守主義是說,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保持自己原先就持有的信念。或者說,僅僅因為我之前就持有某種觀點,那我就有或多或少的理由繼續持有這種觀點。
我自己還算看好保守主義,尤其是David Lewis為之辯護的可撤銷的保守主義。也就是說,在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時,如果遇到的新證據足以令我們改變常識,那就改變常識。如果還不夠,那就繼續保持常識。比如,日心說取代地心說就是常識的改變。假設我們是持有托勒密天文學系統的古代人,遇到一個說服我們相信日心說的人,那我們也會要求他拿出證據來。只有當證據足夠充分時,我們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否則就會持有原先那個想法。
每個人學哲學,或者學習科學之前,都已經從周圍人那裡學到了一套常識,這套常識中也許有錯誤的觀點,但我們總不能沒有觀點。所以常識是一個不太差的默認選項。只有當我們遇到更好的理論來替代常識時,我們才會替代常識。
5.常識和理論
當現代科學理論和常識出現衝突時,我們會認為現代科學理論是對的,人們的常識需要被修正。那麼,如果現代的哲學觀點和常識出現衝突時,需要被修正的是哲學還是常識呢?
摩爾似乎認為,哲學分析不應該改變我們的常識。但我們應該認可摩爾的看法嗎?哲學假說就不能反常識嗎?而且,如果一個人沒有上過學,對物理學一點兒也不懂。那他不會覺得地球在運動,他會覺得太陽繞著地球轉。也就是說,我們的日常感覺可能會給我們製造系統性的錯誤常識。
也就是說,如果常識是系統性錯誤的理論,那反常識的哲學結論,似乎就更有可信度了。但這就給唯心主義者們打開了一道大門,他們可以說自己的理論反常識,但這反而是一種優勢。摩爾自以為他的手存在,外部世界存在,但實際上只有心靈或觀念等心理上的東西存在。
我們的麻煩就在於,老生常談的常識,究竟是相對靠譜的觀念集合,還是系統性錯誤的糟糕理論呢?
我們或許可以引用觀察(observation)和理論(Theory)的區分。Fodor就認為語言中有一些基本範疇可以給出中立的觀察,不同的理論會對這些觀察做出不同的解釋。如果常識是指對觀察的理論解釋,那常識可能是錯的。但如果常識是指Basic Observational Fragment,那麼常識應該是很可靠的。我們這裡先不考慮理論滲透觀察這種情況。
6.案例研究:摩爾對外部世界的存在的證明
笛卡爾曾經設想了一個全能的惡魔,它能讓我們誤以為外部世界存在,但實際上外部世界不存在。用大家更熟悉的例子,那就是電影《黑客帝國》或者《全面回憶》中,主角誤以為整個世界是存在的,但實際上那都只是主角腦子中的幻想而已。這些幻想可能是被藥物或者超級計算機所引起的。而笛卡爾則說,幻想可能是由全能惡魔引起的。
摩爾顯然不同意這種反常識的可能性。他這位萌萌噠的紳士是這樣證明外部世界存在的:
1.摩爾舉起左手,說「這是一隻手」,再舉起右手,說「這是另一隻手」。(已知事實)
2.手存在。(根據1)
3.如果手存在,手是外部世界中的對象。(假設)
4.外部世界存在。(根據2和3)
不過,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樣的證明不可能讓那些對外部世界的存在持懷疑論態度者信服。那些本來相信外部世界存在的人,不會因為這樣的證明更加相信外部世界存在。那些本來就不太相信外部世界存在的人,當然可以否定2。比如,在黑客帝國的虛擬空間中,我們也都以為自己有手,但那雙手並不是外部世界的對象。我們在虛擬空間中用手拿起筷子吃飯時,真實世界中的我們其實泡在營養液里,手一動不動。
也就是說,摩爾在這裡似乎犯了乞題的謬誤。我們得先接受摩爾的結論(外部世界存在),才能接受摩爾的前提(我們此時此刻看到的手正是外部世界的存在對象)。
7.摩爾基於確定性的論證
本書作者在這一段引用了別的學者的說法,想要挽回摩爾的論證,說摩爾並沒有乞題。主要是引用了William Lycan對常識的辯護。不過這個辯護在我這個自然主義者看來,比較奇怪,我們略過算了。
8.摩爾和哲學分析
這一段是想說, 摩爾基於常識的論證,似乎無法駁倒唯心主義。因為現象主義(唯心主義的一個版本)也符合摩爾的論證。詳細內容略過。
9.結論
本書作者最後的結論是說,我們還沒有對常識在哲學中的作用達成共識。一些野心勃勃的哲學家試圖給出與常識一致甚至超越常識的形而上學論斷,而另一些相對謙虛的哲學家則致力於調和科學和常識之間的張力。我們在第六章會仔細討論自然主義的問題。
筆者的補充
因為要為大家補充一些書里沒有提到的重要內容,所以省略了很多原文,請見諒。
先來看常識的定義。用我的話來說,常識就是在某個常識定義為在某個時空中流傳較廣的信念,既包括陳述類信念,也包括程序類信念。也就是說,常識的定義並不直接和這個信念的真假有關,而是和相信這個信念的人數以及這些人持有這些信念的時間有關。信的人越多,信的時間越長,某個信念就越是常識。
在古代,神話世界觀就是常識。古希臘人也許真的相信奧林匹斯山上住著眾神,中國的一些佛教徒們真的相信六道輪迴,就像今天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相信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一樣。從這個角度看,常識是會不斷變化的。隨著教育和科學傳播的發展,新的科學理論會變成常識,而舊常識中與科學相衝突的部分,就會被科學所取代。
如果僅僅比較常識與科學中有衝突的那一部分,那我們就還沒有看到問題的複雜性。大家想一想,我們將在時空中流行的信念稱之為常識,那這些信念為何會流行呢?
大體上看,因為人類在選擇相信什麼和不相信什麼時,經常採取從眾的策略。在我們腦中的知識和經驗不足以支持自己給出高質量的獨立思考時,我們一般都會選擇從眾,而且也是一種不錯的策略。在選擇產品與服務時,如果我們需要在有限信息的情況下,在限制時間內做出決策,那麼選擇和大眾保持一致,會比隨機選擇更好。
下一章是全書最長的一章,會討論「分析」這種分析哲學家們引以為豪的方法,難度會大很多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致知乎上一些傻逼杠精
※常識 | 果與蔬
※生活醫學小常識
※家長們當心新騙局!聚智堂捲款跑路,家長存百萬打水漂
※20個」冷門「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