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與大理段氏的江湖較量(二)——戰友與對手

書接上回

明教與大理段氏的江湖較量(一)——廟堂與江湖 - 寧南左侯的文章

寧南左侯:明教與大理段氏的江湖較量(一)——廟堂與江湖?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明玉珍在歸入徐壽輝部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在沔陽一帶活動,當然也不是就局限於沔陽,比如說他還遠征了一次洞庭湖,這次征戰造成的結果就是明玉珍的右眼被射穿,成了獨眼龍。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重瞳的帝王,比如倉頡、虞舜、晉文公、項羽、呂光、李煜、朱友孜;也有不少獨眼的帝王,比如苻生、蕭繹、李自成。然而有趣的是,明玉珍也是重瞳的人,於是他就很榮幸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重瞳+獨眼的帝王。

徐壽輝這人,據說是「姿狀龐厚」但是「無遠志」,所以導致「權在臣下,徒存空名」,跟北邊的龍鳳皇帝有一拼。不過義軍分兵四齣,各自為戰,彼此隸屬關係不嚴,正是元末農民起義早期的特點之一,原不足奇。就以個人品質而論,徐壽輝待人寬厚,放手讓將領們有職有權,各負其責,無可厚非。所以從《草木子》到《明史》,以至於《罪惟錄》,各種書上對徐壽輝的評價多是居中惋惜之意。

真正破口大罵徐壽輝的,只有傅維鱗一人。他在《明書》卷八十九《天完徐壽輝記》里這樣寫道:

「而壽輝以布販起,胸乏致治之術,力歉控敵之策,不數十里,輒稱大號,蓋斗筲易盈者矣。委柄旁落,坐受霜鋒,又誰咎耶?乃始終托彌勒名。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壽輝之謂雲。」

傅維鱗這兒說的「委柄旁落,坐受霜鋒」,是指的陳友諒——也就是明玉珍當年的那位戰友。巧的是,明玉珍駐守的沔陽,恰巧是陳友諒的老家。

拜《倚天屠龍記》所賜,現在陳友諒幾乎完全是作為一個大反派而存在的:不學無術、奸詐、陰暗、心狠手辣、壞人。

其實不然。

友諒者,沔陽玉沙縣人,世業漁,姿貌豐偉,嘗為縣吏不樂。——《明太祖實錄》卷十三。

陳友諒是讀過書的人,而且當過基層公務員。

簡單列一下元末群雄的出身:

朱元璋,赤貧,和尚;劉福通,地主,界首巡檢司巡檢;明玉珍,農民,巡檢司弓兵牌子頭;徐壽輝,賣布頭的;張士誠,鹽販子;方國珍,海寇;陳友定,農民,遊俠。

再說一遍,陳友諒是讀過書的人。

徐壽輝的大宋國里,陳友諒一直活動在東邊,而明玉珍卻一直在西邊,二人風馬牛而不相及,各玩各的。

改變明玉珍人生的,是1355年的一次征(yào)糧(fàn)行動,這年春天,明玉珍「領兵萬餘,駕斗船五十艘,至夔州哨糧」。夔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奉節,挨著長江。明玉珍的這個經歷就是到了夔州,到了1357年的年初的時候,他在想他估計是快要完成任務了,他想他應該回去當將軍。

人啊,就不知道,自己也不可以預料,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巧了,明玉珍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一個人——楊漢,這人本是元朝的義軍元帥,算是元朝版的團練,然而元朝正規軍準備吞了這股團練,於是這位楊元帥一不做二不休,不僅投了明玉珍了,還直接獻計:回什麼湖北啊,去重慶,重慶那邊是空的,根本沒兵。

明玉珍去了,重慶果然守備空虛,城中父老焚香拜迎道左,重慶光復。時,元至正十七年、徐宋太平二年、韓宋龍鳳三年、大周天祐四年十二月丙戌。

這個時候,他那位戰友——陳友諒先生,正在猛攻安慶:

冬十月,沔陽陳友諒將兵來攻,戰艦蔽江東下……十一月,水陸並進,至城下……環城□撫起戰樓□架,攻愈急。——《朱一齋先生文集》卷六《余廷心後傳》

至正十八年正月丙午,陳友諒部陷安慶路,守將余闕死之。——《元史·順帝本紀》

明玉珍打下了重慶,開始分略蜀中,那裡有元軍的殘餘勢力,還有南撤川西的紅巾軍北伐西路軍的殘部——李喜喜、傅友德等人。兩年內他平定了全蜀,北占漢中,西北攻取階州、文州,東南結盟湘西、鄂西、川東土司。

陳友諒打下了安慶,開始席捲江西,不久之後和不斷西進的朱元璋碰頭,開始了對峙。兩年內,他殺了倪文俊,架空了徐壽輝,把握了徐宋政權的軍政大權。

二人分略東西,似乎再無交集的可能。

兩年後的至正二十年閏五月初三,陳友諒率領十萬軍隊順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採石,他邀請徐壽輝去採石城的五通廟拜神,徐壽輝一向對這些活動很是熱衷,於是他應邀來到了廟裡。

當他來到廟裡時,陳友諒正站在窗前,身邊站著兩個衛士,外面下著很大的雨,陳友諒沒有理他,徐壽輝多少有些尷尬,這時衛士上前,用預先準備好的鐵鎚,打碎了徐壽輝的腦袋。衛士們洗幹了前任老闆的血跡,布置好大殿,因為這裡馬上就要舉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1360年閏五月初三,陳友諒在暴風雨中,於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陳友諒滅了徐宋,建了陳漢,差人去致書四川的明玉珍。明玉珍的態度很明確:哪來的滾哪去。

玉珍憤友諒之逆殺,怒曰:「陳友諒、倪文俊同在徐朝為臣子,今弒逆,予當討之。」遂令莫仁壽領兵守夔關,絕不與通。——《平夏錄》

斬使焚書,三軍縞素,為壽輝發喪,拊膺哀悼,殆不不堪忍。——《玄宮之碑》

當年十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國王,不易國號,不改元。叫「隴蜀」國王,是因為徐宋太平元年(元至正十八年)六月的時候,徐壽輝封拜明玉珍為隴蜀四川行省參政;不易國號,徐壽輝國號是宋,明玉珍接著用宋;不改元,徐壽輝被殺的時候是太平三年,明玉珍接著用太平年號紀年。除此之外,明玉珍給徐壽輝上了一個謚號——大宋世宗應天啟運獻武皇帝,立廟重慶城南,春秋奉祀。

以其年十月望日即隴蜀國王位於重慶之行邸,不易國號,不改元,謚徐氏曰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猶舜之宗堯也。——《玄宮之碑》

兩年後的1362年大年初一,明玉珍稱帝於重慶,國號大夏,改元天統,追封三代,封拜百官,改革行政,當然,還有祭祀徐壽輝——「立郊社,祭以春秋」。

不知徐壽輝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徐壽輝的政治遺產就此徹底分家,漢、夏分道揚鑣,再無通好可能。


推薦閱讀:

郡縣制和行省制有什麼區別?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是否過於偏激?
浙博鎮館之寶——黃公望 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下篇)
元朝攻打高郵,為什麼不接受張士誠的投降,而一定要屠城?
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是如何沒落的?

TAG:歷史 | 元朝 | 明朝 |