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這件事,我都覺得愧對女兒…

自從可以在某個支付app上種樹後,朋友圈裡的很多人都開始忙著收能量、偷能量。我朋友小露每天都有很多能量掛在那裡,但她幾乎從來都不主動去收。每次看著那些能量卻偷不著,我心裡真的很捉急啊。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消息她:「你收能量好嗎?」

她回復道:「先攢著,等多了一起收。」

我說:「再不收都被人偷走了,你不心疼嗎?」

她說:「有差別嗎?反正給了別人,最後也是去種樹。給誰都一樣。」

這句「給誰都一樣」,真是把我驚艷了。我的天吶——

「我彷彿看到了你頭頂上的聖母光環!」

「這算什麼聖母啦?」她說,「我公司最近出了個事,那人才叫真聖母好伐?」

小露在一家化妝品公司上班。今年過年前,有個財務從她們公司賬上偷偷轉移走了20萬元。事情敗露後,公司領導決定報警。

結果這事被真聖母知道了,她不知從哪裡搞到那個財務的聯絡方式,給對方通風報信說,公司已經報案,你快逃吧!

財務當然沒能逃走,她也受到了牽連。公司領導希望她能主動離職,她不肯,最後就安排她轉崗,並停發獎金六個月。

領導問她:「你和那個財務認識嗎?」

她說不認識。

「那為什麼要打這個電話?」

真聖母說:「領導,我這個人是信佛的。「

類似的故事其實不算少。很多得了聖母病的人,最終都被自己的病給坑慘了。而普通人如果對聖母沒有免疫力,被他們的病毒感染倒,最終只會讓自己蒙受嚴重的影響。

然而相比之下,我雖然不喜歡慷他人之慨的聖母,卻更討厭那些有意培養(教唆)出聖母的教育方式。


我朋友的兒子在學校跟同學發生衝突。起因是他兒子的鉛筆盒被同桌打翻在地上,男孩要求對方道歉,對方不肯,言語間一來二去,兩人就廝打起來。

這個鉛筆盒是他和兒子在日本旅遊時買的,被兒子視若珍寶。但兒子的富二代同桌卻覺得,一個爛鉛筆盒子算什麼?完全不認為自己有錯。

兒子的班主任告訴他,同桌也不是故意要弄壞你兒子的東西,那麼小的一件事情,就算了。

他覺得兒子沒錯,弄壞別人的東西,當然應該道歉,這個是原則。

班主任最後說,為什麼得饒人處不饒人呢?你這個家庭教育有問題,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寬厚、大度的性格。

他問班主任,那這事您說該怎麼教?

班主任回答:「我就會告訴孩子,同桌這是無心之過,你要原諒他。」

他當時就差沒開口罵人了。原不原諒這事,只有兒子有權利決定,別人有什麼資格來替他原諒?

為了所謂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就凡事不講原則了嗎?如果孩子學會了這種處事方式,今後但凡做錯了事情,只需說句:反正我不是故意的,你就原諒我好了.

這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嗎?這是避免麻煩的方法。


其實聖母病最大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兩點:「毫無原則」以及慷他人之概。

毫無原則實際也是「泛原則化」,讓所有人看起來都和和氣氣,這就是最高的原則。但泛原則化的最終形態,還是不講原則。這跟中國人自古自來的行事方式,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保證工作、生活正常運行的底線。

現在偏偏有一群聖母,出於怕麻煩的心理,什麼事都糊糊弄弄,表面看似一團和氣,內里實則一團混亂。這樣一來,事情還能做好嗎?

而慷他人之概是聖母們喜歡做的第二件事。

為了彰顯自己的愛心、道義,他們完全不會顧忌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只要自己的目的達成了,管別人開不開心?反正壞人都是別人當的,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出於好意。

碰到聖母,多數人怕是避之不及的。當然了,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今後會患上類似的聖母病。

所以,先不論孩子成績好,還是成績差,聰明還是愚笨,勤勞還是懶惰,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有原則、講道理的人。


我始終認為,孩子是最需要講道理的人,別看他們年紀小,但他們恰恰最願意跟講道理的成年人交流。

這是我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曾經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到朋友家做客。臨走的時候,她的孩子想帶走朋友女兒的一個玩具。她和這位朋友是工作上的重要夥伴。對方見她孩子喜歡,就說,孩子喜歡就拿走吧。

等她們走後,朋友的女兒很不高興,問她媽媽,為什麼要把我的玩具給別人?

這位媽媽說,「你是大姐姐,要大方一點,媽媽明天再給你買個新的。」

女兒哭了,說,「那是我的玩具,我不想給。」

媽媽嫌女兒不懂事,說,「我是你的媽媽,你不許不講道理。」

孩子沒有回嘴,哭得更傷心了。

一個成年人拿孩子的東西去討好對自己有利的人,又在無法以理服人的情況下,用「母親」的身份去壓制孩子。

我是你媽媽/ 我是你爸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父母們默認為等同於「我說的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

父母想讓孩子聽話,想樹立自己的權威,靠的不是教育、說理,而是道德上的強迫。

知乎網友對此有過無比精彩的總結:父母總在說得過子女的時候,跟他們講道理,又在說不過子女的時候,跟他們講倫理

每次想起這件事,我都覺得自己愧對女兒。

END

歡迎關注愛童言微信公眾號ID: arhats500,努力讓父母們看點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控制無法解決問題
改變是如何發生的2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設計心理學:幫助設計師更好地了解用戶
俞灝明燒傷事件的影響?

TAG:育兒 | 心理學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