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角度看人生:新版的用戶體驗五層論
1、
當你相親找對象的時候,不喜歡一個人,拒絕一個人,可能是因為什麼?
如果說是第一次見面,那麼讓我們不喜歡的,要麼是顏值太嚇人,不符合你的預期,要麼是談吐穿著等細節不招人歡喜。
如果說已經見過幾次面,也開始初步的了解了對方,那麼讓我們不喜歡的,可能是對方的職業、對方的家庭成員讓你不是很歡喜,沒有滿足你的預期。
那麼如果已經開始交往了呢?相處了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後,你離開對方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時候也許是因為對方的能力,對方的資源,也就是現在的成就和未來可預期的成就,無法達到你的預期,讓你不是很歡喜。
那麼如果是相處了很久,至少三四年以後呢?成就沒問題,資源也沒問題,在經濟和能力層面上都值得託付的情況下,會是什麼阻擋著你呢?
這時候也許是因為對方的原則和底線,和你衝突了。
我們選一份工作,或者找一個人的時候,有兩件事很重要,一個是你喜歡什麼 ,另一個是你最不能忍受什麼?
這就是原則層和底線層的問題,讓你不太歡喜。
那麼那些前面的都沒問題,但是還是分手了呢?或者相處了幾年,甚至結婚十幾年後依然離婚了呢?
這是因為什麼?
這也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對方的人生追求不一樣,當兩個人對於人生的意義理解不同的時候,各自在對方身上就無法找到那一段契合的人生,你喜歡鮮衣怒馬行走天涯,我熱愛兩個人一個家,吃著淡飯和粗茶。
這五層,是我們認識一個人的五個層次,從最外層的感知,到身份,再到能力,在到原則底線價值觀,最後是人生的追求,也是我們理解自己的五個層次。
這五個層次就像人生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一級一級的嵌套和影響著,我們不要只關注最底層表現層,而要一層一層的往上看,從更高的格局去認識一個人。
就像去認識一個產品。
2、
加瑞特在他的《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裡面提到,用戶體驗的要素,來自5個層次的層選擇與疊加建設。
這五個層次分別是: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頁面前端表現層。
最核心的戰略層,就是要搞明白,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用戶能從這個產品得到什麼?用戶為什麼要依賴我們?
明確的定義和表達出這個戰略,是一個產品最核心的一步。
我們的產品能夠存在,不是因為我們厲害,而是因為用戶需要我們,用戶願意依賴我們。
人生也是一樣,首先要明確的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找到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感,我們想要什麼?別人為什麼要給你?
接下來就是範圍層,通過戰略以後,接下來就是完成功能和需求的整合,也就是我們要為產品做哪些功能?
這裡的功能如果你去收集,會有很多,但是產品的前期都是時間緊迫,成本有限,於是我們還要確定不做什麼?
明確做到哪些,不做哪些,是範圍層中,圈定範圍的關鍵一步。
同樣對於人生,因為一個人一生很有限,在你明確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要明確自己要做到哪些,千萬別碰哪些了。
曾經有個人問過查理芒格,說是否把人生想要做的事情都列出來,然後排個序,最後先把最重要的事堅持做,有空了再去做其他的。
查理芒格說,最重要的不是哪些最重要的事情先做,而是那些不重要的事堅決不碰!
3、
第三層就是結構層,對於一個產品,當你把功能需求明確以後,接下來要做的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這就是執行層的事情,也就是怎麼做?
交互的邏輯,還是信息的各種架構,其實就是我們如何把功能需求落實在真正的產品上來的一步,也就是設計呈現給用戶的結構,還有順序。
對於人生來說,明確了自己要做的那幾件最重要的事情以後,剩下的就是做成這件事需要哪些資源,做這件事需要什麼能力。
哪些人脈和資源需要去積累,哪些硬性的能力需要去鍛煉和升級,是人生這一步最重要的。
接下來第四層就是框架層,這一層也就是界面,導航和內容的設計了,對於產品來說,這是直接呈現給用戶的一層,如何操作,如何調轉,如何使用都在這一層。
一個頁面都多少個元素,他們的連接關係,調用規則,從點擊到確認,從註冊到使用,從按鈕的排列到圖片的載入速度,都在這一層框架裡面去呈現。
對於人生來說,這就是你的角色,你的職業角色,你的家庭角色,你的環境角色,在不同的場景裡面你有不同的角色,我們不同的能力和資源裡面,扮演著不同的一個個角色。
最後才是第五層,也是最表層,感知層。
顏色、聲音、嗅覺、觸覺,用戶最直接接觸到你的產品的,就是這一層。
一個牛逼的設計師,考量的是用戶的場景,視線的移動軌跡,手指的長短,對於色彩的偏好和習慣,從而來讓用戶第一體驗達到完美。
對於人生,你的行為、顏值、說話都是你最外層的感知,這些造成了別人對於你的第一印象。
4、
產品有五層,人生也有五層。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反過來看,我們去評判一個產品,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是視覺角度會不一樣呢?
當一個人說你產品不好,繼而轉身而去的時候,你能分辨他說的是哪一層有問題嘛?
很多人都會糾結在第四第五層,比如視覺優化不夠,頁面跳轉不夠合理等等。
但是,草榴網站就算文字排版在渣渣,頁面跳轉在不合理,人家用戶增長和粘性還是頂呱呱的。
那是因為草榴的戰略層滿足了用戶的核心需求,範圍層提供了用戶需要的東西,功能非常的專一。
所以它頁面和框架反倒不用太在意。
比如當年穀歌離開中國,我們一直覺得那是百度贏的不正當,谷歌其實能贏的。
其實不是,當年穀歌它純做引擎,又智能體驗也好。
但是它的資源層不行呀,那時候中文互聯網裡面缺少的是內容,而百度卻自己做了百度貼吧和百度知道。
在資源層百度東西比谷歌多呀。
同樣的回到一個人的五個層次上。
我們把自己當一個產品的時候怎麼辦?別人喜歡你和不喜歡你,原因是什麼?
我們想要什麼?需要滿足這個社會的什麼需求才會有價值?我們需要什麼能力?
我們去觀察別人的時候怎麼辦?
如果一個人最表層的感知層做的不好,就一定不好了嘛?
草榴這麼多人喜歡,同樣的煮肘在直男癌,再物化女性依然有很多人喜歡。
所以,用產品的思維思考人生,我們都是自己最佳產品經理。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需要一點人文修養,從《細細的紅線》說起
※我是學生黨,我要做產品經理!
※PM如何使自己的觀點有說服力,讓技術人員覺得你說得有道理,願意按你說的做?
※裝逼屆四大天王——臉盲不識媳、一億小目標、房子大了點、對錢沒興趣
※Feed內容定位與趨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